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人文素质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为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教育模式
【课题项目】唐山市社科联2015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TSSKL2015?鄄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252-01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内容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内在气质,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人性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内外兼修、生动灵活的一种教育模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教育模式中,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心理承受力、抗打击力不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不仅影响到他们专业能力的施展,也影响到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1.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脆弱、道德意识低下;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这样的大学生毕业走进社会后,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1]。此外,虽然高校的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没有发挥出它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高校中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较少,大多数又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这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发挥受限。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是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2.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2.1调整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是让学生系统的获得人文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上做出适当调整,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2]。拓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专业的限制,增开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自然辨证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形成辩证的、综合的思维方法。例如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中国通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开设唐诗宋词赏析、文学鉴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开设政治经济学、公共关系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2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构建润物无声的人文环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对大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可以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实施。软环境方面,必须要抓好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对学校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高校要精心培养适合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校风,做到领导作风正,教师教风端,学生学风严。硬环境方面,要不断的美化、优化学校的教学、生活和文化场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内的纪念馆、宣传栏、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凸显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品味[3]。例如,可以让校外人士或学者举办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可以使大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启迪思维,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还可以组织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们可以陶冶情操、发展特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收到多角度、多方面的人文知识熏陶。
2.3建立人文教育评估体系,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
高校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文教育评估体系,作为政策实施的保障。对高校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校园人文文化活动、人文教育成效等有综合规划和定期评估,督促这些人文活动有效开展[4]。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指标进行完善和修订,逐步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可以在原有的德育评分、社会实践表现、身心评价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素质、合作意识、知识应用能力、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人文素质评价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心理状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结语
從总体来看,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向大学生提出的新的使命和要求,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培养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全人格,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高校管理者要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工作,培养一批文化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形成校园人文文化氛围,使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深入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与支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姜健,陈岩,刘文婷.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75-79.
[2]詹先明,徐德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66-70.
[3]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122-124.
[4]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1):109-112.
作者简介:
任莉(1983-),女,河北唐山人,讲师,主要从事无机膜制备与应用研究。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教育模式
【课题项目】唐山市社科联2015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TSSKL2015?鄄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7-0252-01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为内容从而提高教育对象的内在气质,培养健全人格,塑造美好人性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内外兼修、生动灵活的一种教育模式。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既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高校的教育模式中,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偏低,心理承受力、抗打击力不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不仅影响到他们专业能力的施展,也影响到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1.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高校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导致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脆弱、道德意识低下;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这样的大学生毕业走进社会后,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1]。此外,虽然高校的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较过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没有发挥出它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高校中开设的人文学科课程较少,大多数又作为选修课来开设,这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发挥受限。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已是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2.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2.1调整课程设置,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是让学生系统的获得人文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上做出适当调整,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比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发挥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2]。拓宽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专业的限制,增开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自然辨证科学方法和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观察问题,形成辩证的、综合的思维方法。例如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中国通史等课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开设唐诗宋词赏析、文学鉴赏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开设政治经济学、公共关系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2.2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构建润物无声的人文环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对大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优化育人环境可以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实施。软环境方面,必须要抓好校风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是对学校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高校要精心培养适合于大学生成长的良好校风,做到领导作风正,教师教风端,学生学风严。硬环境方面,要不断的美化、优化学校的教学、生活和文化场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内的纪念馆、宣传栏、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凸显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品味[3]。例如,可以让校外人士或学者举办人文科学知识讲座,可以使大学生开拓知识视野,启迪思维,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还可以组织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大学生们可以陶冶情操、发展特长,个人能力得到提升。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收到多角度、多方面的人文知识熏陶。
2.3建立人文教育评估体系,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
高校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文教育评估体系,作为政策实施的保障。对高校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校园人文文化活动、人文教育成效等有综合规划和定期评估,督促这些人文活动有效开展[4]。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指标进行完善和修订,逐步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标准,可以在原有的德育评分、社会实践表现、身心评价等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素质、合作意识、知识应用能力、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人文素质评价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心理状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结语
從总体来看,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与社会向大学生提出的新的使命和要求,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培养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全人格,既会做人又会做事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高校管理者要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工作,培养一批文化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形成校园人文文化氛围,使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深入而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不仅需要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关注与支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姜健,陈岩,刘文婷.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2):75-79.
[2]詹先明,徐德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特点及有效实施[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66-70.
[3]刘兴亚.谈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122-124.
[4]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5(1):109-112.
作者简介:
任莉(1983-),女,河北唐山人,讲师,主要从事无机膜制备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