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课堂中的“问题”,既是学生获取新信息的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的手段。但是,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少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考虑的较少,往往是按照提纲式教案一讲到底,即使有课堂提问,也是习惯性地信口而问,一问一答。这样以来,必然使政治课堂显得枯燥、沉闷、低效。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种松散、低效的课堂面貌,思想政治课堂提问需要把握“四性”。
一、由浅入深,提问要有层次性
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与规律,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简单化,克服提问的“假、大、空、难”,也就是说,提问要有层次性、渐进性、目标性,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要与课标、与教材、与生活实际对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掌握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同时,通过一列由浅入深的层次性问题,力求产生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选举制”时,我设计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资本主义选举制?②、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条件有哪些法律规定?③、从布什当选美国总统的幕后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④、资本主义选举的本质是什么?上述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逐层深入,最终落脚到具有统领全章的“问题④”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达到了预期目的,就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因材施教,提问要有针对性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因此,教师的设疑提问应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角度;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出发,有针对性地设问,防止为问而问的惯性定势,防止在问题设计和提问对象上的“一刀切”现象。教师的提问要围绕三维目标去进行,针对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在提问对象上,一般说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让优等生来回答,以求引领示范;巩固知识性提问,应关注中等生群体,要给一部分似懂非懂的学生创造再学习的机会;而难度较小的问题,应留给“学困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树立自信、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对胆小自卑的学生,问题宜简;对骄傲自满不虚心的学生,教师要在问题的质量和分量上下功夫,使其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
三、善启诱思,提问要有启发性
“不悱不愤,不启不发”。启发的实质,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观点的目的。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启”,触动学生的“发”,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启”与“发”的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中进行。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并非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运用启发教学,没有启发点的地方,就不必图形式、复杂化;而有启发点的地方,尽可用之,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例如,教学“我国的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我国的环境现状如何?②、“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典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以上问题具有知识性、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启发性:由“问题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我国局部环境恶化的原因;“问题②”可以触动学生深层次地去思考,帮助学生做出理性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四、及时肯定,提问要有评价性
卡耐基说过:“任何人都有被肯定的欲望”。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回答,其结果究竟如何,教师得有个“说法”,也就是要落实评价环节。可以说,任何教学过程如果离开了评价都是片面的,要么由教师评价,要么由学生评价,还可以师生共同评价,切莫不了了之、稀里糊涂。笔者在平时的听评课活动中,不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甚至独到见解没有丝毫反应,不做任何表态,这不等于给学生头上“泼冷水”吗?正确的做法是: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师生应褒扬鼓励他们;回答不完整者,教师应及时点拨激励;回答错误者,要由错究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只有有了评价,回答者才能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调节;只有有了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实践新课改,创新教学设计,把握提问“四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能动性,不断使思想政治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县职教中心)
一、由浅入深,提问要有层次性
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与规律,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简单化,克服提问的“假、大、空、难”,也就是说,提问要有层次性、渐进性、目标性,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要与课标、与教材、与生活实际对接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掌握知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同时,通过一列由浅入深的层次性问题,力求产生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资本主义选举制”时,我设计出以下问题:①、什么是资本主义选举制?②、资本主义国家选举条件有哪些法律规定?③、从布什当选美国总统的幕后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④、资本主义选举的本质是什么?上述问题的设计与提出,逐层深入,最终落脚到具有统领全章的“问题④”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达到了预期目的,就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因材施教,提问要有针对性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因此,教师的设疑提问应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角度;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出发,有针对性地设问,防止为问而问的惯性定势,防止在问题设计和提问对象上的“一刀切”现象。教师的提问要围绕三维目标去进行,针对不同学习状态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在提问对象上,一般说来,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让优等生来回答,以求引领示范;巩固知识性提问,应关注中等生群体,要给一部分似懂非懂的学生创造再学习的机会;而难度较小的问题,应留给“学困生”,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树立自信、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对胆小自卑的学生,问题宜简;对骄傲自满不虚心的学生,教师要在问题的质量和分量上下功夫,使其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
三、善启诱思,提问要有启发性
“不悱不愤,不启不发”。启发的实质,就是通过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观点的目的。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启”,触动学生的“发”,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启”与“发”的相互作用、螺旋式上升中进行。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并非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运用启发教学,没有启发点的地方,就不必图形式、复杂化;而有启发点的地方,尽可用之,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例如,教学“我国的环境问题”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①、我国的环境现状如何?②、“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典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以上问题具有知识性、思想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启发性:由“问题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我国局部环境恶化的原因;“问题②”可以触动学生深层次地去思考,帮助学生做出理性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
四、及时肯定,提问要有评价性
卡耐基说过:“任何人都有被肯定的欲望”。教学中,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回答,其结果究竟如何,教师得有个“说法”,也就是要落实评价环节。可以说,任何教学过程如果离开了评价都是片面的,要么由教师评价,要么由学生评价,还可以师生共同评价,切莫不了了之、稀里糊涂。笔者在平时的听评课活动中,不时发现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甚至独到见解没有丝毫反应,不做任何表态,这不等于给学生头上“泼冷水”吗?正确的做法是: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师生应褒扬鼓励他们;回答不完整者,教师应及时点拨激励;回答错误者,要由错究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实践证明,只有有了评价,回答者才能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调节;只有有了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实践新课改,创新教学设计,把握提问“四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能动性,不断使思想政治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