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这是名符其实的。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往往很难领悟到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只有静心品味,反复咀嚼,才能领略到字里行间鲜活的神韵。同学们,如果你们正在为自己文章语言的单调枯燥而烦恼,那真该用心去读一读像老舍先生这样的语言大师的作品,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财富。
那么,我们可以从《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学到哪些使语言生动形象起来的技巧呢?
第一,巧用修辞。
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在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 比喻。例如“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城的炎热、干燥、憋闷;“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暴雨之猛之大。② 拟人。拟人手法在文中俯拾皆是,例如“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③ 排比。例如“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烈日下车夫不敢出工的众生相。④ 夸张。无论是“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还是“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或者“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都是极言天气之酷热。⑤ 对偶。例如“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等。⑥ 反复。例如“有了凉风!有了凉风!”一句,简单的反复,却道出了人们心头的欣喜。
第二,巧用修饰语。
语言干巴巴的,和不善于运用修饰语有很大关系。巧用修饰语,可以将描述对象的形状、特点等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例如“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一句,“一些”写其数量,“似云非云似雾非雾”写其形态,“低低地”写其位置,这些修饰语,使得灰气“立体”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有了这些修饰语,描绘怎能不生动形象呢?再如“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中的“慌手忙脚”,就使小贩们急急忙忙、手忙脚乱的样子跃然纸上。
第三,巧炼词句。
语言要生动传神,离不开“锤炼”二字。但凡文学大师,都是“推敲”的有心人、“锤炼”的行家里手。你看,在“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这句话中,老舍先生不用“走”而用“奔”,不用“喝”而用“灌”,就是经过一番推敲的——因为“奔”和“灌”,能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车夫的急、渴,说明天气的酷热难耐。再如“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为什么用“砸”而不用“落”?平时我们都是用的“落”呀!这也是有讲究的,因为用“砸”可以形象地表现出雨点之大之猛之利飕有劲,用“落”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两者的表现力是不同的。
第四,巧用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通过词语的重叠反复,可以把意思表达得更为细腻、逼真、形象、鲜明、丰富。例如文中,老舍先生用“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白花花”来写烈日,用“灰茫茫”“冷飕飕”来写暴雨,用“慢慢”“慢腾腾”“昏昏沉沉”写拉车的车夫,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几点,都强调了一个“巧”字。所谓“巧”,就是说要用得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如果生硬模仿、矫揉造作,不仅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弄巧成拙。
那么,我们可以从《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学到哪些使语言生动形象起来的技巧呢?
第一,巧用修辞。
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在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① 比喻。例如“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城的炎热、干燥、憋闷;“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暴雨之猛之大。② 拟人。拟人手法在文中俯拾皆是,例如“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③ 排比。例如“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这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烈日下车夫不敢出工的众生相。④ 夸张。无论是“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还是“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或者“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都是极言天气之酷热。⑤ 对偶。例如“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等。⑥ 反复。例如“有了凉风!有了凉风!”一句,简单的反复,却道出了人们心头的欣喜。
第二,巧用修饰语。
语言干巴巴的,和不善于运用修饰语有很大关系。巧用修饰语,可以将描述对象的形状、特点等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例如“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一句,“一些”写其数量,“似云非云似雾非雾”写其形态,“低低地”写其位置,这些修饰语,使得灰气“立体”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有了这些修饰语,描绘怎能不生动形象呢?再如“小贩们慌手忙脚地收拾摊子”中的“慌手忙脚”,就使小贩们急急忙忙、手忙脚乱的样子跃然纸上。
第三,巧炼词句。
语言要生动传神,离不开“锤炼”二字。但凡文学大师,都是“推敲”的有心人、“锤炼”的行家里手。你看,在“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这句话中,老舍先生不用“走”而用“奔”,不用“喝”而用“灌”,就是经过一番推敲的——因为“奔”和“灌”,能更加生动地表现出车夫的急、渴,说明天气的酷热难耐。再如“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为什么用“砸”而不用“落”?平时我们都是用的“落”呀!这也是有讲究的,因为用“砸”可以形象地表现出雨点之大之猛之利飕有劲,用“落”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两者的表现力是不同的。
第四,巧用叠词。
运用叠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且通过词语的重叠反复,可以把意思表达得更为细腻、逼真、形象、鲜明、丰富。例如文中,老舍先生用“干巴巴”“毒花花”“白亮亮”“白花花”来写烈日,用“灰茫茫”“冷飕飕”来写暴雨,用“慢慢”“慢腾腾”“昏昏沉沉”写拉车的车夫,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上几点,都强调了一个“巧”字。所谓“巧”,就是说要用得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如果生硬模仿、矫揉造作,不仅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反而会显得不伦不类,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