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积极动手、认真思考,以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引领课堂
目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能够让他们张扬个性的场所,让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释放天性,展现出学生独有的“活”。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通过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学生来说,单纯地“听”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只有“做”才能促进能力的形成,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杜郎口”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人。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通过相互讨论、争辩,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创造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出的不耐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并给予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鼓励、赞许、肯定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东西,鼓励学生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现。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要领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
另外,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生要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必须要付出艰辛努力。“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学习,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三、让爱充满课堂,让创新引领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教师在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创新引领课堂就是教师要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他们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四、数学来源生活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将生活实例融入到数学课。教师可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充实起来。例如,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更乐于学习。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中这种行走的情况吗?”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拓了宽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习热情,这真正达到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了这一点,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美)加德纳著,沈政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责编 高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 引领课堂
目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个能够让他们张扬个性的场所,让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释放天性,展现出学生独有的“活”。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通过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对于学生来说,单纯地“听”是很难形成能力的,只有“做”才能促进能力的形成,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杜郎口”式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主人。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需要强调的是,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通过相互讨论、争辩,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创造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出的不耐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并给予及时肯定、表扬和鼓励。鼓励、赞许、肯定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东西,鼓励学生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现。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要领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
另外,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生要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必须要付出艰辛努力。“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学习,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三、让爱充满课堂,让创新引领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教师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教师在遇到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创新引领课堂就是教师要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他们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四、数学来源生活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化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将生活实例融入到数学课。教师可让教与学跳出课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充实起来。例如,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更乐于学习。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给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中这种行走的情况吗?”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拓了宽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习热情,这真正达到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做好了这一点,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劳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美)加德纳著,沈政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