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96年4月以前,教了8年生物课的我对心理学的了解近乎零。
当时,石家庄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石家庄一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咨询研讨班”,一直重视学生思想工作的学校领导几经磋商,最终确定当时任高一班主任、兼12个班生物课的我参加培训,这便成了我日后从事心理教育的起点。
研讨班期间,一大批心理学家如郑日昌、樊富珉、许又新、金盛华等教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专题讲座。在短短20天的培训中,我初步了解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弄清了心理咨询在新时期中学教育中的位置,知道了心理测试、智力量表及其使用、心理咨询面谈的操作过程和技术后,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我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拼命填充自己。课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我总是抓住教授问个不停,弄得他们直说:“你这个中学老师真不好对付。”通过20天“填鸭”似的“恶补”,我终于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萌发了走进学生心里、终生做心理教师的念头。
回到单位,我把学习情况详细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教师配备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毅然把我抽调到科研室任专职心理教师。这在1996年,在河北省,都是一个大胆的创举。正是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使我成了文革后河北省中学的第一个专职心理教师。
1996年暑假结束,学校领导决定让我给96级高一新生开设一门学习心理指导课。
我至今清楚记得第一次上心理课时的情景。当时新高一正在30里外的军营分校集训。那是一个星期天,因为六点准时发车,我不到五点就赶忙起床准备。车到后我不顾严重的晕车反应,稍微调整一下情绪就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堂。当时两个班在一起上大课,120多名学生挤得满满当当,好奇、新鲜使得学生长时间安静不下来。但是当我对课程刚刚做了简短的介绍后,120多双眼睛便紧紧地粘在我的身上。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呼啦一下把我围个水泄不通。几名女生甚至不避讳周围的同学,流着眼泪向我述说她们的苦恼。我走时学生们竟依依不舍地送出好远,恳求我一定再来。在学生那里,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996—1997一年的教学实验结束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在问卷上我诚恳地写道:“如果你流泪,湿的是我的脸;如果你痛苦,伤的是我的心。我真想走到你们心里,做你们真正的朋友。请大家如实写出你对学习心理指导课的真实感受,以便我今后加以改进。学生对学习心理指导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强调“特别必要”:因为学习心理指导课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是自己“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具体体现在能够使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会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己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克服了考试焦虑的心理;明白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高一1班的米怡说:“通过学习,使我在开学之初就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3班的赵楠说:“我非常感谢学校为 我们开设了这门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课(程),从中我解开了许多在青春期遇到的疑惑,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对我将来走向社会是绝对有帮助的。”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我力求将课上得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基于此,我特别留心收集学生中间的例子,因为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讲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
开设学习心理指导课不长时间,就有学生来找我咨询。学生们信任我,把我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渴望在我这里寻求帮助。可是当时因为我缺乏个别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仅限于做个合格的听众。学生在我这里充分宣泄后,我只能安慰他(她)却不知怎样加以调治。一次,一位患有强迫症的学生乘兴而来,失望地离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很是内疚,我发誓要补上这一课。于是,1997年暑假期间,我报名参加了河北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的进修,利用一切节假日,加班加点充实自己。无论是严冬,还是酷夏;无论是自己身体不适还是孩子卧病,我从未误过一节课。按规定每人只能选8门课,可是我却选了10门,而且门门成绩优秀。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自费上千元购买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如《心理门诊》、《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等,我认真进行钻研,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接着我又对专家、学者大量的咨询手记进行剖析,从中寻找普遍规律和可借鉴之处,加以学习、整合。我虚心向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请教,成了省教科所心理室和河北师大教育系的老师们面询和热线咨询的“常客”。我还参加了全国学校心理辅导学会,定期进行交流。有了这些理论、经验和专家们作后盾,再进行个别咨询时,我就显得较为得心应手了,不仅能够准确发现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够及时选择合适的心理疗法。
杨岑是97级高一的一名男生,他的妈妈原本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刚40岁就下岗了。妈妈心情非常抑郁,天天告诫他要好好学习,不要向妈妈那样没文化、没技术。杨岑特别想考第一为妈妈争口气,因此内心压力很大,对自己的要求开始脱离实际,成绩反而迅速下降。为此他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他神情颓丧地来到心理咨询室,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他进行了耐心的辅导,帮助他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和切合他实际的目标。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现趸现卖,回家后又把这些讲给妈妈,在他的帮助下,妈妈终于振作起来,最后在一家家政公司重新找回了自我。
虽然晓晴是我的学生,但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的缘故,我并没有注意到她。真正认识她是在中高考咨询会上。她不顾周围人的不满,硬是拨开众人挤到我的身边,她浑身颤抖,流着眼泪对我说: “老师您救救我吧。”原来她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平时成绩很好,一进考场大脑就一片空白。我采用系统脱敏法对她进行放松训练,3个疗程后她明显好转。去年她考出了570分的优秀成绩(同年的大本录取线是 517分)。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选择了某师大心理系,还说一定要做个像赵老师那样的心理教师。
基于强烈的责任心,我还经常主动找学生咨询。晓梦是高一的学生,坐在靠墙的最后一排。上课时她总是低着头,课间同学们三五成群在教室外嬉笑打闹,只有她坐在那里望着窗外发呆。我上课时曾刻意提问她,结果她回答问题时总垂着头,声细如蚊。她的发型也挺怪,齐颈的短发三七分开,其中七分耷拉下来挡住半张脸,只剩下一只空洞而无神的大眼睛孤零零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一次我走到她的面前,“你这头发不碍事吗”?她立刻惊恐地把头扭开,右手顺势护住乌发,原来她的脸上有道疤痕。我把她约到心理咨询室,一个小时的疏导使她心情有了好转。很快她把头发剪短,男孩似的特别精神,整个人都变了个样。
有的家长从孩子那里听说了我,于是找到学校。我常常为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明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发展脉络和应对策略,为他们提供有关教育的技能、技巧,理解他们的感受,分担他们的压力。
为了强化咨询效果,我和每一个找我咨询的人都建立了联系,尤其是那些考试焦虑的学生。1998年高考的头天晚上(7月6日),我给 40多名学生分别打去了或安慰、或鼓励的电话。当夜11点多,一位在省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打来电话,她激动地说: “谢谢你赵老师。你打电话前孩子正闹肚子,听了你的电话他全好了。”这名学生最后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1999年5月 30日,在石家庄专家咨询团主办的中高考咨询会上,我又接待了十几位考试高度焦虑的校外学生。从那时起直到高考结束,我一直利用电话和他们保持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为此,我家的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心理热线”。
做心理教师这么多年,其中有苦趣也有乐趣。每当在咨询中碰到学生有心理难题而一时解不开时,我常常着急得睡不好觉,努力寻求为他们化解的办法;每当学生因为我的咨询而卸下心理上的重担、生活得更好时,我常常笑得比他们还要开心。
有位作家曾说过,送给别人一片灿烂的阳光,自己也生活在阳光中。我深信不疑。
当时,石家庄市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石家庄一北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咨询研讨班”,一直重视学生思想工作的学校领导几经磋商,最终确定当时任高一班主任、兼12个班生物课的我参加培训,这便成了我日后从事心理教育的起点。
研讨班期间,一大批心理学家如郑日昌、樊富珉、许又新、金盛华等教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专题讲座。在短短20天的培训中,我初步了解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弄清了心理咨询在新时期中学教育中的位置,知道了心理测试、智力量表及其使用、心理咨询面谈的操作过程和技术后,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我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拼命填充自己。课下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我总是抓住教授问个不停,弄得他们直说:“你这个中学老师真不好对付。”通过20天“填鸭”似的“恶补”,我终于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萌发了走进学生心里、终生做心理教师的念头。
回到单位,我把学习情况详细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在教师配备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毅然把我抽调到科研室任专职心理教师。这在1996年,在河北省,都是一个大胆的创举。正是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使我成了文革后河北省中学的第一个专职心理教师。
1996年暑假结束,学校领导决定让我给96级高一新生开设一门学习心理指导课。
我至今清楚记得第一次上心理课时的情景。当时新高一正在30里外的军营分校集训。那是一个星期天,因为六点准时发车,我不到五点就赶忙起床准备。车到后我不顾严重的晕车反应,稍微调整一下情绪就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堂。当时两个班在一起上大课,120多名学生挤得满满当当,好奇、新鲜使得学生长时间安静不下来。但是当我对课程刚刚做了简短的介绍后,120多双眼睛便紧紧地粘在我的身上。下课铃声一响,学生呼啦一下把我围个水泄不通。几名女生甚至不避讳周围的同学,流着眼泪向我述说她们的苦恼。我走时学生们竟依依不舍地送出好远,恳求我一定再来。在学生那里,我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996—1997一年的教学实验结束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在问卷上我诚恳地写道:“如果你流泪,湿的是我的脸;如果你痛苦,伤的是我的心。我真想走到你们心里,做你们真正的朋友。请大家如实写出你对学习心理指导课的真实感受,以便我今后加以改进。学生对学习心理指导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强调“特别必要”:因为学习心理指导课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是自己“最喜欢上的课之一”。具体体现在能够使他们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会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和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己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克服了考试焦虑的心理;明白了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高一1班的米怡说:“通过学习,使我在开学之初就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3班的赵楠说:“我非常感谢学校为 我们开设了这门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课(程),从中我解开了许多在青春期遇到的疑惑,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对我将来走向社会是绝对有帮助的。”
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我力求将课上得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基于此,我特别留心收集学生中间的例子,因为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讲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易于学生接受。
开设学习心理指导课不长时间,就有学生来找我咨询。学生们信任我,把我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渴望在我这里寻求帮助。可是当时因为我缺乏个别咨询的理论与技巧,仅限于做个合格的听众。学生在我这里充分宣泄后,我只能安慰他(她)却不知怎样加以调治。一次,一位患有强迫症的学生乘兴而来,失望地离去。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我很是内疚,我发誓要补上这一课。于是,1997年暑假期间,我报名参加了河北师大教育系心理专业在职研究生的进修,利用一切节假日,加班加点充实自己。无论是严冬,还是酷夏;无论是自己身体不适还是孩子卧病,我从未误过一节课。按规定每人只能选8门课,可是我却选了10门,而且门门成绩优秀。我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自费上千元购买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如《心理门诊》、《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等,我认真进行钻研,很快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接着我又对专家、学者大量的咨询手记进行剖析,从中寻找普遍规律和可借鉴之处,加以学习、整合。我虚心向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请教,成了省教科所心理室和河北师大教育系的老师们面询和热线咨询的“常客”。我还参加了全国学校心理辅导学会,定期进行交流。有了这些理论、经验和专家们作后盾,再进行个别咨询时,我就显得较为得心应手了,不仅能够准确发现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够及时选择合适的心理疗法。
杨岑是97级高一的一名男生,他的妈妈原本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刚40岁就下岗了。妈妈心情非常抑郁,天天告诫他要好好学习,不要向妈妈那样没文化、没技术。杨岑特别想考第一为妈妈争口气,因此内心压力很大,对自己的要求开始脱离实际,成绩反而迅速下降。为此他忧心忡忡,焦虑不安,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他神情颓丧地来到心理咨询室,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他进行了耐心的辅导,帮助他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和切合他实际的目标。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现趸现卖,回家后又把这些讲给妈妈,在他的帮助下,妈妈终于振作起来,最后在一家家政公司重新找回了自我。
虽然晓晴是我的学生,但是由于授课班级较多的缘故,我并没有注意到她。真正认识她是在中高考咨询会上。她不顾周围人的不满,硬是拨开众人挤到我的身边,她浑身颤抖,流着眼泪对我说: “老师您救救我吧。”原来她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平时成绩很好,一进考场大脑就一片空白。我采用系统脱敏法对她进行放松训练,3个疗程后她明显好转。去年她考出了570分的优秀成绩(同年的大本录取线是 517分)。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选择了某师大心理系,还说一定要做个像赵老师那样的心理教师。
基于强烈的责任心,我还经常主动找学生咨询。晓梦是高一的学生,坐在靠墙的最后一排。上课时她总是低着头,课间同学们三五成群在教室外嬉笑打闹,只有她坐在那里望着窗外发呆。我上课时曾刻意提问她,结果她回答问题时总垂着头,声细如蚊。她的发型也挺怪,齐颈的短发三七分开,其中七分耷拉下来挡住半张脸,只剩下一只空洞而无神的大眼睛孤零零地面对外面的世界。一次我走到她的面前,“你这头发不碍事吗”?她立刻惊恐地把头扭开,右手顺势护住乌发,原来她的脸上有道疤痕。我把她约到心理咨询室,一个小时的疏导使她心情有了好转。很快她把头发剪短,男孩似的特别精神,整个人都变了个样。
有的家长从孩子那里听说了我,于是找到学校。我常常为学生家长提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明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及发展脉络和应对策略,为他们提供有关教育的技能、技巧,理解他们的感受,分担他们的压力。
为了强化咨询效果,我和每一个找我咨询的人都建立了联系,尤其是那些考试焦虑的学生。1998年高考的头天晚上(7月6日),我给 40多名学生分别打去了或安慰、或鼓励的电话。当夜11点多,一位在省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打来电话,她激动地说: “谢谢你赵老师。你打电话前孩子正闹肚子,听了你的电话他全好了。”这名学生最后考上了河北医科大学。1999年5月 30日,在石家庄专家咨询团主办的中高考咨询会上,我又接待了十几位考试高度焦虑的校外学生。从那时起直到高考结束,我一直利用电话和他们保持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为此,我家的电话成了名副其实的“心理热线”。
做心理教师这么多年,其中有苦趣也有乐趣。每当在咨询中碰到学生有心理难题而一时解不开时,我常常着急得睡不好觉,努力寻求为他们化解的办法;每当学生因为我的咨询而卸下心理上的重担、生活得更好时,我常常笑得比他们还要开心。
有位作家曾说过,送给别人一片灿烂的阳光,自己也生活在阳光中。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