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走出语用的局限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fengl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而言,“语用”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运用”,即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条理、有感情地进行语言表达,并将学过的语言形式、语言内容根据需要规范地、个性化地表达。在这样的意义背景下,读写结合存在一些可避免的语用性局限,这就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触发情义性的语言实践、整合单一性的训练来走出局限。
  【关键词】建构;触发;整合
  读写结合的局限在哪里? “读写结合”一味“为写而读”,过多强调了方法的传授;“读写结合”过多注重学习语言内容,忽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读写结合”演变成为一种“惯用模式”,不能领悟到语用学理论中“情义”与“语言环境”内涵的真谛。那么如何走出语用的局限?
  一、构建多元化目标
  “语用”的核心是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合,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读与写的层面,就显得单薄且功利。教学目标制定是效果达成的关键,所以要关注目标的多元化,从“单一”走向“多元”,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目标体系。
  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浅谈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设定。
  1.知识层面:通过读写,让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及特点、品质,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要引领学生感悟文本内涵,可以让学生一边读悟描写樟树的重点段落,感悟它的品质、特征;一边补充阅读宋庆龄的事迹,通过收集、整理、比较、归纳,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得出“借樟树木质的高贵、天然的清香、不受虫害的侵扰来赞扬宋庆龄高贵的品质”这一深刻内涵。
  2.技能与方法层面: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尝试对比的写作方法,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生活中还有哪些植物也有着这样高尚的情操?由此你又想起了哪一个人?在这样的任务驱动下,学生不仅仅是学习写作,还让读写与生活、兴趣、经验融合在一起,实现了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读与写、听与说、想象与交流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共同提升。
  3.情感态度层面:课文中写到“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看似平淡的三句话,重复出现,细细品味,可见作者对樟树的感情非同一般,如果不写,或者直接写“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会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反复品读感悟,走进作者内心,亲历情感抒发的过程,产生情感共鸣,只有真情实感的读写才会有高质量的语用。
  二、触发情义性实践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语用”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运用”,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要求学生在一定的场合能将学过的语言内容以规范的形式、准确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有个性地进行运用表达。只有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唤醒心灵的语用才是真正的语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中描写“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读悟,再想象画面。
  师: 读到这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好像看到母亲挑着重担在山间小路上行走,一步一滑,走得异常艰难。
  师:你是一个有心的孩子,来,再走近一点,你还能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母親走得满头大汗,汗水顺着她的脸颊流淌下来。
  生:我好像还看到,重担把她的身体压弯了,她咬着牙,憋着劲,一步一步向前移……
  师:孩子们,要了解这位母亲,就要走到她面前去,仔细端详,与她说话,才能走到她心里去……
  以上的教学片断,首先让学生远距离接触母亲。“读了课文,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孩子的交流中,肯定他是个有心的人,给了他们温情的评价,强调了语用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孩子们“走近去看母亲”,同时关注语言和情感的双落实。这样,母亲负重前行、不畏艰难的形象在孩子们的深情描述中逐漸放大、放光,真正触发了一场有情有义的语言实践。
  三、整合单一性训练
  读写结合的内容不是简单的想象、补白、续写,更不是纯粹为了语用的读写而读写,它有着情义和情景的支撑。内容的选择应该放眼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它可以基于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单一的语言训练节点走向多方整合发展的通道。
  1. 基于语文元素
  对于字、词、句、段、篇的读写结合,要整体把握单元教材内容,抓住教材特点,确定单元读写重点。如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都是写景的美文。可以把这三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欣赏美、书写美”的主题单元,指导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写身边的某一处美景。
  2. 基于生活经验
  找准读写的结合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迁移写作。如《海底世界》一课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生动展现了海底世界的丰富多彩、物产丰富。教师可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特点”二字学习第三自然段,再仿照海参和梭子鱼的写法,写自己生活中见到的有趣的动物。
  3. 基于写作方法
  依据教材,有选择地进行读写训练,学习典型的写作方法。如《荷花》一课,学习用由远及近的顺序、动静结合的方式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景物。因为是单项训练,有典型例子,所以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有利于快速掌握某一种表达技巧。
  4. 基于情感表达的需要
  注重对文章内容的拓展想象和补白扩写,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如《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故事性较强,文意浅显易懂,但课文有多处留白,可引导学生依据文字发挥想象,促进情感体验。如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会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故事情节,领悟文章情义,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训练,表达情感需求。
  总之,只有落实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弄清它们存在的意义,同时关注个性化表达并触发真情实感,才能走出语用的局限。
其他文献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较复杂的认知过程.从“知识”角度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识记、保持、应用;从“情感”角度看,他们对有趣或有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发展观"是数学教育理念精髓之所在。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怎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呢?一是"魂"──生命化
赫尔巴特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的现象,发呆、
研制了一台能够连续制备蓄冷用CO2水合物的压缩式循环实验装置,并在该装置上研究了充注压力对水合物的预冷时间、生成质量、水合比例和潜热蓄冷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合物
【摘要】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感恩父母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父母对自己儿女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也是我们难以报答的恩情。但有大部分学生对父母的爱熟视无睹,觉得父母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应当的,即使感受到了也无从报答,去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所以现阶段感恩教育对学生非常重要。  【关键词】知恩图报;爱心;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感恩父母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时代的飞速前行,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对今天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未来而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一个母语教师始终要相信阅读的力量,用以引
目的提高临床护士防范护患纠纷法律意识.方法通过分析临床护士举证困难的难点,提出相应对策.结果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可预防护患纠纷.
【摘要】禁忌语的语用是中西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禁忌语的语用中,中西文化差异很大。理解这些差异能够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度,并且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的文化。本文从英汉禁忌语的语用分析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确保国际交往顺利进行。  【关键词】 英汉禁忌语;语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二者间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语言是文化载体,利用语言,得以传承
石蜡乳状液高温潜热输送材料是一种在80-90℃之间存在相变的流体。由于相变潜热的存在,石蜡乳状液在相变区间内的储热、载热密度远大于水,且集储热与潜热输送于一体,适用于余热
目的减少护理意外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安全.方法通过特殊危重病人护理注意事项告知仔细认真地向陪护及清醒患者宣讲我们采用的重点,关键的护理措施及其目的、并发症,他们须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