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多产,尤以散文著名,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等。就其艺术而言,《春》和《威尼斯》这两篇散文,也是受人喜欢的名篇。
从朱自清这些散文的独特风格看,他是一个擅长情景交融的作家,他的散文往往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成就极高。
这在他的《荷塘月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荷塘月色》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七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彷徨、苦闷之中。文章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消遣”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文章第一段,首先点明文眼“心里颇不宁静”,并交代独步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开篇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第二、三两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这淡淡的喜悦和上文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笼罩在下文那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月色上。文章四、五、六三段则集中笔墨,用“精雕细镂”的笔法,极有层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在作者笔下,这个宁静而优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蝉声与蛙声的衬托下,更突出了一种清静幽深的气氛,把人引到往古的遐思,从而表现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心情。“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第七、八两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所以,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应。通观全文,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清淡朦胧的喜悦和哀愁成为一体,即情与景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写于《荷塘月色》较前的《绿》,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当时正值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所以,这篇散文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与《荷塘月色》有明显的不同。这篇短小的记游散文,依次描写了“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会在这一片绿色之中“仿佛一片一片极大的荷叶铺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的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法渣滓,宛然一块湿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诗与画般的描写,融注了作者多么强烈的感情啊!
《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犹如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成就更高。文章以诗的笔调,给人们展示了一幅长卷的风景画:“春草图”洋溢着对春生机的赞美,“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美的喜爱,“春风图”“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充满希望而感到的喜悦。四个图画,从四个侧面描写了春景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描绘美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当然,朱自清的散文还有另一种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他记叙性较强的散文中,这类作品,固然表现了他善于描写的特长,但不再用绚丽浓艳的比喻形容,而是用清淡的语言、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寓情感。如《背影》中写车站道别的情景,通过儿子的眼光看父亲,不仅写活了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心,而且透过他似乎也让读者看到了他家惨淡的光景。以事写情,以情动人,因而能够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然而,在叙事和抒情的两类散文中间,最能体现朱自清独特艺术风格的,当推他的抒情散文,如上文分析的《荷塘月色》《绿》《春》等篇,最能表现出他善于描写的特长。他的文章在描写中抒发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度艺术成就,这与同期其他作家的散文风格有明显的区别。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则主要继承传统散文的特点,记人叙事均墨淡情浓,在平易通脱中蕴藉深沉的情思;周作人散文以平和冲淡为特色,特别是他的小品文,更体现了他的闲适隐逸之风。与朱自清同属“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之一的冰心,其散文风格与朱自清也有明显的不同。冰心善抒情,其风格有时是哀惋凄清的,有时又是溫情脉脉的。其他如“创造社”的郭沫若,他的散文则具有激情奔放,音调粗犷的特色;郁达夫的散文则具有达情显志,不藏不掖的特点。可见,朱自清散文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犹如一株奇葩,植根于现代文坛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光照千秋。
从朱自清这些散文的独特风格看,他是一个擅长情景交融的作家,他的散文往往在描写中抒发感情,在诗与画的交融上成就极高。
这在他的《荷塘月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荷塘月色》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七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彷徨、苦闷之中。文章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写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消遣”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文章第一段,首先点明文眼“心里颇不宁静”,并交代独步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写静谧的环境和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开篇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第二、三两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括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这淡淡的喜悦和上文流露出的淡淡的哀愁,笼罩在下文那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月色上。文章四、五、六三段则集中笔墨,用“精雕细镂”的笔法,极有层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在作者笔下,这个宁静而优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蝉声与蛙声的衬托下,更突出了一种清静幽深的气氛,把人引到往古的遐思,从而表现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心情。“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第七、八两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所以,正当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应。通观全文,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清淡朦胧的喜悦和哀愁成为一体,即情与景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写于《荷塘月色》较前的《绿》,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当时正值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所以,这篇散文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与《荷塘月色》有明显的不同。这篇短小的记游散文,依次描写了“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会在这一片绿色之中“仿佛一片一片极大的荷叶铺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的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法渣滓,宛然一块湿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诗与画般的描写,融注了作者多么强烈的感情啊!
《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犹如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成就更高。文章以诗的笔调,给人们展示了一幅长卷的风景画:“春草图”洋溢着对春生机的赞美,“春花图”流露出对春光艳美的喜爱,“春风图”“春雨图”融入了作者为春天孕育万物、充满希望而感到的喜悦。四个图画,从四个侧面描写了春景的美。“一切景语皆情语”,描绘美景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当然,朱自清的散文还有另一种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他记叙性较强的散文中,这类作品,固然表现了他善于描写的特长,但不再用绚丽浓艳的比喻形容,而是用清淡的语言、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寓情感。如《背影》中写车站道别的情景,通过儿子的眼光看父亲,不仅写活了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心,而且透过他似乎也让读者看到了他家惨淡的光景。以事写情,以情动人,因而能够引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然而,在叙事和抒情的两类散文中间,最能体现朱自清独特艺术风格的,当推他的抒情散文,如上文分析的《荷塘月色》《绿》《春》等篇,最能表现出他善于描写的特长。他的文章在描写中抒发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高度艺术成就,这与同期其他作家的散文风格有明显的区别。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则主要继承传统散文的特点,记人叙事均墨淡情浓,在平易通脱中蕴藉深沉的情思;周作人散文以平和冲淡为特色,特别是他的小品文,更体现了他的闲适隐逸之风。与朱自清同属“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之一的冰心,其散文风格与朱自清也有明显的不同。冰心善抒情,其风格有时是哀惋凄清的,有时又是溫情脉脉的。其他如“创造社”的郭沫若,他的散文则具有激情奔放,音调粗犷的特色;郁达夫的散文则具有达情显志,不藏不掖的特点。可见,朱自清散文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犹如一株奇葩,植根于现代文坛的百花园中,独放异彩,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