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施信的课程标准,在当前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要求的新形势下,师生都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稳中求新,从容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2、稳扎稳打,稳中求新,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而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都要考,而且是闭卷。情感怎么考?没法考。目前,我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以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3、加强师生交往,转变教学方法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2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但是,当前的考核制度不做适当调整,展示课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表演课,心里必须想着下节课如何复习,或许也会影响到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美丽就很难坚持。对课改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但大家都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呢?我们都希望师生都能在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对于促进学习效果、智力发展、能力培养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使学习获得明显的成效。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哪门课感兴趣,便会对哪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并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景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置学习障碍,能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学习障碍干扰学生,即“布惑”,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辨的情景之中,并以此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并去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我们在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时,提到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时可向学生“布惑”:“目前我国经济还落后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还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呢?”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取查阅资料,运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即不但比现状,还要比起点,比发展历史,从而比出两种经济的发展速度,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动手、动脑让学生比较信服,也觉得丰富了只是,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兴趣。又如,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那些内容深刻、耐人寻味、诙谐幽默的趣味性语言,运用录像、表演、歌曲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情感等,必然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2、稳扎稳打,稳中求新,落实三维目标的统一
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现状是新课标、新教材、老考法。我们在积极探索新教法、活动方式的同时,更要把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特别是知识目标一定要适时落实到位。因此我们必须处理好这个矛盾:新课标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能力其次,最后才是知识。而无论期末考试还是中考,都要考,而且是闭卷。情感怎么考?没法考。目前,我们对教师教学成果的考核还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以从实际考试来看,还是落实到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只注重课堂改革,把课上的形式多样,放手让学生活动,联系时事新闻、多媒体运用等,这样一来学生高兴了,但往往容易忽视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或者可以说没有足够时间去把握。而只注重知识目标,我们的课会失去吸引力,学生丧失兴趣。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
3、加强师生交往,转变教学方法
目前,从考试分值的角度说,该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定位了“小课”的地位,每周就2节课,按传统方式精打细算安排时间,学新课的问题能解决,往往考试、考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就必须丰富师生交往形式,重过程,以过程为主线,巧妙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将可能会象老师那样为同学们上课就会更认真的做好预习、分析教材的工作。这些工作做细做好了,相应的思想观念也会留在脑海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可以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而实现该门功课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入小组学习,大組讨论,增加些活动课,也可把一些教学的任务安排到班会活动中。这样,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和思维能力、判断力、表现力、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增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扩大学生的自主活动空间,增强师生交往的多维性。
总而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决定和表现人们的信念、信仰以及价值观的核心。在所有学科中,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而思想品德课要有效地发挥德育功能,关键在于变革创新。惟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才能被赋予更强的影响力和更广泛的学科功能。但是,当前的考核制度不做适当调整,展示课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表演课,心里必须想着下节课如何复习,或许也会影响到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美丽就很难坚持。对课改我们怀着极大的热忱,但大家都过着柴米油盐的日子,谁能不食人间烟火呢?我们都希望师生都能在考核中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