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常昕到老师有这样的感慨:“四十分钟时间太短了!”,也经常看到不少科学课都要拖堂,尤其在一节课中要实施几个实验操作的,则时间更加的不够。虽然,各级教研员们和特级教师们在各种场合呼吁,可以适当的延长教学,但在实际中,这种可能性很小:学生们赶着要准备下一节课;要准备上厕所;教师自己还要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材料等等因素制约着我们在课堂中的教学延伸。如何在科学课堂上节省时间,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以下几条做法或许可以借鉴。
(一)压缩环节。点上突破
教材上设计的活动分为主体活动、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主体活动,适当兼顾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当删减部分活动,在重点环节上进行突破,力求“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而不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对于一节科学课来说,设计三到四个环节是比较合适的,并把握好在某个环节上有所侧重。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设计的环节过多,势必导致“水过地皮湿”效果,每个活动环节都是走过场,教师要做到“临场不乱,一环扣一环”,学生也得“打起精神,一步跟一步”,累坏了老师,拖垮了孩子。因此,教师要学会大胆取舍、重组教学环节,在关键点上深挖,保证课堂探究的深度。如在教学《神秘的水》第一课时,教材上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会“爬”的水,研究水的毛细现象;二是会“团结”的水,研究水的表面张力。如果按照教材的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上平均用力,教学任务显然是完不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研究水的表面张力为重点活动,因为这是学生理鳃的难点,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根据经验,提出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绘制简图,表达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为什么会往上鼓起,而不流淌?最后再通过学生上台模拟水分子手挽着手,理解水是怎样团结在一起的。
(二)准备充足。提高效率
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原因除了教学环节设计过多之外,还与课堂教学效率有关,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课前的准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结构性材料的准备、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探究场地的选取(室外活动)等,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导入简洁,激发兴趣
科学课堂导人的语言要简洁、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是教学内容的讲述,切忌长篇大论、漫无边际,占用过长的课堂时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后5分钟至15分钟是一堂课的最佳时域,应留给课的中心,否则喧宾夺主。一般导入以1—4分钟左右为宜。很多公开课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很简单的一个开头,有的老师设计得很繁琐,绕来绕去,学生被绕得晕头转向,还没有进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最终还是自己硬生生的拉到轨道上来。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问题简单话,直奔主题,直奔实验教学的中心。
(四)语言简练.提问明确
教师的语言还要简洁,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科学课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练是本学科教师的语言特点。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兰本达著《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的课例“里面是什么”是这样开头的:“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谁还有别的什么发现吗?”这四句话代表四个认识过程,第一句是猜想,第二句是方法,第三句是证据,第四句是寻找更多的证据或修正自己的解释。这就是上课引导学生实施研究过程的课。
(五)先想后做,依计行事
先想后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思考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二是想结果,即猜想与假设,预测问题的结论。我们这里谈到的先想后做主要指第一种,就是想方法,做计划,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根据目标任务及场地器材情况,以个人、小组或集体形式制定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步骤清晰、分工明确的计划或方案,然后按照预定的计划或方案展开有序的探究活动。只要有了一定的计划,就会尽可能的避免盲目操作和简单重复。
(六)训练速度,持之以恒
每次实验都予以时间规定,这是一种训练方法,避免学生拖沓,没有一定的限制。要学生自主的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有时间上的限制,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样的时间概念后,再慢慢的不提时间,学生也会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引进比赛的方法也是一种刺激方法,学生毕竟年龄尚小,比赛加上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加一点分数或者其它对其有吸引力的奖励,学生的劲头还是十足的。引导介绍如何操作才能高效快速,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分工的明确,各司其职的到位与否,需要形成学生非常清楚的机制,在训练之初,一般都由教师帮助下分好各自的岗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按照时间轮换。
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量,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在课前深思熟虑,做好各项准备,课堂上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压缩环节。点上突破
教材上设计的活动分为主体活动、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主体活动,适当兼顾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当删减部分活动,在重点环节上进行突破,力求“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而不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对于一节科学课来说,设计三到四个环节是比较合适的,并把握好在某个环节上有所侧重。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设计的环节过多,势必导致“水过地皮湿”效果,每个活动环节都是走过场,教师要做到“临场不乱,一环扣一环”,学生也得“打起精神,一步跟一步”,累坏了老师,拖垮了孩子。因此,教师要学会大胆取舍、重组教学环节,在关键点上深挖,保证课堂探究的深度。如在教学《神秘的水》第一课时,教材上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会“爬”的水,研究水的毛细现象;二是会“团结”的水,研究水的表面张力。如果按照教材的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上平均用力,教学任务显然是完不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研究水的表面张力为重点活动,因为这是学生理鳃的难点,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根据经验,提出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绘制简图,表达交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为什么会往上鼓起,而不流淌?最后再通过学生上台模拟水分子手挽着手,理解水是怎样团结在一起的。
(二)准备充足。提高效率
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原因除了教学环节设计过多之外,还与课堂教学效率有关,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课前的准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结构性材料的准备、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探究场地的选取(室外活动)等,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导入简洁,激发兴趣
科学课堂导人的语言要简洁、明白、易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欲望。导入仅仅是一堂课的引子,不是教学内容的讲述,切忌长篇大论、漫无边际,占用过长的课堂时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上课后5分钟至15分钟是一堂课的最佳时域,应留给课的中心,否则喧宾夺主。一般导入以1—4分钟左右为宜。很多公开课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很简单的一个开头,有的老师设计得很繁琐,绕来绕去,学生被绕得晕头转向,还没有进入到自己的预设轨道,最终还是自己硬生生的拉到轨道上来。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问题简单话,直奔主题,直奔实验教学的中心。
(四)语言简练.提问明确
教师的语言还要简洁,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科学课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练是本学科教师的语言特点。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兰本达著《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中的课例“里面是什么”是这样开头的:“你们猜这里面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谁还有别的什么发现吗?”这四句话代表四个认识过程,第一句是猜想,第二句是方法,第三句是证据,第四句是寻找更多的证据或修正自己的解释。这就是上课引导学生实施研究过程的课。
(五)先想后做,依计行事
先想后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思考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二是想结果,即猜想与假设,预测问题的结论。我们这里谈到的先想后做主要指第一种,就是想方法,做计划,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根据目标任务及场地器材情况,以个人、小组或集体形式制定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步骤清晰、分工明确的计划或方案,然后按照预定的计划或方案展开有序的探究活动。只要有了一定的计划,就会尽可能的避免盲目操作和简单重复。
(六)训练速度,持之以恒
每次实验都予以时间规定,这是一种训练方法,避免学生拖沓,没有一定的限制。要学生自主的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有时间上的限制,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这样的时间概念后,再慢慢的不提时间,学生也会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引进比赛的方法也是一种刺激方法,学生毕竟年龄尚小,比赛加上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加一点分数或者其它对其有吸引力的奖励,学生的劲头还是十足的。引导介绍如何操作才能高效快速,是必须要做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分工的明确,各司其职的到位与否,需要形成学生非常清楚的机制,在训练之初,一般都由教师帮助下分好各自的岗位,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按照时间轮换。
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量,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在课前深思熟虑,做好各项准备,课堂上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这样课堂效率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才能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