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科竞赛与专业教学结合能解决一些大学生就业社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低等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存在模式统一、过于注重专业教学、职业素质培育合力不足等问题,通过专业理论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健全学科竞赛保障机制等路径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 学科竞赛 专业教学 职业素质 师范生技能大赛
大学生学科竞赛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启发和融合的过程,是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精神,为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迈出重要的一步。
一、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学科竞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准备赛事、参加赛事可以实现以赛促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师生双向互动和教学双向启发的良性循环,增加在校大学生的求职砝码,助推大学生认真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找准职业规划的方向,提高职业技能。
1.以赛促管:整合好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资源。
通过一系列学科竞赛可以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带领学生现场观摩比赛可以及时发现其他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以英语专业为例,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英语本、专科专业,有的学校一年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就达数几百人,英语专业毕业生从“就业强势”专业走向“就业难排行榜”行列。对于师范类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如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不仅可以衡量学生的专业特长是否得到展示,还可以检测学校制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是否科学。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两字一话”、即席讲演几大模块上取得优势,规划师范生专业发展优势,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2.以赛促教:夯实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专业基础。
一个完整、优秀的课程教学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成为用人单位考核、学科竞赛中的模仿课程,课程的导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多媒体使用等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科竞赛作为师范类专业的风向标,比赛的考核内容是模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状况。以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例,比赛要求完成教學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板书)、即席讲演四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四个相互衔接部分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通过准备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语法、写作和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
3.以赛促学:培养创新精神,完善职业目标。
学科竞赛是职业素质的“量尺”,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笔者调查与深度访谈,多数师范生认为学科竞赛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如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通过竞赛中职业模拟可以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高低、优缺点,追求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修改职业目标,下一步的学习如何规划,通过“目标追问—目标修订—学习规划”完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仍然处于低水平,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
1.职业规划统一模式发挥不出专业优势。
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但目前各高校在职业素质培育中无差别地依靠课时少、集中教学、班级人数众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与普遍性的就业创业的比赛,已经落后于大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单一、呆板的课程,无差别的比赛不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忽略自己的专业优势,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的差别,在资源配置上,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在职业素质培育中应该体现差别,否则难以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职业需求。
2.缺少心理准备,忽视职业帮扶。
过于依重专业教学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弊端。完善的大学教育培养体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挫折的防范等教育,在职业培育中还要根据性别、气质差别进行职业引导。各高校除了专业教育外,还应该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帮扶,建立职业帮扶档案,在档案中充分体现“缺啥补啥”的职业帮扶理念,专业素质不足的进行课程辅导,心理准备不足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专业引导,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堂教学,锻炼与人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跟踪学生职业规划的动态发展。
3.职业素质培育合力不足。
学科竞赛一般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院(系)配合的方式选拔出优秀选手。同时由院(系)根据比赛要求指导教师对优秀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等。从多数院校实际情况看,院(系)在校内指导教师推荐上话语权不足,存在由学校统一分配现象,尤其是决赛选手指导老师的分配,存在“分肥”现象,一般是一个学校或部门领导加一个专业教师,这样就造成对选手专业指导相对弱化。有的院(系)在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选拔上,缺少一个科学合力的选拔机制,偏爱历届取得优异成绩的专业教师,新人难以成长。对其他专业教师来说,没有参与比赛的机会,以至于班级动员不积极,有的还出现院(系)教师私下抵制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负面情绪,这样就难以形成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合力。
三、学科竞赛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路径
1.树立“大思政”理念,将专业理论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党在高校的领导首要的是思想政治领导,“高校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1]。在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处理好学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复杂多样的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学科竞赛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提高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业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包括大学课程、思想政治道德、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及其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路径,良好的职业观和正确的大思政理念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笔者在某师范类本科院校近5年来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省级三等奖以上近20名毕业生中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获得省级竞赛奖项的学生毕业时就业岗位为省级示范类高中,有的很快成为教研室业务骨干。”根据笔者与2014年指导的一个获得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毕业生深度访谈,该生认为“参加比赛不但提高了职业技能,还帮助自己查找了不足,比赛获奖使自己获得了就业信心”。因此,在开展学科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巩固专业知识,强化责任意识,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
2.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59)。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3]。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原有的注重知识学习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五个方面”[4](22)。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掌握了创新创业的本领。以英语专业参加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为例,选手参赛作品(PPT、案例等)可直接轉化为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好的作品可申请发明专利,转化为实际成果;有的院校专门设立英语演讲、写作中心,专门抽调精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打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等帮助学生参赛,促进教与学竞赛相长。
3.及时修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健全学科竞赛保障机制。
学科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建立包括组织参赛、赛前宣传、参赛辅导、学分转换、评奖奖励等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和指导老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在组织学科竞赛中,要坚持学校党委领导,教务部门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部门牵头,宣传部、财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二级学院配合,以班级团组织为依托开展学科保障体系。教务处要按照“能力晋级阶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竞赛思想融入日常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元化交流手段,尽心尽责做赛事指导;宣传部门、团委要加大学科竞赛宣传,高级别比赛可以邀请在校学生及媒体观摩、报道,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校园文化,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赛,发挥典型带动一般作用;财务、人事、教务部门通过制定工作量考核、评奖评优等相关鼓励政策,吸引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做好教师工作量转换和学生学分转换的政策保障体系,将学生取得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成果记入成绩表,在“学生评优测评”工作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906/c421030- 30276689.html.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
htm.
[4]梁晨.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1613619005)研究成果。
关键词: 学科竞赛 专业教学 职业素质 师范生技能大赛
大学生学科竞赛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互启发和融合的过程,是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精神,为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迈出重要的一步。
一、学科竞赛与常规教学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学科竞赛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准备赛事、参加赛事可以实现以赛促管、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师生双向互动和教学双向启发的良性循环,增加在校大学生的求职砝码,助推大学生认真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找准职业规划的方向,提高职业技能。
1.以赛促管:整合好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资源。
通过一系列学科竞赛可以发现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带领学生现场观摩比赛可以及时发现其他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以英语专业为例,全国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英语本、专科专业,有的学校一年招收的英语专业学生就达数几百人,英语专业毕业生从“就业强势”专业走向“就业难排行榜”行列。对于师范类院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如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学科竞赛,不仅可以衡量学生的专业特长是否得到展示,还可以检测学校制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是否科学。通过整合学校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两字一话”、即席讲演几大模块上取得优势,规划师范生专业发展优势,提高师范生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2.以赛促教:夯实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专业基础。
一个完整、优秀的课程教学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部分。优秀的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成为用人单位考核、学科竞赛中的模仿课程,课程的导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多媒体使用等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科竞赛作为师范类专业的风向标,比赛的考核内容是模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真实状况。以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为例,比赛要求完成教學设计、课件制作、模拟上课(板书)、即席讲演四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四个相互衔接部分是教师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通过准备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语法、写作和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夯实大学生的专业基础。
3.以赛促学:培养创新精神,完善职业目标。
学科竞赛是职业素质的“量尺”,是整合课内外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笔者调查与深度访谈,多数师范生认为学科竞赛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如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学生通过竞赛中职业模拟可以准确认识到自己的能力高低、优缺点,追求的目标是否恰当,是否修改职业目标,下一步的学习如何规划,通过“目标追问—目标修订—学习规划”完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仍然处于低水平,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
1.职业规划统一模式发挥不出专业优势。
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但目前各高校在职业素质培育中无差别地依靠课时少、集中教学、班级人数众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与普遍性的就业创业的比赛,已经落后于大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单一、呆板的课程,无差别的比赛不能体现出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忽略自己的专业优势,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各高校办学层次的差别,在资源配置上,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专业院校与综合院校在职业素质培育中应该体现差别,否则难以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职业需求。
2.缺少心理准备,忽视职业帮扶。
过于依重专业教学是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弊端。完善的大学教育培养体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挫折的防范等教育,在职业培育中还要根据性别、气质差别进行职业引导。各高校除了专业教育外,还应该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帮扶,建立职业帮扶档案,在档案中充分体现“缺啥补啥”的职业帮扶理念,专业素质不足的进行课程辅导,心理准备不足的,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专业引导,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堂教学,锻炼与人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跟踪学生职业规划的动态发展。
3.职业素质培育合力不足。
学科竞赛一般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院(系)配合的方式选拔出优秀选手。同时由院(系)根据比赛要求指导教师对优秀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等。从多数院校实际情况看,院(系)在校内指导教师推荐上话语权不足,存在由学校统一分配现象,尤其是决赛选手指导老师的分配,存在“分肥”现象,一般是一个学校或部门领导加一个专业教师,这样就造成对选手专业指导相对弱化。有的院(系)在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选拔上,缺少一个科学合力的选拔机制,偏爱历届取得优异成绩的专业教师,新人难以成长。对其他专业教师来说,没有参与比赛的机会,以至于班级动员不积极,有的还出现院(系)教师私下抵制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负面情绪,这样就难以形成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合力。
三、学科竞赛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育路径
1.树立“大思政”理念,将专业理论指导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党在高校的领导首要的是思想政治领导,“高校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1]。在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处理好学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复杂多样的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价值观。学科竞赛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提高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业是一种广义上的学习,包括大学课程、思想政治道德、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学习。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及其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路径,良好的职业观和正确的大思政理念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笔者在某师范类本科院校近5年来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省级三等奖以上近20名毕业生中的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获得省级竞赛奖项的学生毕业时就业岗位为省级示范类高中,有的很快成为教研室业务骨干。”根据笔者与2014年指导的一个获得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毕业生深度访谈,该生认为“参加比赛不但提高了职业技能,还帮助自己查找了不足,比赛获奖使自己获得了就业信心”。因此,在开展学科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联系,巩固专业知识,强化责任意识,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
2.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59)。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3]。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原有的注重知识学习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五个方面”[4](22)。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掌握了创新创业的本领。以英语专业参加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为例,选手参赛作品(PPT、案例等)可直接轉化为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好的作品可申请发明专利,转化为实际成果;有的院校专门设立英语演讲、写作中心,专门抽调精干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打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组建教学设计团队等帮助学生参赛,促进教与学竞赛相长。
3.及时修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健全学科竞赛保障机制。
学科竞赛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建立包括组织参赛、赛前宣传、参赛辅导、学分转换、评奖奖励等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学生和指导老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在组织学科竞赛中,要坚持学校党委领导,教务部门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部门牵头,宣传部、财务处、人事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二级学院配合,以班级团组织为依托开展学科保障体系。教务处要按照“能力晋级阶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竞赛思想融入日常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元化交流手段,尽心尽责做赛事指导;宣传部门、团委要加大学科竞赛宣传,高级别比赛可以邀请在校学生及媒体观摩、报道,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校园文化,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赛,发挥典型带动一般作用;财务、人事、教务部门通过制定工作量考核、评奖评优等相关鼓励政策,吸引全体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做好教师工作量转换和学生学分转换的政策保障体系,将学生取得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成果记入成绩表,在“学生评优测评”工作中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8/0906/c421030- 30276689.html.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
htm.
[4]梁晨.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基于学科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201613619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