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学生捕捉作文素材的园地,更是学生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重要舞台。引导学生通过倾听、观察、模仿、实践等形式进行搜集,既能帮助学生写出精彩的作文,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一、注意倾听,写好乡村的民间传说
家乡浙江的地理环境独特,河道纵横交错,如网如织。与这些江河湖泊有关的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常常是大人茶余饭后为孩子们所精心设计且津津乐道的话题。民间传说已成为乡村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倾听来搜集整理材料再写出这些故事。学生们经过认真准备,写出了诸如《黄鳝大将军的传说》《贺家池的传说》《截断江的传说》《玄玉桥的传说》等一篇篇动人的故事。一位学生在《百家湖的传说》中这样写道: 陶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交织如网,景色优美如画。特别是镇北面的贺家池,中间的白塔洋,南面的百家湖,不仅水美,而且传说也美。据说南面的百家湖在元朝末期还差点被刘伯温看中,成为重要的水上战场呢!
当年刘伯温路经陶堰,便被碧波荡漾的百家湖所吸引。刘伯温站在岸边,举目远望,见其湖面广阔,共有八处缺口,形似八卦,认为此处乃是水战布阵的绝佳地点。俗话说:主要高坐,将要远望。为慎重起见,刘伯温爬上了湖南边的义峰山进行重新审视。不料,这一望,却让刘伯温改变了初衷,打消了将此湖作为战场的念头。随从不解,问刘伯温:“军师为何改变初衷?”刘伯温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此湖初看可作阵地,再看便成了耕地。”意为若在此湖上作战,虽有优势,但破绽也多,未必能克敌取胜。至于到底有何破绽,恐怕只有刘伯温自己知道了。
虽然此湖最终没被刘伯温看中,但刘伯温却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八卦湖”。一代又一代,渐渐地,“八卦湖”便被人们误叫成了“百家湖”,直至今日。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蛇山村的来历》《龙王庙的传说》《周察御智斗陶天官》等,这些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滋味。
二、细心观察,写好乡村的土特产
一般而言,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其品质与同类产品相比,是特优或有特色的。土特产的制作是乡村人现实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家里的爷爷、奶奶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历,对土特产的制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诸如“细心观察爷爷、奶奶制作土特产”的作业,学生们踊跃参与,缠着爷爷奶奶讨教方法。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搜集整理了《裹粽子》《做酱饼》《绍兴霉干菜》《绍兴老酒》《制鱼干》等诸多好作文。一位学生在《霉苋菜梗》一文中是这样写的:霉苋菜梗原本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可现在,其身价已今非昔比,竟出人意料地登上大雅之堂了,连星级宾馆也能见到它的踪影。制作霉苋菜梗其实也不难,我亲眼目睹过奶奶制作霉苋菜梗的全过程。首先,奶奶将地里拔来的苋菜梗剪掉枝叶,削掉底根,再将它切成一截一截的,长短为5公分左右,并将苋菜梗的嫩头分开。然后选一个大脚盆,把切好的苋菜梗放进去,注满水。大约浸泡一昼夜时间,直到水面布满泡沫为止。这时,奶奶把苋菜梗倒入篮子里,拎到河里洗净,把水分沥干。再按10∶1的比例把苋菜梗和食盐搅拌均匀,放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甏里,把甏口封严。一星期以后,我见奶奶扒开甏口取霉苋菜梗,霎时一股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好香啊!”我不禁深深地赞叹。奶奶也没说什么,自个儿捞了一碗,浇上自家打的菜油,蒸在饭锅里。过了一会儿,饭熟了,整个厨房充满了霉苋菜梗的香味,让人馋涎欲滴。还未开饭,我偷偷地揭开锅,只见绿油油的霉苋菜梗特别诱人,便随手撮了一根尝鲜。啊!那滋味别提有多美!朋友,你如果有兴趣,不妨叫你的妈妈也照此去做一做。
另外,《手捏菜》《酒糟鱼干》《水磨年糕》《学做南瓜饼》等好作文,也是学生们在经过细心的观察后精心写就的。
三、亲身实践,写好乡村人的捕捞技术
我们陶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也造就了水乡人特殊的捕鱼方法和高超的捕鱼本领。我积极引导学生接近那些捕鱼人,向他们学习捕鱼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们搜集了“网抓”“竿钓”“鱼枪刺”等多方面的写作素材。于是我就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知道的捕鱼技术》的作文。一位学生在《等鱼》一文中写道:……早稻快要收获的季节,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的暴雨,使水位不断上涨,把我家承包的几亩低洼田都淹没了。眼看到手的“鸭子”飞了,爸爸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天到田里去看水退了没有。一天,爸爸见稻田里有一个个的鱼晕,而且稻秆动得厉害,心想:噢!原来鱼儿也在糟蹋庄稼哪!便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河岸边,爸爸用泥巴筑了一条大坝,只留一个大缺口。第二天天还没亮,爸爸又划着小船来到田头把那缺口也堵上了。过了几天,水位开始退了。爸爸赶紧拿了一个捉鱼的网兜,拎了一只水桶,又拿了一把大雨伞和一条凳子来到田头。爸爸先折了一大堆树枝盖在那个缺口处,把大伞斜插在缺口旁。然后,爸爸打开了缺口,把网兜的口正对着那缺口,自己坐在小凳子上一手握着网兜柄,一手夹了一支烟悠闲地抽起来。就这样,爸爸守株待兔式地等起鱼来。大约过了一支烟的工夫,一条大鲶鱼从田里出来,自个儿流到大网兜里去了。爸爸眼疾手快,赶紧把网兜一提,大鲶鱼立刻束手就擒。爸爸等了整整一天,连中饭也在田头吃的。当然,收获也真不少,水桶里除了大鲶鱼、红鲤鱼、乌鱼、鲫鱼,还有几只螃蟹呢!……”其他学生也写出了《终于捉到大鲫鱼了》《钓黄鳝》《引鱼》等好文章。
四、学习模仿,写好乡村人的风俗习惯
乡村有许多民风民俗,但有好多已失传。写好这类作文,既能作为训练学生的一种练笔手段,又能适当拯救一些即将消亡的民风民俗。平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人的生活习惯,学习民风民俗。一位学生在《洗头》一文中这样写自己的奶奶:我奶奶洗头从来不用“飘柔”“海飞丝”,而是常用家门前的一丛荆柳树上的叶子洗头。这不,今天奶奶又挎着篮子在摘荆柳叶呢!洗腻了高档洗发露的我,也很想试试这荆柳叶的洗头效果。见奶奶在摘荆柳叶,我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跑出来帮忙。摘了大约有半篮多,奶奶说:“够了。”只见奶奶拎着篮子,先来到河埠头,把叶子洗干净。回到家后,奶奶拿出一个木盆,把叶子倒进去,放入少量水,然后不停地揉,直到盆里有许多汁水为止。接着,奶奶又拿出一块白纱布和一只干净的脸盆,她把白纱布绷在脸盆口上,再把带有汁水的荆柳叶倒在纱布上进行过滤。过了好一会儿,奶奶才把纱布和荆柳叶残渣一块儿拿开。只见脸盆里有好多好多绿绿的黏黏的汁水了。开始洗头了,奶奶叫我先洗。她打来一盆水,倒入一部分荆柳叶的汁水,把我的头发弄湿,又在我的头上泼了一部分汁水,然后不停地搓我的头发。这时一股树叶的清香直钻我的鼻孔。“好舒服啊!”我感叹着。接着,奶奶换了几盆清水,给我洗净了头上的荆柳叶汁水,然后她自己洗。我用双手一撂自己的长发,感觉特别的滑,特别的柔软。我高兴地说:“荆柳叶洗头,效果真不错啊!”此外,学生们还写出了《绞脸》《喷烧酒》等诸多文章。
教师精心挑选了学生们写就的这些作文,然后汇编成册,展示在班级的图书角。学生们经过认真阅读,清楚地看到乡村的文化生活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乡村人民原来是那样勤劳聪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写作的兴趣。
一、注意倾听,写好乡村的民间传说
家乡浙江的地理环境独特,河道纵横交错,如网如织。与这些江河湖泊有关的民间故事广为流传,常常是大人茶余饭后为孩子们所精心设计且津津乐道的话题。民间传说已成为乡村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倾听来搜集整理材料再写出这些故事。学生们经过认真准备,写出了诸如《黄鳝大将军的传说》《贺家池的传说》《截断江的传说》《玄玉桥的传说》等一篇篇动人的故事。一位学生在《百家湖的传说》中这样写道: 陶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河道交织如网,景色优美如画。特别是镇北面的贺家池,中间的白塔洋,南面的百家湖,不仅水美,而且传说也美。据说南面的百家湖在元朝末期还差点被刘伯温看中,成为重要的水上战场呢!
当年刘伯温路经陶堰,便被碧波荡漾的百家湖所吸引。刘伯温站在岸边,举目远望,见其湖面广阔,共有八处缺口,形似八卦,认为此处乃是水战布阵的绝佳地点。俗话说:主要高坐,将要远望。为慎重起见,刘伯温爬上了湖南边的义峰山进行重新审视。不料,这一望,却让刘伯温改变了初衷,打消了将此湖作为战场的念头。随从不解,问刘伯温:“军师为何改变初衷?”刘伯温摇了摇头,只说了一句:“此湖初看可作阵地,再看便成了耕地。”意为若在此湖上作战,虽有优势,但破绽也多,未必能克敌取胜。至于到底有何破绽,恐怕只有刘伯温自己知道了。
虽然此湖最终没被刘伯温看中,但刘伯温却给它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八卦湖”。一代又一代,渐渐地,“八卦湖”便被人们误叫成了“百家湖”,直至今日。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蛇山村的来历》《龙王庙的传说》《周察御智斗陶天官》等,这些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滋味。
二、细心观察,写好乡村的土特产
一般而言,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其品质与同类产品相比,是特优或有特色的。土特产的制作是乡村人现实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家里的爷爷、奶奶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历,对土特产的制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诸如“细心观察爷爷、奶奶制作土特产”的作业,学生们踊跃参与,缠着爷爷奶奶讨教方法。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搜集整理了《裹粽子》《做酱饼》《绍兴霉干菜》《绍兴老酒》《制鱼干》等诸多好作文。一位学生在《霉苋菜梗》一文中是这样写的:霉苋菜梗原本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可现在,其身价已今非昔比,竟出人意料地登上大雅之堂了,连星级宾馆也能见到它的踪影。制作霉苋菜梗其实也不难,我亲眼目睹过奶奶制作霉苋菜梗的全过程。首先,奶奶将地里拔来的苋菜梗剪掉枝叶,削掉底根,再将它切成一截一截的,长短为5公分左右,并将苋菜梗的嫩头分开。然后选一个大脚盆,把切好的苋菜梗放进去,注满水。大约浸泡一昼夜时间,直到水面布满泡沫为止。这时,奶奶把苋菜梗倒入篮子里,拎到河里洗净,把水分沥干。再按10∶1的比例把苋菜梗和食盐搅拌均匀,放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甏里,把甏口封严。一星期以后,我见奶奶扒开甏口取霉苋菜梗,霎时一股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好香啊!”我不禁深深地赞叹。奶奶也没说什么,自个儿捞了一碗,浇上自家打的菜油,蒸在饭锅里。过了一会儿,饭熟了,整个厨房充满了霉苋菜梗的香味,让人馋涎欲滴。还未开饭,我偷偷地揭开锅,只见绿油油的霉苋菜梗特别诱人,便随手撮了一根尝鲜。啊!那滋味别提有多美!朋友,你如果有兴趣,不妨叫你的妈妈也照此去做一做。
另外,《手捏菜》《酒糟鱼干》《水磨年糕》《学做南瓜饼》等好作文,也是学生们在经过细心的观察后精心写就的。
三、亲身实践,写好乡村人的捕捞技术
我们陶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也造就了水乡人特殊的捕鱼方法和高超的捕鱼本领。我积极引导学生接近那些捕鱼人,向他们学习捕鱼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们搜集了“网抓”“竿钓”“鱼枪刺”等多方面的写作素材。于是我就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知道的捕鱼技术》的作文。一位学生在《等鱼》一文中写道:……早稻快要收获的季节,天公不作美,一连几天的暴雨,使水位不断上涨,把我家承包的几亩低洼田都淹没了。眼看到手的“鸭子”飞了,爸爸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天天到田里去看水退了没有。一天,爸爸见稻田里有一个个的鱼晕,而且稻秆动得厉害,心想:噢!原来鱼儿也在糟蹋庄稼哪!便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计。在河岸边,爸爸用泥巴筑了一条大坝,只留一个大缺口。第二天天还没亮,爸爸又划着小船来到田头把那缺口也堵上了。过了几天,水位开始退了。爸爸赶紧拿了一个捉鱼的网兜,拎了一只水桶,又拿了一把大雨伞和一条凳子来到田头。爸爸先折了一大堆树枝盖在那个缺口处,把大伞斜插在缺口旁。然后,爸爸打开了缺口,把网兜的口正对着那缺口,自己坐在小凳子上一手握着网兜柄,一手夹了一支烟悠闲地抽起来。就这样,爸爸守株待兔式地等起鱼来。大约过了一支烟的工夫,一条大鲶鱼从田里出来,自个儿流到大网兜里去了。爸爸眼疾手快,赶紧把网兜一提,大鲶鱼立刻束手就擒。爸爸等了整整一天,连中饭也在田头吃的。当然,收获也真不少,水桶里除了大鲶鱼、红鲤鱼、乌鱼、鲫鱼,还有几只螃蟹呢!……”其他学生也写出了《终于捉到大鲫鱼了》《钓黄鳝》《引鱼》等好文章。
四、学习模仿,写好乡村人的风俗习惯
乡村有许多民风民俗,但有好多已失传。写好这类作文,既能作为训练学生的一种练笔手段,又能适当拯救一些即将消亡的民风民俗。平时,我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人的生活习惯,学习民风民俗。一位学生在《洗头》一文中这样写自己的奶奶:我奶奶洗头从来不用“飘柔”“海飞丝”,而是常用家门前的一丛荆柳树上的叶子洗头。这不,今天奶奶又挎着篮子在摘荆柳叶呢!洗腻了高档洗发露的我,也很想试试这荆柳叶的洗头效果。见奶奶在摘荆柳叶,我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跑出来帮忙。摘了大约有半篮多,奶奶说:“够了。”只见奶奶拎着篮子,先来到河埠头,把叶子洗干净。回到家后,奶奶拿出一个木盆,把叶子倒进去,放入少量水,然后不停地揉,直到盆里有许多汁水为止。接着,奶奶又拿出一块白纱布和一只干净的脸盆,她把白纱布绷在脸盆口上,再把带有汁水的荆柳叶倒在纱布上进行过滤。过了好一会儿,奶奶才把纱布和荆柳叶残渣一块儿拿开。只见脸盆里有好多好多绿绿的黏黏的汁水了。开始洗头了,奶奶叫我先洗。她打来一盆水,倒入一部分荆柳叶的汁水,把我的头发弄湿,又在我的头上泼了一部分汁水,然后不停地搓我的头发。这时一股树叶的清香直钻我的鼻孔。“好舒服啊!”我感叹着。接着,奶奶换了几盆清水,给我洗净了头上的荆柳叶汁水,然后她自己洗。我用双手一撂自己的长发,感觉特别的滑,特别的柔软。我高兴地说:“荆柳叶洗头,效果真不错啊!”此外,学生们还写出了《绞脸》《喷烧酒》等诸多文章。
教师精心挑选了学生们写就的这些作文,然后汇编成册,展示在班级的图书角。学生们经过认真阅读,清楚地看到乡村的文化生活原来是那样丰富多彩,乡村人民原来是那样勤劳聪慧,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