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忌形式单一;要尊重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关 键 词】 讨论式;激发兴趣;创新意识
一、讨论式教学中引入的设计
在引入的设计中,未必一定要讨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初中生正处于13~16岁的生理年龄,大多较为好动、好奇,且易产生无意注意。在引入中要创设物理情境,让其动起来,动得精彩。其次,人的记忆发展是呈抛物线趋势的,从出生至十六、七岁左右,人的记忆力发展十分迅速。为有效开发初中生的记忆力,减轻其学业负担,就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无意识记,设计一些特别的问题或实验,激发其情绪,让其记得牢、记得深、记得特别。
1. “不同凡响”的引入。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的引入中,我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的器材:白纸一张、梳子一把、小鼓一个、水一杯、音叉(含小锤)一个、气球一个,设计一些能发出声的实验。
2. “取长补短”的引入。在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一节时,之前的一个月左右便着手做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并挂于黑板侧边,让每组同学每天作好观察记录,讨论发生的变化。在正式上课时,我还预先在室内墙角喷洒酒精,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与众不同。
3. 出奇制胜的引入。在上“大气的压强”一课时,先问学生:“气球能把玻璃杯提起吗?”让一学生演示:“不能。”教师说:“我能。”当教师迅速把刚烧开的水倒入玻璃杯再倒出,即时把气球按住杯口,用娴熟的手法把气球按在另两个玻璃杯口,一会儿提起气球,竟提起三个玻璃杯,学生惊叹不已,注意力被全部吸引了过来。
4. 推进式的引入。在进行“速度”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各组讨论:(1)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同地出发,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2)同是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3)百米跑运动员的成绩是12s,24届奥运会万米冠军的成绩是27min21.46s,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通过讨论(1)和(2),学生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第(3)问是前两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推进式的引入,学生学习起来很有牵引力,想不思考分析都不行。
二、课型分类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
1. 学习新的物理量型。在学习速度、压强、密度、功率这些物理量时,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从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几方面进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还要设计些讨论题让其展开讨论。
2. 学习新的物理规律型。如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杠杆原理等内容时,可先让学生猜想,通过实验验证,各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复习型。复习时,除了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外,还可设计些带有总结性又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如复习光学时,我曾设计过以下问题让小组讨论并比赛:①关于凸透镜成像,你总结了什么规律?②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什么不同?③有两只干净的玻璃杯,一只盛满不含气泡的纯净水;另一只是空的,上面都有盖子,在不能提起和移动杯子的情况下,你如何判断哪只杯里有水?
(2)探究型。探究型课能充分体现物理科本身的特色,是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在上“研究液体的压强”一课时,我只为学生提供了必需的器材及说明本节要研究的内容,便放手让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对个别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加以点拨并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
(3)实验型。上实验课时,要让学生弄清本节要测量什么,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按原理选用器材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后,要处理数据,讨论得出结论。如测盐水密度时,学生当中设计了三种方案:①称空烧杯的质量m1,倒入盐水后称质量为m2,再把盐水倒入量筒内测体积为V,则盐水密度ρ=…②称空量筒的质量为m1,倒入盐水后称质量为m2,测盐水体积为V,则盐水密度ρ=…③称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m1,倒一部分入量筒后记下体积为V,称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则盐水密度ρ=…这三种方案中哪种最佳?讨论后,选出最佳方案③。
三、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着眼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便产生求知欲,其注意力才会被吸引,无意注意也会迅速转移至有意注意中来。
2. 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设计时,要考虑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炼、表述自己观点和方法,用正确的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结论的能力。
4. 让学生获得经历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它强调参与的直接性。学生经历和体验过的,理解起来会深透些,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5. 多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苏姆霍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学习好的内在动机。
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少年期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批判性、独创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想象方面,开始富于幻想,还敢于超出现实并提出各种假设。这是创造性思维开始发展的可贵苗头。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在教学设计中,要多设计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找新的方法。
7. 教师本人要创建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有特色,会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令学生信任和敬佩教师,在课堂上易于营造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使讨论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宋冰峰. 中学物理的讨论式教学[J]. 林区教学,2009(4).
[2] 毛鸿鸣.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 物理教师:高中版,2005(5).
【关 键 词】 讨论式;激发兴趣;创新意识
一、讨论式教学中引入的设计
在引入的设计中,未必一定要讨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初中生正处于13~16岁的生理年龄,大多较为好动、好奇,且易产生无意注意。在引入中要创设物理情境,让其动起来,动得精彩。其次,人的记忆发展是呈抛物线趋势的,从出生至十六、七岁左右,人的记忆力发展十分迅速。为有效开发初中生的记忆力,减轻其学业负担,就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无意识记,设计一些特别的问题或实验,激发其情绪,让其记得牢、记得深、记得特别。
1. “不同凡响”的引入。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课的引入中,我要求每组同学利用桌面的器材:白纸一张、梳子一把、小鼓一个、水一杯、音叉(含小锤)一个、气球一个,设计一些能发出声的实验。
2. “取长补短”的引入。在上“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一节时,之前的一个月左右便着手做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并挂于黑板侧边,让每组同学每天作好观察记录,讨论发生的变化。在正式上课时,我还预先在室内墙角喷洒酒精,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与众不同。
3. 出奇制胜的引入。在上“大气的压强”一课时,先问学生:“气球能把玻璃杯提起吗?”让一学生演示:“不能。”教师说:“我能。”当教师迅速把刚烧开的水倒入玻璃杯再倒出,即时把气球按住杯口,用娴熟的手法把气球按在另两个玻璃杯口,一会儿提起气球,竟提起三个玻璃杯,学生惊叹不已,注意力被全部吸引了过来。
4. 推进式的引入。在进行“速度”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各组讨论:(1)步行人和骑车人同时同地出发,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2)同是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的快慢?(3)百米跑运动员的成绩是12s,24届奥运会万米冠军的成绩是27min21.46s,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通过讨论(1)和(2),学生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第(3)问是前两种方法的运用。这种推进式的引入,学生学习起来很有牵引力,想不思考分析都不行。
二、课型分类及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
1. 学习新的物理量型。在学习速度、压强、密度、功率这些物理量时,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从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几方面进行。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物理量的理解,还要设计些讨论题让其展开讨论。
2. 学习新的物理规律型。如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杠杆原理等内容时,可先让学生猜想,通过实验验证,各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复习型。复习时,除了使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外,还可设计些带有总结性又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如复习光学时,我曾设计过以下问题让小组讨论并比赛:①关于凸透镜成像,你总结了什么规律?②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什么不同?③有两只干净的玻璃杯,一只盛满不含气泡的纯净水;另一只是空的,上面都有盖子,在不能提起和移动杯子的情况下,你如何判断哪只杯里有水?
(2)探究型。探究型课能充分体现物理科本身的特色,是课堂上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在上“研究液体的压强”一课时,我只为学生提供了必需的器材及说明本节要研究的内容,便放手让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对个别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加以点拨并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
(3)实验型。上实验课时,要让学生弄清本节要测量什么,依据的原理是什么,按原理选用器材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后,要处理数据,讨论得出结论。如测盐水密度时,学生当中设计了三种方案:①称空烧杯的质量m1,倒入盐水后称质量为m2,再把盐水倒入量筒内测体积为V,则盐水密度ρ=…②称空量筒的质量为m1,倒入盐水后称质量为m2,测盐水体积为V,则盐水密度ρ=…③称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m1,倒一部分入量筒后记下体积为V,称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则盐水密度ρ=…这三种方案中哪种最佳?讨论后,选出最佳方案③。
三、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的着眼点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兴趣的,便产生求知欲,其注意力才会被吸引,无意注意也会迅速转移至有意注意中来。
2. 化解难点,突出重点。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设计时,要考虑提高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炼、表述自己观点和方法,用正确的物理语言表述物理结论的能力。
4. 让学生获得经历和体验。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它强调参与的直接性。学生经历和体验过的,理解起来会深透些,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5. 多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苏姆霍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产生学习好的内在动机。
6.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少年期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批判性、独创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想象方面,开始富于幻想,还敢于超出现实并提出各种假设。这是创造性思维开始发展的可贵苗头。对此,我们应十分珍惜。在教学设计中,要多设计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寻找新的方法。
7. 教师本人要创建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有特色,会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令学生信任和敬佩教师,在课堂上易于营造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使讨论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宋冰峰. 中学物理的讨论式教学[J]. 林区教学,2009(4).
[2] 毛鸿鸣. 关于探究式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 物理教师:高中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