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语文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凭借。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材就是指语文教科书及其教学参考用书(即“教参”)。张志公曾指出:“教材一旦编印出来,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物,教师之于教材就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终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样使用它。”①在教学的各要素中,教材是静态的相对稳定的,其功能处于潜在状态,教材的教学功能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驾驭,教师如何使用、处理和驾驭教材对于有效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反映着教师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体现着教师两种不同驾驭教材的能力。前者视教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凭借,教师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后者则遵循教材至上的观念,把教材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前者,教师支配着教材;后者,教师被教材支配着。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由于语文教材并非知识的集合体,而主要是一篇篇独具个性魅力的课文,所以仅让学生读“懂”课文的价值是极有限的,而使学生乐读、会读和能读才更具长远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教材驾驭力。
新课程视野中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切对人的语文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材料都是教材。②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这些无疑都对语文教师的教材开发力和驾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当前语文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可以把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知”的层次。教材即“学材”,这是最低的水平。教师借助语文工具书、“教参”学习教科书,把教科书当做自己学习的对象,视“教参”的解读为权威和标准。他们对教科书有所知,但“知”的过程机械,“知”的程度肤浅,“知”的范围狭窄。由于对教材文本缺乏真正独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无法摆脱“教参”的束缚,把“教参”当作教学惟一的依据和标准,离开了“教参”就束手无策了。他们与其说是教教科书,倒不如说是教“教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不折不扣按“教参”办事,照本宣科把“教参”传授给学生。教师主要充当的是搬运工和监工的角色,他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教学工具就是“教参”、练习册和试卷,主要手段就是不顾一切挤占学生课内外时间,让学生抄“教参”、背答案、做大量训练题和频繁的考试。处于这一层次的主要是那些应试教育威压下刚登上讲台不久的教学新手。
第二,“熟”的层次。教材是“教材”,这是发展的水平。教师已有了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已非常熟悉教材,能熟练“教教材”了。他们依靠各种“教参”,但“教参”已经融入到了自己对教学内容初步独立的理解之中,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已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一知半解和机械照搬了,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提炼和取舍,具有初步驾驭教材的能力。但总的说来,教师对教材依然缺乏独立的研究和深刻的把握,“教参”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比例非常高,他们是应试教育的骨干力量。
第三,“通”的层次。教材是“研材”,这是较高的水平。教师已经是一个研究者,他们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而且对“教材”及相关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独立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教参”的束缚,有超越于教材、“教参”丰富而独到的见解,从教材中提炼出最精致的教学养料,高瞻远瞩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症结所在,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设计教学,能灵活驾驭教材,有效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情境需要,给予学生独具特色的教学影响。处于这一层次的是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看来,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例子,而且也是语文课程本身的例子。教材已不仅仅是书面的教科书和“教参”了,非书面的生活内容也能纳入教学中,从而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教师才算真正在“用教材教”,并具有较强的教材开掘和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
第四,“化”的层次。教师即教材,这是理想的水平。教师不仅对教育教学有着独立而成熟的理解,而且对教材有着深广的研究,并已达到熟练和艺术化自由驾驭的境地。“教参”对于教师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教材及其相关领域已经高度内化而成为一个处于高度激活状态的系统,达到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如数家珍、如同己出的程度。不仅生活教材化,而且教材也生活化。教师所关注的已经不是教材,而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完全可根据课程和学生学习的各种需要,得心应手驱遣、调用、组合和生成教材并进行艺术化处理,面对学生、面对教学现场情境,几乎是生活般随心所欲地即兴发挥,信手拈来皆成妙趣,但又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逻辑,完全适合学生的口味和需要,创造性地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艺术化的语文世界中,教师本身即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欣赏的极富个性的语文对象。处于这一层次的是语文教育专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教材驾驭力和教学艺术,不再仅仅是熟中生巧,而是作为语文教育家远见卓识和智慧魅力的彰显,是他们个性的张扬,是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出的耀眼的火花。这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语文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一线教师,许多语文教师依然满足于搬“教参”、反复训练和频繁考试的老习惯。假如没有“教参”的帮助,我们还有多少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胜任语文教学?有人不无忧虑地指出,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埋头于“拼”题、阅卷、讲评,周而复始,很少进行深度阅读、深层思考、深入钻研,语文教师自身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呈下降趋势。③教师自己缺乏对教材的解读力和把握力,何以根据教学需要驾驭教材进而有效教学呢?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材驾驭力。语文教师高超的教材驾驭力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意识最有力的激发、感召和培育,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教材驾驭水平,努力追求教材驾驭力的高境界。
注释:
①《张志公文集(第五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张永林《“吃透”教材:语文教师必修的基本功》,《语文教学通讯》2007(2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反映着教师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也体现着教师两种不同驾驭教材的能力。前者视教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凭借,教师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后者则遵循教材至上的观念,把教材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前者,教师支配着教材;后者,教师被教材支配着。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由于语文教材并非知识的集合体,而主要是一篇篇独具个性魅力的课文,所以仅让学生读“懂”课文的价值是极有限的,而使学生乐读、会读和能读才更具长远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教材驾驭力。
新课程视野中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切对人的语文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和非书面的材料都是教材。②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这些无疑都对语文教师的教材开发力和驾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当前语文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可以把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知”的层次。教材即“学材”,这是最低的水平。教师借助语文工具书、“教参”学习教科书,把教科书当做自己学习的对象,视“教参”的解读为权威和标准。他们对教科书有所知,但“知”的过程机械,“知”的程度肤浅,“知”的范围狭窄。由于对教材文本缺乏真正独立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无法摆脱“教参”的束缚,把“教参”当作教学惟一的依据和标准,离开了“教参”就束手无策了。他们与其说是教教科书,倒不如说是教“教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不折不扣按“教参”办事,照本宣科把“教参”传授给学生。教师主要充当的是搬运工和监工的角色,他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教学工具就是“教参”、练习册和试卷,主要手段就是不顾一切挤占学生课内外时间,让学生抄“教参”、背答案、做大量训练题和频繁的考试。处于这一层次的主要是那些应试教育威压下刚登上讲台不久的教学新手。
第二,“熟”的层次。教材是“教材”,这是发展的水平。教师已有了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已非常熟悉教材,能熟练“教教材”了。他们依靠各种“教参”,但“教参”已经融入到了自己对教学内容初步独立的理解之中,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已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一知半解和机械照搬了,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加以筛选、提炼和取舍,具有初步驾驭教材的能力。但总的说来,教师对教材依然缺乏独立的研究和深刻的把握,“教参”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处于这一层次的教师比例非常高,他们是应试教育的骨干力量。
第三,“通”的层次。教材是“研材”,这是较高的水平。教师已经是一个研究者,他们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比较系统的教学理念,而且对“教材”及相关领域也有着深入的独立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教参”的束缚,有超越于教材、“教参”丰富而独到的见解,从教材中提炼出最精致的教学养料,高瞻远瞩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症结所在,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设计教学,能灵活驾驭教材,有效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情境需要,给予学生独具特色的教学影响。处于这一层次的是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看来,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例子,而且也是语文课程本身的例子。教材已不仅仅是书面的教科书和“教参”了,非书面的生活内容也能纳入教学中,从而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这部分教师才算真正在“用教材教”,并具有较强的教材开掘和初步的课程开发能力。
第四,“化”的层次。教师即教材,这是理想的水平。教师不仅对教育教学有着独立而成熟的理解,而且对教材有着深广的研究,并已达到熟练和艺术化自由驾驭的境地。“教参”对于教师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教材及其相关领域已经高度内化而成为一个处于高度激活状态的系统,达到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如数家珍、如同己出的程度。不仅生活教材化,而且教材也生活化。教师所关注的已经不是教材,而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完全可根据课程和学生学习的各种需要,得心应手驱遣、调用、组合和生成教材并进行艺术化处理,面对学生、面对教学现场情境,几乎是生活般随心所欲地即兴发挥,信手拈来皆成妙趣,但又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逻辑,完全适合学生的口味和需要,创造性地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艺术化的语文世界中,教师本身即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欣赏的极富个性的语文对象。处于这一层次的是语文教育专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教材驾驭力和教学艺术,不再仅仅是熟中生巧,而是作为语文教育家远见卓识和智慧魅力的彰显,是他们个性的张扬,是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出的耀眼的火花。这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
语文新课程已经实施多年了,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依然笼罩着一线教师,许多语文教师依然满足于搬“教参”、反复训练和频繁考试的老习惯。假如没有“教参”的帮助,我们还有多少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胜任语文教学?有人不无忧虑地指出,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埋头于“拼”题、阅卷、讲评,周而复始,很少进行深度阅读、深层思考、深入钻研,语文教师自身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能力呈下降趋势。③教师自己缺乏对教材的解读力和把握力,何以根据教学需要驾驭教材进而有效教学呢?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材驾驭力。语文教师高超的教材驾驭力本身就是对学生主体意识最有力的激发、感召和培育,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语文教师应根据自己教材驾驭水平,努力追求教材驾驭力的高境界。
注释:
①《张志公文集(第五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张永林《“吃透”教材:语文教师必修的基本功》,《语文教学通讯》2007(2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