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倾听能力 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学会倾听,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能接纳不同的意见,能吸取别人身上的优点转化为自己成长之路上的养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学会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共享快乐,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与人交往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表现。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学生今后学习、工作和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它有着非凡的价值。因此,低年级教师一定要善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能坐得住,能听得进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形成善于倾听的品质,并让这种良好的品质,伴随孩子们成长,将来在家庭、社会、工作中显现出这种良好品质的巨大魅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体现在课堂上的现象就是:在老师激励的话语下,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可當老师指名一个学生回答或朗读时,学生们有的脸上露出沮丧或失望的表情,有的则仍然高高地举着手,期盼着下一个表现机会,至于别人读得怎样,说得如何,似乎和自己毫无关系。还有的学生,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一旦发言的同学出现错误或停顿时,马上就把他打断。因而学校的教育就要担当起“让学生学会倾听”的重任,我们的课堂就要成为学生“学会倾听”的园地。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我想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三心一评”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作为老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关键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小学生良好倾听习惯中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不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操作性强的、细化的要求。因此,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努力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做到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做到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而被评的人一定要虚心接受他人建议。
  二、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以行导行,潜移默化”
  李政清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可见,倾听对教师和学生同等重要。何况教师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求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耐心、专心的倾听者。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专心倾听,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绝不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漫不经心,也不能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和适度的评价;课后与学生谈心、处理学生的“告状事件”时,也要注意耐心听取学生的讲话,给孩子一个展现个人思维的机会。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这样一来,既达到了课内外相互交流的目的,又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倾听氛围。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三、培养倾听能力,要做到“随时调控,持之以恒”
  光靠说教,习惯的培养难以落到实处,有效的指导还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对于低年级学倾听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显性和隐性的调控策略,让学生对自己的听讲状态进行调整。如遇到不安静的状态时,老师可以语言提示“我们都是木头人”,让学生接后半句“不许说话不许动”。“小小耳朵——认真听”;或者教师用眼神、手势等方式让学生随时处于倾听的良好状态之中。长此以往,学生将在教师的调控下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认真倾听”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多年前,我跟咱们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校长谈及“我虽然是一个‘厉害’的老师,可是我对学生不打不骂”时,他讳莫如深地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心源伤害更可怕”。我当时就一怔。那次,我第一次听到“心源伤害”这个词,并且根据当时的语境一下子就得其真意。  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攻略:“心源”一词来自佛教,意即“视心为万法之源”;“师源伤害”是指“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
期刊
伽利略曾经响亮地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小树要长大,种子要发芽,自主课堂也要成熟。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给努力寻找自主学习的生长点。自主学习作为注重个性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就存在着一种“自流”和“发炮”的现象,问题的根结在于,面对这些看似纷繁芜杂的“自主课堂”,关键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对其进行有效的引领和整和,使之“行散神聚”。只有合理地开发教育资源,对学生进
期刊
社区教育是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社区教育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加强社区教育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实际步骤。  党的十六大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
期刊
小学阶段是孩子个性和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孩子性格和品质十分重要。做为父母和教师要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和气待人;要教育孩子和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以善良、尊重和理解来对待别人。学会宽容别人这一优良品质,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宽容是生命中的基础,拥有宽容的孩子,更能和其他孩子友好的相处,更容易在孩子们之间获得友情,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从而会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收获快乐和幸福,那么
期刊
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什么事只要用心去做,总能做好。教育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为艰苦。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少数学生无心向学,经常违犯学校纪律,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成了最让班主任苦恼的“后进生”。这类学生虽少,但负面影响很大,他们往往会以各种方式扰乱学校、班级对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期刊
新课改提倡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作好文,说清话”,简单一句话,涵盖了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其中,作文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自我表达、社会交际等都离不开作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本源,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作为孩子写作的引路人,我对低年级看图写话如何实现个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应从现象出发,从观察出发,从实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把数学的学习变成主动的、能动的和独立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由“学会”向“会学”进行科学的转化,对数学知识的反思、再创造,力求提高学生的“四基”,培養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感受数学创造的思维过程  世界著名教学教育权威弗赖登塔尔提出的“再创造”认为
期刊
作为中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以自身“万世师表”的榜样精神鼓舞着中国教师在教育事业上努力奉献,并以其优秀的“教育家人格”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们积极奋进。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师德精神在当今社会更具备影响力。  师德是教师把教育作为事业,并严格遵照道德观念,并约束自身的行为的集合。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能够按照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
期刊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轻的话题,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面对学生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代已赋予其新的内涵。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师,尤其是一位班主任,“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了“以情感人”,那么“德”和“才”都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又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国民。
期刊
有人说:当学习经过多次机械重复,学习技能到达了最高境界,就成了一种本能,如“九九乘法口诀表”当熟读成诵并达到最高境界时,就变成了一种本能,大脑随时随地都能反应出来。作文是否也能这样通过机械重复而变成一种本能呢?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