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捧出您心中的快乐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ky01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爱的读者朋友:
  伴着新学年开学典礼的鼓乐声,又一个老师节向我们走来,您那或许悠闲轻松或许紧张充实的暑假,也悄然结束了。当又一次走进校园,登上讲台,面对熟悉或者陌生的学生,还有或乐意或无奈的分工,您将是一份怎样的心情?而在这属于您自己的节日里,您是否拥有真心的快乐?
  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教师”曾得到过足够多的赞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但是,作为一种真实的生命历程,个体的教师在具体的职业生涯中感觉如何,恐怕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了。
  “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长久以来成为教师形象的写照。关于优秀教师的颂歌,也常常少不了忍辱负重、一生清贫、“忘我”到不顾健康甚至不顾生命的内容。这让我们免不了沉重:教师的社会价值一定要以“悲情”的形式才可以实现吗?为了学生的成长,教师只能“牺牲自己的一切”吗?教师,可不可以享受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可不可以拥有源泉自工作的满足和快乐?
  我们在简短的时间里匆忙走访了几位教师,希望他们谈谈自己“做老师的快乐”。我们没有失望。每一位受访者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位都曾经“累并快乐着”。而那快乐,并不仅仅来自学生的回报或外部的奖赏,更多的是来自工作过程本身,来自自我的专业成长,来自属于心灵的真切体验。“备课,我体验创造的兴奋;讲课,我享受表达的快乐。”“课堂上,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头到尾追随着我,一刻也不曾离开。我那感觉,真是妙极了!”“不当班主任了,我仍习惯地每天到班上看看,这样心里才踏实。”这些朴素无华的语言,句句流溢出说话者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而内心充实的人,自然会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在记者一线采访的基础上,用口述实录的形式,记述了6位受访者从教的快乐。在这有限的文字里,我们无意也无法写下每一位受访者的全部,我们只能写下他们工作的一些片断,一个瞬间。然而,我们相信,他们平实而质朴的叙述,能唤起您内心的共鸣和感动。我们也无意把这些教师写成英雄、模范,写成高于同行之上的“超人”,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在这些受访者看来,他们像绝大多数教师一样,只是在每日具体、琐细、辛苦的工作中,履行了职责,发挥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正像不经历攀登的艰辛,就无法领略峰巅的美景一样,每一份快乐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真诚地问候一声:老师们,辛苦了!让我们由衷祝福:每一位教师都难从工作过程中找到并享受乐趣!
  节日里,请捧出您心中的快乐。
  
  张桂山
  
  张桂山:开封市十四中退休教师。1917年生,1936年开封女师毕业后开始做教师,教过小学和中学。读女师时,学校一位音乐教师发现了她的歌唱天赋,用一年多的课外时间对她进行严格的声乐训练,强化了她对音乐的热爱,给予她扎实的歌唱基本功。后来,走过抗日战争,走过解放战争,走过新中国的每一片阳光和阴霾,走过她人生的每一步坎坷和不幸,她一直是一位音乐教师,有时又兼做班主任。
  1983年退休后,张老师开始在自己家中义务辅导有歌唱爱好、欲报考艺术院校的中学生,圆了不少青少年的音乐梦。后来,她的学生队伍越来越大,下岗工人、退休的公务员和教师,甚至已经考上高校艺术院系的学生,都按时按点地去到她家,伴着她的琴声歌唱。
  采访张老师那天下午,几位年过半百、鬓发花白的女“学生”,正一一轮流,在她的指导下练唱。而她,不时停下手中的琴,或纠正她们一处失准的音高和节奏,或启发她们唱得更加传情。那份专注和投入,让记者因感动而热泪盈眶。
  89岁的张桂山老师,依然享受着歌唱和教“学生”歌唱的快乐。
  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20多个已是古稀之年的学生围聚在我身边,站着为我唱起当年我教过的歌。
  我这一辈子,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多数重要事件和重要时刻,也经历了人生的许多艰难、坎坷和不幸,但一直没有放弃过音乐,也没有停止过当教师。今年我已经89岁了,回首一生,既没有取得什么像样的成就,也没有积攒下什么财产,就是学生多。
  这些年来,每逢元旦、春节、教师节,都有五彩缤纷的贺卡从遥远的美国、从祖国海峡对岸、从内地的不同省份飞到我手中,还会有一束束鲜花摆满我的客厅_—这都是学生给我的。有时候,我会把珍藏的贺卡拿出来,再一次默读上面的文字,重温久远的往事,回忆有关我和学生的点点滴滴;有时候,我也会把这些贺卡拿给家里的客人看。学生,还有学生的成就,学生的爱,这是我今生最大的财富了。
  时常会有很多年前的学生,不知费多少周折终于打听到我在开封的住址,就会结伴来到我家。他们中,有的已如我一样白发苍苍,有的还正值年富力强。师生相聚,说得最多的,往往就是当时的校园生活,就是我教过他们的歌、领他们排演过的节目,就是从少年时代就培养的做人当自强的信念。我和学生共同经历的生活,连同我教给他们的每一首歌,我讲给他们的做人的道理,至今依然留在他们心中,这让我高兴和满足。 1993年,我收到一份极不平常的教师节礼物——一本精心设计、刻写、装订整齐的油印歌曲集:《张桂山老师在淅川中学教唱歌曲选》。普通的白纸,黑色的油墨,朴素甚至简陋,却是我至今最珍贵的收藏。歌曲集的选编者是我1949年的学生张义,编那本歌集时,他是安徽大学的哲学教授。在歌曲集的扉页,他写了如下“编者的话”——
  1949年秋至1950年冬是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的时期。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张桂山老师满腔热情欢呼人民的胜利,歌唱伟大的共产党和新中国,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但给学生教唱了大量的革命群众歌曲,而且以她特有的组织才能和魄力,在一所县立不完全中学里竟排演了《黄河大合唱》大型合唱和《王秀鸾》《兄蛛开荒》《金不换》《小二黑结婚》《送军鞋》等一系列歌剧。更感人的是。她同其他老师一道,带领学生宣传队徒步沿丹江到各城镇进行宣传演出活动,她的工作热情和极高的工作效率都是十分少见的……今编辑此歌集,既是表达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同时也是对我们那段极不平常的生活的回忆和纪念。借以激励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于祖国的“四化”建设中去。
  当年近花甲的张义千里迢迢从合肥赶来开封,两眼含泪,郑重地把这歌集交到我手中时,我真是有说不出的激动。一个普通的教师,能让学生这样记着,这都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因为音乐的力量。我不喜欢现在有些不是哼哼唧唧就是歇斯底里的所谓“流行歌曲”,音乐应该能给人以精神滋养。
  还有一件难忘的事情,是1988年在北京的一次师生聚会。
  抗日战争期间,我曾在西安的—所中学教书。那所中学是由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教官们倡导创办的,因而学校的课程多由黄埔的教官兼职讲授。他们中不乏清华、北大的高才生,还有一些是留学归来的。我能到那里教书,是靠后来成了我丈夫的张绍良先生的介绍。因为学历低,开始只是说试试,没想这一“试”就是5年,试出了我做教师的快乐和满足。这快乐不仅延续至今,它还将陪我一直到最后。   1988年秋天,我当时在西安所教班级的20多名学生,走过多少岁月沧桑。彼此天各一方、音讯隔绝几十载后。又一个一个慢慢互相联系上,从美国,从我国香港、台湾,从内地的不同省份,相聚在北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几日。他们虽然定居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做着不同行业的工作,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学有所成,做了专家、教授;相同的是,无论生活在哪里,无论个人遭遇了多少痛苦磨难,少年时代就培养的爱国心、爱国情依然丝毫未改变。
  记得那次,在中央民族大学家属区两间简陋的平房里,时任民族大学声乐所所长的王辅仁同学站在我面前,为我深情唱起《念故乡》——
  念故乡,念故乡,
  故乡真可爱。
  天甚青,风甚凉,
  乡愁阵阵来。
  在他乡,一孤客,
  寂寞又凄凉。
  我愿意回故乡……
  唱着唱着,渐渐变成了20多位同学的合唱。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这些古稀之年的学生围聚在我身边,站着为我唱起当年我教过的歌。半个世纪的祖国历史,半个世纪的个人命运,还有无论多少坎坷磨难都无法更改的爱国情怀,都在这歌声中尽情流淌。那份激动、幸福和万千感慨,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两年后,这些学生专程来到开封我的家中,送给我一本由他们打印的取名为《翠华之声》的歌曲集,还有一本由他们依次留言的纪念册。歌曲集中收录的35首歌曲,包括哀怨悲愤的《松花江上》《夜半歌声》,包括壮怀激烈的《黄河大合唱》选曲,还有纯情多彩的《春天的花》等。纪念册扉页的“前言”这样写道——
  我们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中学同学,今多已年过七旬,双鬓已白,且多病疾,但仍由亲人伴随,千里迢迢,自边疆、沿海,自海峡彼岸。甚至远涉重洋,来到汴梁古都相聚.看望当年我们十分敬爱的张桂山音乐老师,共叙旧情。若问我们的师生情谊为何这样重,同窗友谊为何这样深,那是连年战火铸就的,是翠华山优美的环境陶冶的,是张桂山老师为代表的诸多老师的人格魅力感召的……
  您的歌声美化了我们的校园,您的歌声牵引着我们童年的梦,您的歌声引领着我们的成长,您的歌声抚慰了我们坎坷又绚丽的一生……让歌声永远联系着我们。
  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会觉得做教师值。
  要说我和学生的事情,太多了,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回头我们再好好说后来的学生。
  我现在退休二三十年了,还是一个业余老师,每天还在教别人唱歌。一个叫张烽的学生,曾在我这里练习过唱歌,后来成了周小燕的研究生,再后来得了国际声乐比赛大奖。你看,这是他得奖后寄给我的演出海报、得奖证书复印件。我都放了好几年了,每次看见都从心里感到高兴。
  歌唱,教学生歌唱,这是我今生最大的快乐。
  
  董中奎
  
  董中奎:郑州一中物理教师、物理教研组长、物理奥赛主教练。
  1963年出生,1983年开始做教师,2002年获得高级教师职称,2004年被破格评为特级教师。
  在学校读书时,董老师就一直是年轻第一名;当教师,他更是“出手不凡”——1984年,西平县金刚高中,他刚教了一年的那个班组,就取得全县高考物理平均分数第一名。他还教出了金刚高中历史上第一个教取了北大的学生!
  1985年8月,他被调到西平县高中。
  12年后,1997年,郑州一中在全省招聘优秀教师,他过关斩将,凭实力为自己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更为广阔的舞台。在一中,他付出着也收获着,逐渐成为河南省中学物理教学和物理奥赛指导的“霸主”——
  多年来,郑州一中物理学科高考成绩持续全省第一,物理奥赛成绩也在全省遥遥领先,这其中有董老师的重要贡献。自1999年他担任物理教研组长以来,郑州一中学生在7年间共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奥赛河南赛区冠军6次,另有131人次获得河南省赛区一等奖,9人取得全国决赛一等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作为物理奥赛主教练,他的2006届学生提前一年参赛,却囊括了河南省赛区前5名,还有8名学生进入赛区前10名,20人取得赛区一等奖。同年10月,他班上代表河南省参赛的5名选手中,有3名分别以总分第3、第9、第15名的成绩取得全国一等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另有1名取得二等奖,1名取得三等奖;这5位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
  这次奥赛,董老师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一个班组取得一等奖并进入国家集训队人数第一,进入理论成绩前20名人数第一,入选省代表队人数第一。
  今年4月29日,张浩炜同学在第七届亚洲物理奥赛中取得河南省历史上第一块亚赛金牌。
  两个多月后,7月17日,裴东斐一举夺得第37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金牌!
  而张浩炜和裴或斐,都是董老师的学生。
  就在裴东斐获奖后不久,记者前往郑州一中采访董老师。不像传统教师形象那般文弱,不惑之年的董老师高大魁梧,体格强健,豪爽、厚道和自信,一起调和出他的强者气质和感染力。寒暄之后,董老师的讲述就从裴东斐的金牌开始了。
  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能耐,我就是“憨”。既教物理。又指导奥赛。还要做班主任,我只有拼。这些年,多少次夜以继日。多少回假日加班。说也说不清楚了。
  我心里清楚裴东斐、张浩炜等同学能走多远。我在他们身上花的心血确实更多。我就是想要一块国际奥赛金牌。裴东斐的金牌真让我高兴!
  我是在第一时间知道裴东斐获得物理奥赛金牌这个好消息的。国际中学生奥赛的纪律很严,选手随身带的手机等通讯工具,都会在赛前全部集中保存。裴东斐获奖后,是在宾馆,借用别人的手提电脑,发电子邮件告诉我的。我那几天一直等消息,天天操着心,他的邮件一到,我马上就看见了。
  真高兴!高兴!我早就想要这块金牌了!不过因为4月份张浩炜已经得了一块亚洲金牌,裴东斐的金牌多多少少又在预料之中,所以也没有“欣喜若狂”。
  我来一中真是来对了!校长给大家提供的环境很宽松,对大家的工作很支持;教研室同事个个“身手不凡”;我又遇上了这样有潜力的好学生。我心里早就清楚裴东斐、张浩炜等同学能走多远,我就奔着国际大赛金牌呢!我在他们身上花的心血确实更多。不过我也并不是勉强他们,他们对物理有兴趣,天天追着老师屁股后要求多学。学生的愿望和老师内心的追求一致,你说哪有这样的好事!
  有一段日子,我甚至让张浩炜、王昊两人住到我的办公室里,我需要每天一到校就能看见他们,这样心里才踏实;晚上,我也能够随时找到他们讨论问题。
  拿一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金牌真不容易,差不多比得上奥运会金牌了18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选手,个个都是“尖子”中的“尖子”竞赛中,选手们在任何环节上实力稍有不足,任何环节上出现一点小小失误,都会无缘奖牌。别说是参赛学生,就我这教练,也常常为解一道题目而通宵达旦,绞尽脑汁,甚至一连几天找不到答案。那时,我就会拼命翻书,或者找教研室同事集体探讨。每当解决一个难题,或者发现一个新方法,真是痛快!不过,也有至今都找不到答案的题目,让我耿耿于怀,总也放不下。
其他文献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和土壤,而数学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其特殊功能。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师生能相互沟通,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氛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尊重他们的个性,
今后要分阶段地推进我们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要以公立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这样一种形式来确保我们流动儿童中的学龄儿童能够就地入学.平等入学。这是一个分阶段实现的过
讨论了一类非线性控制系统临界情形的绝对稳定性,运用二次型及矩阵理论.针对第一临界与第三临界情形.分别给出了系统绝对稳定的充分条件,我们的结论是新的,并有实际运用价值.
目的:探索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中的质量监管机制,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执行。方法:分析国内、外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现状和经验,以及药品质量监管的技术监督与行政监
年迈了,腿脚已不灵活。可是直到不久以前,我还常去佩特馨山,隆冬季节也去。我踏遍整个园子,甚至连小城区雄鹰体育协会上方那些静悄悄的、游人罕至的幽静小径也没有放过。在一条小路的弯曲处,我知道有个地方春天盛开着蓝莹莹的紫罗兰。但是,要看到它们却须跳上全在路侧以防坡土流失的巨石。站在小路上是望不见紫罗兰的,惟有阵阵甜香有时扑到附近行人的鼻下。  前些时候,有位批评家指责我,说我的诗经常回到扇子这个题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