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田螺姑娘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tmd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两年,我在北京主持一项工程,住在专门招待外国宾客的旅舍里。旅舍的服务员很有礼貌,他们穿着白色套服,打着黑领结,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我在旅舍里休息、饮食,可称安适,唯一不满足的是感觉不像生活在中国。
  夏日的某次筵席上,我遇见了旧时同学。她已是颇负盛名的雕塑家,工作场所离我住的旅舍很近。散席时,她说:“做浮雕很累人,我中午想睡一会儿。你白天不在旅舍,可否关照值班人员给我钥匙?”
  我很高兴地同意了,旅舍人员也很高兴为著名的艺术家服务。一天又一天,我日益感到不安,希望她早些结束旅舍附近的工作,不再来此午睡。
  因为每当我夜晚归来时,房间里总会有新鲜感。或是多了几朵名贵的花,或是书桌上多了几件小摆设,或是抽屉里有了巧克力,饼干箱里又换了饼干品种……想到她每天来时提包捧花的模样,我难受得发慌。傍晚的归途中,我兀自担忧,不知房间里又会出现什么新鲜玩意儿——这不再是我原来的房间,我像是走错了门。
  我犹豫着是否要向石油部申请,为了工作方便,我搬到招待所去住?
  我坐立不安,倒在床上,一侧身,发觉枕畔也有了变化——是一件丝质的白衬衫,百合花般的大翻领,手工缝制。天啊!她哪有时间睡午觉?这针线活儿多费神!我见过别人穿这种式样的衬衫,例如拜伦、罗密欧,而我是一生一世都不配穿的!我对之不禁毛骨悚然——我的老同学旧病复发了。
  我和她中学时同班,都爱文学,后来她选择了绘画雕塑,我选择了物理化学。
  我们同住在一幢公寓里,中学毕业后,虽然分了校,但我们对文学的热情还是一致而不衰。那时的社会动荡得厉害,当我不得不背井离乡时,她给我船票;当我归返而病倒时,她给我药物;当我想看很多新书,却一本也买不起时,她每次带一些来,说是借给我,却从不拿回去。她梦想我成为诗人。现在,我已久不近诗,偶尔触及,就像闻到了使人窒息的酒糟的浓香——还是石油的气味让我好受些。
  二十年中,经过战争、婚姻、职业和生活的沧桑,大家都是中年人了,沉郁而开朗。我很珍重自己的中年,也很尊敬别的中年人,常对同辈的朋友说:“正是开怀畅饮的嘉年华啊。”
  与她重逢后,我们饮得不多,谈得更少,彼此忙于工作。我的本行,她是不问的;她的雕塑事業,我有一点点好奇心,就评论起古今的雕塑家来。真奇怪,她推崇的那几位,我漠然;我赞赏的那几位,她已是近乎反感。于是我哈哈大笑,她闷闷不乐,话题急转为“再来一杯咖啡,或是红茶”。
  别的朋友来看我,对我居处的“情趣”议论纷纷。他们吃了我的点心,却怪我奢华得有点女性化、孩子气。不知哪个机灵鬼打听到每天有位女士准时来布置房间、增添食品,便要我公开。我被扰烦了,承认有这么回事,但从早到晚我都不在,见不着她,而夜晚她是不来的。朋友们笑道:“那是田螺姑娘!”
  小时候我听到过这个民间传说,也觉得情况相去不远,便认同了。这还不能平息满屋子人的兴奋,他们定要亲眼见见这位田螺姑娘。我对她说了这个笑话,她素来豪爽,表示由她做一次宴请。于是大家聚在华美的酒楼上,她俨然是东道主,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脸上满是笑容。宾客中有几个也是当年的同学,大家谈得格外有味。谁也没称她为田螺姑娘或田螺夫人。宴会很成功,事后大家都赞美她的不凡与超群。她与丈夫分居多年,那时候刚办完离婚手续,于是朋友们一致认为我和她即将由同居而结婚了。
  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她已不再来旅舍午睡,我也结束了石油部的那项工程。临别时的忙碌使我至今也记不清,何以我上飞机时,送别的众人里没有她?除非她当时不在京城,不然没有理由不来送别的。
  离别之初,我们通过一两封信,之后又是类似战争的骚乱,沧海桑田。后来,我遇见了一个从她那里来的朋友,说她常谈起我……而她已复婚,有了儿子和女儿,事业顺利,雕塑件数倒不太多。
  等平安了,大家都已经是老人。我写信,叙完了旧事,添说:“在道德上我并非问心有愧,而你数十年来不倦的善心使我一想起,便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不久后,我收到回信:“我没有你说的那么好,不值得你称道。”信不长,我却感到她说了许多话。
  从她最后的一封信看,我觉得她和京城中那些满街走的老妇人差不多。我很喜欢那些出没于胡同口、菜场上的返璞归真的老太太,她们即使争斤论两,也笑口常开,既埋怨别人的不公平,又责怪自己太小气。
  “您老好啊,上我家来玩啊!”她在信中说。
  我很期盼成为她家的宾客。如果她住的不是洋楼,而是颇具古风的四合院,那就真是一个完美的梦。
  (何文丽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温莎墓园日记》)
其他文献
母亲的身体危机方过,家庭矛盾又渐渐显现。三条,条条都是经典冲突:  (1)母亲好得多了,但她又想吃不消化的东西,真是令人为难,好在还肯听长子劝告;  (2)“她和我谈的,大抵是二三十年前的和邻居的事情,我不大有兴味,但也只得听之”;  (3)海婴的相片在母亲床头,“逢人即献出”,但“二老爷”即周作人孩子们的照片却挂在墙上。贤如鲁迅,也忍不住“颇不平”,不过母亲解释说这是一种“外交手段”,毕竟鲁迅远
芥川龙之介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名字叫《葱》,大致内容是这样的:  东京神田神保町的一家咖啡馆,有个叫阿君的女侍应。她“皮肤白皙,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头发从正中间分的,插上一只勿忘草的簪子,系着白色围裙,站在自动钢琴前的时候,活像是从竹久梦二的画儿里走出来的人”。  这位像是竹久梦二的画中走出来的美人阿君,新交了一位男朋友叫田中。田中君“算得上是个默默无闻的艺术家”,因为他“既会作诗,又会拉小提琴,也擅
老张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气质优雅,从容不迫,在我们青春的书页里写下惊鸿一笔,那一笔足以让时光惊艳,在我们韶年时光的流淌中平添几分诗意,几分厚重,几分描摹。  初见·原来诗歌情最浓  语文,是一门讲浪漫的学科。老张,是一位具有诗意的长者。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讲《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老张说完这一句,身体竟然微微抖动起来,眼中蓄满了泪水。然后他缓步走到讲台中央,双手举起,神情坚定
在中国,竹子上刻字、岩洞里题字、城墙上留字,自是文人雅士的习惯。古代文人写诗,题目常常爱写成“题×××壁”“题×××庙”:“不识庐山真面目”是苏东坡刻在庐山西林壁上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王安石刻在朋友湖阴先生房子的墙壁上的。幸亏水上不能写字,不然估计“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被李白写到瀑布上去了。  美国孟菲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孙隆基有一个有趣的观点:国人缺乏公共空间的基本礼貌的原因在于对婴儿排泄习惯的训
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內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唐朝晚期名相、书法家。裴休在唐穆宗时登进士第,为相时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以欧阳询、柳公权为宗。《旧唐书》记载:“裴休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家世奉佛,休尤深于释典。”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价此碑:“裴休率
美国“密西西比號”客轮在波澜壮阔的密西西比河上航行。  一位游客主动与船长搭讪:“船长先生,您在这河上航行了这么久,经验这么丰富,我想您一定对河中的每一处浅滩都摸得一清二楚、了如指掌了吧?”  这位船长在这条人称“老人河”的大河上已经航行了几十年,当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可是他的回答却让这位游客大吃一惊。他说:“不,先生,我对河中的暗礁、浅滩并不完全清楚。”  “您说什么?”游客疑惑了,接着又好
那云样的眼睑,梦样的瞳子啊!  诗人们日夜的辛勤  用诗韵造就的倾国之美  却被一个女人的眼神轻易击溃,  被天穹里悠然的群星輕易击溃。  于是,当露水打湿睡意,  我的心就会倾倒,直到  上帝燃尽时间  在群星與你的面前。
人文主义,它的深度,无不抵于悲观主义;悲观主義止步,继而起舞,便是悲剧精神。  毋庸讳言,悲剧主义是知识的初级、知识的终极,谁不是凭借甘美的绝望,而过尽其自鉴自适的一生。  年轻的文士们,一个一个都很能谈,谈得亮亮的,陈列着不少东西——冰箱!这些人真如冰箱,拉开门,里面通明,关了,里面就是黑暗。冷着。  我们最大的本领,不过是把弄糟的了事物,总算不惜工本地弄得差强人意了些——没有一件事是从开始就弄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但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熟脸,很多孩子成了课堂的观众甚至是看客,他们要么是因为羞怯不敢表达,要么是茶壶里煮饺子不会表达,当然也有孩子缺乏对文本的思考压根儿就不知道要表达,没有表达意
每个读者基于人生经验和认知积累的不同,即使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不能拘泥于传统,制定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应该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为学生制定适合的阅读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将阅读兴趣转变为阅读习惯,赢得阅读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一、确定个性化阅读目标  个性化阅读更加重视学生在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