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讨厌“孝”的你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u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生在写给我的信息中这样跟我说:亲人仅仅因为血缘就爱你,然后要求你去爱他们,不爱他们就是不孝,这太不讲理了,根本没有给我选择的自由。“孝”这个词,隐含着不平等,隐含着强迫。在我看来,血缘根本不能作为必须爱的一个理由。这种命中注定的东西让我反感。
  首先,我很能理解你的不满和排斥。对于强制性的外在刚性规定,尤其是这种刚性规定还带有一个硕大无比的伦理道德的帽子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抗拒和反感。
  我往往也比较喜欢对社会的通行解释存疑,所以接下来,我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我现在为人母。我的丈夫为人父。或许在母亲这个角度,爱孩子最开始的确是一种生命本能,也就是你所说的“血缘”,但在孩子出生那一刻之后,母亲因为要喂奶,要悉心照顾襁褓中的孩子。后面的疼痛(喂奶的时候,母亲是要脱层皮的。不是夸张,是真正脱层皮)与付出(各种吃,各种拉,各种哭闹,各种淘气)绝不少于分娩的时分。其实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刚落地那一下,经常是反应不过来的。他们的第一感觉其实往往是惊讶——不是吧!这个生来就会打嗝、放屁、拉臭得令人发指的粑粑,并且总黏着你不放的活生生的小东西,TA真的是自己生出来的?!所以。电视里面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别残忍的新闻,某个未婚妈妈。把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从楼上丢下去活活摔死——更别提那些抛弃自己亲生孩子的父母了。所以对孩子的爱,其实并不只是来自血缘,更多的是因为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倾心付出了——这有点类似于“小王子”与他的“玫瑰”。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点滴中体味到了生命最极致的美,体味到了孩子对自己最无犹疑的依赖和信任,体味到了与TA一起成长的痛苦和快乐。然后我们更爱孩子,也更爱生命。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父亲而言,如果没有父亲对孩子细心又耐心的付出——如果他从没有半夜起来哄过孩子睡觉,他从没有为孩子吹过伤口,他从没有跟孩子笑闹成一团……这个男人是很难真正进入父亲的角色的——因为他比孩子的母亲还少了十月怀胎以及一朝分娩的那个过程。
  其实血缘只是最初的那个开关,后来的运作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最终产生的能量就是“爱”——这也就是哈利波特的母亲为什么用一个吻就能震慑住伏地魔的原因,这个吻中间包含的力量太过于巨大,它来自天地之间,来自生命本身,来自人性最纯粹的高尚和美。
  所以,孝也不是不平等,孝只不过是对父母倾心之爱的回应。对父母的孝。本质上不应该是外在的伦理道德的要求的产物,而是自己内在对爱自然的回应。为什么“孝”会作为最基础的伦理道德的感情标尺?人家经常会说,如果一个人不孝,就不要相信他能对朋友有多好(当然,前提是“孝”的对象,的确养育过自己,无条件为自己付出过)。因为如果你不懂得回应最无私的爱,谁又能指望你会回应有条件的爱呢?咱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朋友对你的爱是不是常常源自你够讲义气?恋人对你的爱是不是常常源自你够优秀或是够温柔体贴?甚至于老师对你的爱都还源自他对你怀有希望。而父母的爱,也只有父母的爱,一开始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只是单纯地源自他们自己对你的付出。也只有这种几乎是痴傻到有些盲目的爱才能促使这么一则特别古老的传说诞生——说是你即使把妈妈的心挖走了做药引,她最终还只会关心你是不是摔疼了。
  正因为你懂得回应,你才会值得别人付出啊。最简单的比方就是:别人呼唤你,你总是不回答,你看还有谁会朝你吱声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深爱,即使父母爱得很笨拙,还是会接受并回应这份爱——这就是孝。
  即使他们的方式是自己所头疼甚至讨厌的,但只要想到他们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爱”,就终究还是会释然、还是会包容——这就是孝。
  知道自己所有的学识。所有的成就,都有一部分是来自父母为自己所创造的可贵条件。所以能够懂得体谅父母的各种担忧。各种不安,各种焦躁,甚至各种幼稚肤浅的想法和做法——这就是孝。
  因为懂得了父母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故而也愿意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陕乐——这就是孝。
  你之所以讨厌中国社会传统语境中的“孝”。是因为后人曲解了孔子的孝,这就像是硬要给一个本来很温柔美丽的人。穿上一身满是尖刺的铠甲,名义上是保护她,客观效果却是让她没了人味儿。让她被人害怕、被人疏远甚至被人憎恨。
  我说。咱们把她的那身滑稽冷酷的铠甲给脱了,还给她以本来的温柔和美丽,好吗?
其他文献
《河童之夏》  导演:原惠一  编剧:原惠一/木暮正夫  主演:富泽风斗/横川贵大/田中直树/西田尚美/松元环季/  上映日期:2007-07-28  在日本,有一种传说中的妖怪叫河童。它生活在河川间,有着鸟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体及乌龟的壳,如同多种动物的综合体,也可以说是一个四不像。传说其弱点为头顶的碟,只要诱骗河童弯下身子,让它头顶碟子里装的水流尽,它就会精力尽失。  就是这样一个四不像
期刊
面对失去,是去弥补,是再度出发去追寻,还是逃避?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很多人从《追风筝的人》里记住了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并看到了阿米尔为救赎的努力。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对于阿富汗的印象只有宗教冲突和塔利班,但就是在这么个陌生的国度里,有一个关于失去、弥补、救赎的故事。  故事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背景是1979年之前,苏联还未入侵美丽的阿富
期刊
千人一面最是无趣,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一个话题,千种声音,一切有趣想法和鲜明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互动平台上恣意发声。观点激荡、错落纷杂之态,即我们智慧萌芽之时。  疼痛,是人拥有的感知之一,是对身体与心理状况的一种感受。疼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疼痛的体验却伴随着人的言说而发生着不同的改变,并被社会改造着。  从医学上来讲,疼痛作为主观感受,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包括
期刊
完美的交響乐,如同细细编织的锦缎,离不开互动与配合,倾听与挥洒。学生写作与名师点评的穿插是创造和鉴赏的结合,最和谐的交响乐由此缓缓流淌而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谣,便是以河流开头的。其实不只是一首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甚至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与河流息息相关。关于河流,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诗歌,太多的意象,太多的畅想。
期刊
片名:《小森林 夏秋篇/冬春篇》  导演:森淳一  编剧:五十岚大介/森淳一  主演:桥本爱/三浦贵大/松冈茉优/温水洋一/桐岛加恋  类型:剧情  语言:日语  上映日期:2014-08-30/2015-02-14  片长:111分钟/120分钟  “小森是位于东北地区某个村庄中的小村落,这里没有商铺,只是购买必需品的话可以去公务所所在的村中心。那里有农协开的小超市还有几家商铺。去程基本都是下坡
期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是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每当读到这首诗,我的脑海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一叶小舟上,有两个格外童稚的小渔童。这首浅白如话的诗所描绘的生态美景就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安仁。  6岁前我一直生活在安仁的外婆家,之后我随父母到省城定居,一晃已离开外婆家十余载,一直以来,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外婆家乡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流经
期刊
2011年上学期,因为热爱话剧,我从长沙休学跑到北京去学习表演。一个偶然的机会,承蒙中学同学的介绍,得以到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班旁听学习。  记不得是3月的哪一天下午。我只身前往这所国内戏剧的最高学府。去过的人大概也知道,这是国内最袖珍的大学。导演系老师约见我简谈了几句。同意我旁听的申请,办完手续后他介绍了现在的教学进展,并告诉我会被分到09级导演系其中的一个小组。  我跟着他到了一个排练楼,楼
期刊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相知,即使多远的距离都会不断拉近。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精致漂亮的手机。我们做到了“天涯若比邻”,却也开始“比邻若天涯”。开始忽略身边陪伴着我们的、曾经最为亲近的人。我们的眼睛总是望向远方的他乡,却忘记了故乡。我们低下头来,为了分享朋友圈而生活,身边时刻运转着的生活本身,却一直被我们忘却。仔细想想,我们拥有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期刊
现代社会,手机,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形象代言人,它无所不能,通信、娱乐样样精通,不少人用手机记录下自己一瞬间的欢喜,但却忘记在心中留下,多少回忆要从手机中拾起,心早已不再,心去哪儿了呢?  对机械的依赖,使人们更少用心留意身边美好的事物,曾有人说,最懒的人,能发明更好的东西,懒人们想着自己如何才能少做一些事,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出世。人们忘乎所以地喜悦科技带来的好处,却没有留意自己的变化。在公车
期刊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雨一下,天地间似乎就有了某种情意,氤氲着、触动着敏感的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想象一个人儿独对花落无依、燕去难留时,雨滴恰在此时降临,那滴滴答答、淅淅沥沥的微语轻诉哀伤;漫空的眼泪滋润着你的孤独,那意味也够让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