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思:画贵有古意,质朴中见深度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sp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青年艺术家的九思,自千禧年初便开始活跃于画坛,屡屡在各种国家级的大型展事上夺冠折桂,显示出良好的创作态势和令人击节的才情潜质。特别是在近十年的艺术旅程中,九思用艺术与生活碰撞出的灵感,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书画映像,为古老的国画文化增添了鲜活的生命气息。
  从表面上看,九思的作品似乎没有特别强烈的个人面貌和戛然独造的风格特征,但实际上这种在寻常面目的表象之下,努力追求重塑民族艺术时代价值的转型探索是最难的,也是最可贵的。因为它既不靠旁门左道的抽象、变形来炫人眼目,也不靠剑走偏锋的“试验水墨”来哗众取宠,而是老老实实地靠对时代精神的感应和对生活真诚的体验,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理想。因此,九思的作品总是能够让人感动。
  近日,记者走进九思的画室,看到了画面背后那个真实的九思。
  记者:听说您继“墨意飘香”书画艺术大赛的金奖之后又获得了“2012华夏十大杰出书画家”的荣誉称号,恭喜您。
  九思:谢谢,也非常感谢各位评委对于我这种“自我”的书画者的赏识和包容。我在创作中是遵照自己的内心的,完全顾及不上观者的和市场的趋势,还能够遇到这么多的知音,我很感激。
  记者:您太谦虚了,近年来您举办的画展都是赞誉有加的。前不久,您在新加坡举办的精品国画展,为观者的呈现的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山水,而是您用您的笔墨通过有形山水向世界传递的更深的“理”。此理应是您超然于物象之外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您的心灵写照。优秀的画家,总是会通过物象却又脱离物象表达心中之境,亦能使观者通过画面抵达此境。这样解读您的作品您是否认同?
  九思:这样的解读我是认可的。我很喜欢松雪道人的作品,也一直奉行着他“画贵有古意”的艺术思想。“华夏墨韵”所展出的作品都是我的艺术个性与美学风格的解读,是我对中国美学的体悟与传承。对自然物像,我是怀着一种崇敬之心的,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物像对我关照,我对物像存遇。在写生创作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被无限的静默所融化,我成了自然中的一分子,与自然合而成为一体。带着这种心境,把单纯艺术手法上升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则的层面,以客观意识形态阐释一种艺术表现和自然的联系,筑建起一种有秩序、有规律的精神世界。我想我已经传承古意。
  记者:我看过您11年在北京举办的大好河山国画展,对作品《秋江峻岸》的影响非常深刻:那么陡峭的崖壁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而下面的人却是小小的一点。给我的个人感觉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一种思考,不知道您创作这幅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九思:你理解的没错。《秋江峻岸》这个作品我是从“道”的思想理念出发,衍生出的对于自然的一种解读,从而变现出对环境、对文化、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瞻仰和思索,这是画作主要表达的主题。近期我对自然、对生活有了一种新的感悟:万物皆有其自身的生存之道,峭壁上有提拔的松树、极旱的沙漠中生长着胡杨,没有绝对的绝境,也没有一定的生存标准,面对这样的景致的时候,那种敬畏之情是油然而生的。我想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千世界,尊重自然的生存法则,做到用现代意识去融合自然,回归自然。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记者:您的作品在整体布局,以及笔墨的运用上都有一种独特韵味,给人感觉既有正统的气度和思想,又有当下的人文情怀,让每一个观者都能在画中找到自己渴望的或者被遗忘的心境和态度。您的这种创作风格是如何把握的?
  九思:理论上其实就是要注意整体结构与笔墨的相互协调,既讲求大意境又关注小细节。我早期的画风是比较“放”的,树木山石大多融为一体,构图、墨法上由心而生,比较随意,不太追求细节。但渐渐地我发现这样的画风很难让非专业的观者感受到画中的意境,所以现在我更注重细节的支撑。比如画中的瀑布、院落,山脉上的土坡、小径,甚至树木山石的结构,都是丰富的细节,在细节上重笔墨,以笔墨理气,构成了整个画面的气势与意境。画家的创作表达和观者的理解,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虽然我不会刻意的迎合某一类人的喜好来创作,但是国画艺术的精髓就是画中思想的传递,所以画作的形与气,缺一不可。
  记者:在13年之前,您每年都有新作品集出版,也会开办画展,唯独2014年沉寂了一年,是不是在酝酿什么大作?接下来会有哪些创作计划?
  九思:确实,最近一年都没开画展,也没有新作品跟大家见面,因为我在进行一个系列的创作,关于生命,关于生活。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才30多岁就做这个关于生命主题的创作,阅历上达不到,所以我就慢慢来,从一个小的创作点开始拓展,在表现手法上、在形式等方面进行延伸与拓展,从而多角度,更全面地诠释这个主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认识和感动。
  后记:
  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是九思的艺术个性,也是很多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的追求,这让九思的画作看似传统。但实际上,他的作品并不缺乏个性,反而可以说是个性鲜明的。只是这种艺术个性不是那些浅表的外在花样,而是既雅俗共赏,又具有学术深度的稳定风格。从造型到笔墨,造景约不刻意,人物绝不夸张,平淡而朴实,传统而有新意,是抛开华而不实的技巧堆砌与卖弄之外的质朴,是艺术旨趣与艺术表现上的大气。九思,是书画界的翘楚,是艺术文化史上的脊梁。 责任编辑 星霓
其他文献
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教师注意的问题:      一忌环节过多,容量过大      俗语说得好:贪多嚼不烂。一节课,如果教师设计教学环节过多,容量过大,肯定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其结果是教师累得半死,学生糊涂得要命,收效可想而知。   以听过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执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5个环节:(1)情景导入,(
“自古名画多寒门”,这在中外画史上都有类似的说法,它有两层意味名画的作者大都命运不济;名画的际遇往往波折坎坷。  前些日子一幅名画《侧卧的裸女》以152亿美元的价格(不含佣金)成交,创下艺术品拍卖史上的第二高价,由于买主是一位曾将天价古董用作茶杯的高调中国藏家,这幅少有人懂的名画也连带让舆论着实躁动了一段。  《侧卧的裸女》的画作者是莫迪利亚尼——没听说过没关系,因为地球上只有很少人熟悉他,而这位
人生,是一条路,也是一个舞台。它只能一个人走,却要完成多种身份的塑造。三尺讲台、一方教室,是一片小天地。班主任要做擎天柱,也得通过多重角色撑起学生头顶的一片蓝天。班主任作为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不仅要有父亲的严厉,而且要有母亲的慈祥,在父亲与母亲的角色转换中引导一棵棵小树苗向着阳光明媚的地方舒展枝叶。那么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家长”呢?我就个人的经验,谈谈我的浅见。    一、用魅力感染学生,做班级的形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都把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教学之中,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迅速展开,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改变。如何使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合作学习”是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和实践的学习方式,成了“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
绿城定位“以商业模式运营的社会公益企业”,始终信奉“讲正义,走正道,得正果”的企业宗旨,秉承“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社会创造文明、和谐、温馨、优雅的居住文化及人文环境,为城市和历史留下优秀的建筑作品。  不管是从出身,还是行事风格上来看,宋卫平都算是地产界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教员出身的体育迷  1982年,宋卫平从杭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党校工作,在学校里一直
[摘要]教师应尽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在爱学、乐学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里主动学习,让快乐洋溢整个思想品德课堂,做法有:用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时政新闻导入新课;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行为训练,快乐体验;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激活课堂。  [关键词]录像课爱学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072 
【摘 要】 本文从英语新课程的任务出发, 立足英语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从练习设计原则上分析练习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的练习设计策略,以促进英语教学水平大面积的提高。  【关键词】 英语 练习 设计 问题 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是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培养学生道德、毅力和意志品质以及陶冶身心的教育过程。新时期的体育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依据新课标,帮助、引导学生在阳光、快乐的运动中健康有序、生动活泼、全面协调地发展。  一、健康第一  新课标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体育活动怎样开展,采取什么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和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果一位历史教师能够在师德素养、学识素养和教法素养这三个方面分别做到“高”、“富”、“帅”,那么他(她)一定是一名素养深厚的历史教师,也一定是一名充满人格魅力和享受成功乐趣的教师。  一、“高”,即师德高尚,做一个高尚之人  1.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师德的前提条件。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
“蒙古国的长调、俄罗斯的舞蹈、韩国的街舞、中国的器乐……这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同台合奏,让我们享受到精神的盛宴。”二连浩特已成为中蒙俄各个领域交流的重要平台。  1994年8月9日,对于二连浩特来说,是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胡锦涛同志视察二连,作出了“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的重要指示。二连被推到了引领北疆跨越发展的最前沿。    “蒙古国的长调、俄罗斯的舞蹈、韩国的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