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教学方式,价值在于从单独的课文阅读走向多元阅读品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群文赏析的方法,从课文出发,搜索一些与之有关的文章展开阅读,进行有意义的信息搜索,从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并于知识建构时增进自己学习探究的水平。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群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在阅读”的状态进入到“学阅读”的状态,最后促使学生“会阅读”,这是群文赏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
一、有趣有料,坚持“在阅读”
“在阅读”不是指正在赏读,而是指促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投入的赏读中。存在主义理论认为,这种赏读状态指的不是泛泛而谈的阅读,也不能失去主动性,而是在一定的阅读场中感觉读书有趣,体会读书有料的过程。教学者要采用各种方法推动学生赏读,并让学生对品读产生参与兴趣,促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欢乐,进而在“悦读”中进入到“在阅读”的状态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致橡树》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其他的现代诗,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再别康桥》等,让学生感受现代诗之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和诗歌有关的背景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故事”的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谈谈自己读到的诗歌故事,如《致橡树》的创作和一位老诗人对于女性的偏见有关,又如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温暖文字的海子却选择告别人世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进入了“在阅读”的状态,并且在探讨中逐步进入了作者创作诗歌的情境,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阅读的状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小组交流,这样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阅读场中,感受到品读的情趣,进入深阅读状态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讨论,这样能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在阅读”的状态。
二、自主探究,引导“学阅读”
学阅读指的是学生在群文阅读的過程中通过各种方法体会到如何才能更好地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语文课程标准》谈及教师要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展开教学,同样,群文阅读也要让学生进入这种阅读状态。单篇课文的阅读将阅读教学变得窄化,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帮助不大,而群文阅读能让学生的探究方向变得更为多样化,这样便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组织学生学习了《江南的冬景》一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尝试阅读其他展现某地景物、体现作者对该地情感之作品,如《想北平》《济南的冬天》等文章。为了促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群文阅读,进入“学阅读”的状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主题探究。如:“同样是展现冬季的景物,《江南的冬景》和《济南的冬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要探讨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要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还要了解如何展开对比阅读的方法。有学生尝试挖掘文章的表现方法后发现,《济南的冬天》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的亲昵之处,而且其用词显得很通俗、很平实,而《江南的冬景》一文则运用了不少诗句等,展现出了诗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学会了如何展开对比阅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阅读能力分成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速度能力、语感、评价能力等。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主题探究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读写结合,践行“会阅读”
会阅读指完全掌握品读方法,成为成熟读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边读边写的方式,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真正掌握阅读方法。正如学者萨特所说的那样,阅读是一种创造,而且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写,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人生思考都写下来。
在学习了《阿房宫赋》一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六国论》等同样采取了借古讽今这种表现形式的文章,并引导学生尝试边读边写,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学生尝试参考各种迥异的入手点进行入手分析,写下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品读感言。如有学生在写作中分析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找到借古讽今类文章的特点。还有学生则联系自己创作的作文,和所读到的文章进行对比,认为自己写历史的文章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和现实联系起来。该学生认为以后要逐步修改创作文章的方法,让自己的创作水平再上一层楼。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还从中有所感悟,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也有所促进。
罗曼·罗兰认为不能单纯地为了阅读而翻开书本,要在书里挖掘自我或者检查自我。在群文阅读中,如果学生边读边写,则正是在发现自我并检查自我,这能促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群文阅读的方式正好让学生在读书数量增加的同时完善品味,真正感受到翻开书本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一、有趣有料,坚持“在阅读”
“在阅读”不是指正在赏读,而是指促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投入的赏读中。存在主义理论认为,这种赏读状态指的不是泛泛而谈的阅读,也不能失去主动性,而是在一定的阅读场中感觉读书有趣,体会读书有料的过程。教学者要采用各种方法推动学生赏读,并让学生对品读产生参与兴趣,促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欢乐,进而在“悦读”中进入到“在阅读”的状态中。
在指导学生学习《致橡树》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其他的现代诗,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雨巷》《再别康桥》等,让学生感受现代诗之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和诗歌有关的背景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故事”的讨论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谈谈自己读到的诗歌故事,如《致橡树》的创作和一位老诗人对于女性的偏见有关,又如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温暖文字的海子却选择告别人世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逐步进入了“在阅读”的状态,并且在探讨中逐步进入了作者创作诗歌的情境,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阅读的状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进行小组交流,这样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阅读场中,感受到品读的情趣,进入深阅读状态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讨论,这样能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在阅读”的状态。
二、自主探究,引导“学阅读”
学阅读指的是学生在群文阅读的過程中通过各种方法体会到如何才能更好地从文章中获取信息。《语文课程标准》谈及教师要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展开教学,同样,群文阅读也要让学生进入这种阅读状态。单篇课文的阅读将阅读教学变得窄化,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帮助不大,而群文阅读能让学生的探究方向变得更为多样化,这样便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组织学生学习了《江南的冬景》一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尝试阅读其他展现某地景物、体现作者对该地情感之作品,如《想北平》《济南的冬天》等文章。为了促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群文阅读,进入“学阅读”的状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主题探究。如:“同样是展现冬季的景物,《江南的冬景》和《济南的冬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要探讨这样的问题,学生首先要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还要了解如何展开对比阅读的方法。有学生尝试挖掘文章的表现方法后发现,《济南的冬天》主要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展现了作者对于济南的亲昵之处,而且其用词显得很通俗、很平实,而《江南的冬景》一文则运用了不少诗句等,展现出了诗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主题探究中学会了如何展开对比阅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阅读能力分成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速度能力、语感、评价能力等。教师在设计群文阅读主题探究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各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读写结合,践行“会阅读”
会阅读指完全掌握品读方法,成为成熟读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边读边写的方式,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践行,真正掌握阅读方法。正如学者萨特所说的那样,阅读是一种创造,而且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写,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人生思考都写下来。
在学习了《阿房宫赋》一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六国论》等同样采取了借古讽今这种表现形式的文章,并引导学生尝试边读边写,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学生尝试参考各种迥异的入手点进行入手分析,写下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品读感言。如有学生在写作中分析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找到借古讽今类文章的特点。还有学生则联系自己创作的作文,和所读到的文章进行对比,认为自己写历史的文章只是就事论事,并未和现实联系起来。该学生认为以后要逐步修改创作文章的方法,让自己的创作水平再上一层楼。在这样的群文阅读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还从中有所感悟,对自己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也有所促进。
罗曼·罗兰认为不能单纯地为了阅读而翻开书本,要在书里挖掘自我或者检查自我。在群文阅读中,如果学生边读边写,则正是在发现自我并检查自我,这能促使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开展教学时,教师要促使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群文阅读的方式正好让学生在读书数量增加的同时完善品味,真正感受到翻开书本的乐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