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师是关键。而时下一些教师的敬业品质存在种种不足,影响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提高教师的敬业品质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十六大精神,推进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教师要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和树立牢固的终身学习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敬业品质,加强职业素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敬业品质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盛,系于教育。我国现阶段正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提高教师的敬业品质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良好的敬业品质,既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期衡量教师能否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教育工作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
一、新时期教师敬业品质存在的缺陷及危害
在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品质。他们崇教厚德,为人师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而呕心沥血。但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教师的敬业品质也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缺乏事业心,影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相当数量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有的教师停薪留职、下海经商、跳槽,使教师队伍“显性流失”;有些教师捧着铁饭碗,打着小算盘,课余到社会上大量兼课,或者开办各类培训班,攫取钱财,他们8小时内养精蓄锐,8小时外满头大汗,精力过于分散,授课心不在焉,造成了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失”。这些充分反映了部分教师理想信念、师德观念已淡化,事业心、责任感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观念陈旧,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有的教师思想不解放,观念不创新,墨守成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3.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更新落后于教育改革要求
有的教师学习自觉意识不强,不注重继续教育,缺乏终身学习理念,知识更新落后于时代要求,落后于教育改革要求,落后于课堂教学要求,甚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造成教师敬业品质缺陷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造成教师敬业品质缺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下面几点。
1.应试教育使教师敬业品质产生严重的畸变
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多年,但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能及时更新,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率、轻素质培养仍是学校的普遍现象,有些学校是口头上的素质教育,事实上的应试教育。
2.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是造成教师敬业品质缺陷的经济因素
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逐年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仍处于偏下阶段,尤其是对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长期的工资拖欠和不足额发放,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严重失衡。
3.个别教师的素质低下是敬业品质缺陷的内因
近几年来,教师队伍急剧膨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来源渠道多层多面,有的教师对师德规范知之甚少。理论上的苍白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盲目,“内功”修养的浅薄必然会出现一些随心所欲的行为。
三、提高教师敬业品质的策略
提高教师的敬业品质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高教师的敬业品质显得更为重要。
1.确立坚定的为师信念
肯为师、乐为师、会为师、善为师是新时期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一个具有坚定为师信念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永远走在为师的神圣的道路上。社会是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影响着教师,尤其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加突出。一个教师在各种利益的影响下,甚至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坚持不渝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有坚定的信念绝对办不到。确定为师信念,是走好为师之路的前提条件,为此,每个教师都应真心实意地、毫不动摇地确立甘为人师的理想信念,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②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③要热爱学生;④要为人师表。
2.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
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越来越突出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所以,为了提高我国的创新水平,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已难以胜任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任务了,不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就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我们要从以传授现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
(2)树立培育人性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传授
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培育丰富人性的教育。首先是要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和涉足学生个性发展各种需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其次是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未来的一代不仅要捍卫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而且还要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捍卫并拓展国家的信息疆域,这同样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
3.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师的素质系统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它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利于健康生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成才。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1)正确理解身心关系,注意心理健康。教师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既要注意增加营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同时又要注意发展自己的智慧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以不断增强心理健康。
(2)合理作息,科学用脑。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一个十分精确的生物钟,它的功能就是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律,破坏了生物钟,轻则产生疲劳,工作效率下降;重则罹患身心疾病,耽误教育教学工作。为了保持旺盛精力进行工作,务须注意合理作息和用脑的卫生,要做到:①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②合理用脑,避免过分单调;③抓住大脑高效工作的最佳时间;④加强大脑的营养。
(3)乐于合群,善于交往。在学校的各种复杂人际关系中,影响广泛、作用力比较大的是教师与领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心理实验表明:关于合群和交往,可有效地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反之,一个人如果离群索居,或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会心情沉闷,郁郁寡欢,不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甚至会逐渐形成一种冷漠、孤僻的消极性格。
(4)增强自制力和耐受力。教育教学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障碍,遭受挫折,导致失败。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以理智、意志认真对待。
4.树立牢固的终身学习观
教人者首先要受教育,新时期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一刻也不能离开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更需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是调节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系统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他们的智力,开拓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教师学而不厌、终身学习的观点意义重大。教师的智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习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部分教师总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已足够用了,在教学中总是吃老本,老调常谈,不思进取,这样的教师是绝对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教师的学习永无止境,现代化、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成倍地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才能拥有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教师道德人格的体现,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示范性。怎样才能不断充实新知识,进行终身学习呢?
(1)要有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从坚定地做“好教师”的理想信念中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自己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就找到了不断学习的动力。
(2)要有坚持不渝的毅力保证。一天不学习不知教什么,两天不学习向学生学习,三天不学习就不能做老师。学习是要有毅力的,教师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终身的需要,克服困难,知难而进。
(3)要有抵御诱惑的纯洁心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冲击,教师要能抵挡住这些冲击,永远做个好老师。
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能否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一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具有正确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自觉实施素质教育的;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是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的;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敬业品质,不断加强职业素养,担当起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师;敬业品质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盛,系于教育。我国现阶段正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提高教师的敬业品质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以法治校、以德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良好的敬业品质,既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对广大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期衡量教师能否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实现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教育工作全面提高的重要标志。
一、新时期教师敬业品质存在的缺陷及危害
在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敬业品质。他们崇教厚德,为人师表,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而呕心沥血。但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教师的敬业品质也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缺乏事业心,影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有相当数量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有的教师停薪留职、下海经商、跳槽,使教师队伍“显性流失”;有些教师捧着铁饭碗,打着小算盘,课余到社会上大量兼课,或者开办各类培训班,攫取钱财,他们8小时内养精蓄锐,8小时外满头大汗,精力过于分散,授课心不在焉,造成了教师队伍的“隐性流失”。这些充分反映了部分教师理想信念、师德观念已淡化,事业心、责任感缺失,已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教育观念陈旧,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有的教师思想不解放,观念不创新,墨守成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
3.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更新落后于教育改革要求
有的教师学习自觉意识不强,不注重继续教育,缺乏终身学习理念,知识更新落后于时代要求,落后于教育改革要求,落后于课堂教学要求,甚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造成教师敬业品质缺陷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造成教师敬业品质缺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下面几点。
1.应试教育使教师敬业品质产生严重的畸变
尽管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多年,但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未能及时更新,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率、轻素质培养仍是学校的普遍现象,有些学校是口头上的素质教育,事实上的应试教育。
2.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偏低是造成教师敬业品质缺陷的经济因素
近年来,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逐年提高,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仍处于偏下阶段,尤其是对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而言,长期的工资拖欠和不足额发放,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的心理严重失衡。
3.个别教师的素质低下是敬业品质缺陷的内因
近几年来,教师队伍急剧膨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来源渠道多层多面,有的教师对师德规范知之甚少。理论上的苍白必然导致实践上的盲目,“内功”修养的浅薄必然会出现一些随心所欲的行为。
三、提高教师敬业品质的策略
提高教师的敬业品质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关系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关系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提高教师的敬业品质显得更为重要。
1.确立坚定的为师信念
肯为师、乐为师、会为师、善为师是新时期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一个具有坚定为师信念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永远走在为师的神圣的道路上。社会是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影响着教师,尤其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加突出。一个教师在各种利益的影响下,甚至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能坚守自己的岗位,坚持不渝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有坚定的信念绝对办不到。确定为师信念,是走好为师之路的前提条件,为此,每个教师都应真心实意地、毫不动摇地确立甘为人师的理想信念,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②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③要热爱学生;④要为人师表。
2.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确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学校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
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越来越突出地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到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所以,为了提高我国的创新水平,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已难以胜任培养现代化人才的任务了,不树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就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我们要从以传授现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
(2)树立培育人性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应从单纯传授
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培育丰富人性的教育。首先是要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各个方面和涉足学生个性发展各种需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其次是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未来的一代不仅要捍卫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而且还要抵制西方的文化霸权,捍卫并拓展国家的信息疆域,这同样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
3.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师的素质系统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心理健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需要,它有利于教书育人,有利于健康生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成才。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1)正确理解身心关系,注意心理健康。教师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既要注意增加营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健康;同时又要注意发展自己的智慧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个性,以不断增强心理健康。
(2)合理作息,科学用脑。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一个十分精确的生物钟,它的功能就是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教师如果不能妥善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节律,破坏了生物钟,轻则产生疲劳,工作效率下降;重则罹患身心疾病,耽误教育教学工作。为了保持旺盛精力进行工作,务须注意合理作息和用脑的卫生,要做到:①用脑适度,避免过度疲劳;②合理用脑,避免过分单调;③抓住大脑高效工作的最佳时间;④加强大脑的营养。
(3)乐于合群,善于交往。在学校的各种复杂人际关系中,影响广泛、作用力比较大的是教师与领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心理实验表明:关于合群和交往,可有效地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反之,一个人如果离群索居,或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会心情沉闷,郁郁寡欢,不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而且有碍心理健康,甚至会逐渐形成一种冷漠、孤僻的消极性格。
(4)增强自制力和耐受力。教育教学工作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障碍,遭受挫折,导致失败。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以理智、意志认真对待。
4.树立牢固的终身学习观
教人者首先要受教育,新时期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人一刻也不能离开学习,终身学习的观点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更需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是调节教师与教学劳动关系的重要道德规范。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系统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他们的智力,开拓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此,教师学而不厌、终身学习的观点意义重大。教师的智能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习惯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部分教师总认为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已足够用了,在教学中总是吃老本,老调常谈,不思进取,这样的教师是绝对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教师的学习永无止境,现代化、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成倍地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教师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才能拥有最新、最先进的知识。教师进行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教师道德人格的体现,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示范性。怎样才能不断充实新知识,进行终身学习呢?
(1)要有永不枯竭的学习动力。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从坚定地做“好教师”的理想信念中来。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认真负责,自己在教学中不断进步,就找到了不断学习的动力。
(2)要有坚持不渝的毅力保证。一天不学习不知教什么,两天不学习向学生学习,三天不学习就不能做老师。学习是要有毅力的,教师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终身的需要,克服困难,知难而进。
(3)要有抵御诱惑的纯洁心灵。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冲击,教师要能抵挡住这些冲击,永远做个好老师。
逐步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能否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国家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一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队伍,是具有正确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自觉实施素质教育的;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的;是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的;是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保证。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敬业品质,不断加强职业素养,担当起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