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学会倾听,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能接纳不同的意见,能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转化为自己成长之路上的养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会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与人交往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表现。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它有着非凡的价值。因此,低年级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坐得住,能听得进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形成善于倾听的品质,并让这种良好的品质,伴随孩子们成长,将来在家庭、社会、工作中显现出这种良好品质的巨大魅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体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就是:在老师激励的话语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可當老师指名一个学生回答或朗读时,学生们有的脸上露出沮丧或失望的表情,有的则仍然高高地举着手,期盼着下一个表现机会,至于别人读得怎样,说得如何,似乎和自己毫无关系。还有的学生,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一旦发言的同学出现错误或停顿时,马上就把他打断。因而学校的教育就要担当起“让学生学会倾听”的重任,我们的课堂就要成为学生“学会倾听”的园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我想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三心一评”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作为老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中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不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细化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努力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做到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做到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而被评的人一定要虚心接受他人建议。
二、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以行导行,潜移默化”
李政清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可见,倾听对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何况教师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求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耐心、专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绝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漫不经心,也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课后与学生谈心、处理学生的“告状事件”时,也要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讲话,给孩子一个展现个人思维的机会。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随时调控,持之以恒”
光靠说教,习惯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有效的指导还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于低年级学倾听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显性和隐性的调控策略,让学生对自己的听讲状态进行调整。如遇到不安静的状态时,老师可以语言提示“我们都是木头人”,让学生接后半句“不许说话不许动”。“小小耳朵——认真听”;或者教师用眼神、手势等方式让学生随时处于倾听的良好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学生将在教师的调控下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认真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我想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三心一评”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作为老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中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不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细化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努力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做到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做到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而被评的人一定要虚心接受他人建议。
二、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以行导行,潜移默化”
李政清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可见,倾听对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何况教师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求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耐心、专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绝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漫不经心,也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课后与学生谈心、处理学生的“告状事件”时,也要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讲话,给孩子一个展现个人思维的机会。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随时调控,持之以恒”
光靠说教,习惯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有效的指导还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于低年级学倾听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显性和隐性的调控策略,让学生对自己的听讲状态进行调整。如遇到不安静的状态时,老师可以语言提示“我们都是木头人”,让学生接后半句“不许说话不许动”。“小小耳朵——认真听”;或者教师用眼神、手势等方式让学生随时处于倾听的良好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学生将在教师的调控下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认真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