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生在写给我的信息中这样跟我说:亲人仅仅因为血缘就爱你,然后要求你去爱他们,不爱他们就是不孝,这太不讲理了,根本没有给我选择的自由。“孝”这个词,隐含着不平等,隐含着强迫。在我看来,血缘根本不能作为必须爱的一个理由。这种命中注定的东西让我反感。
首先,我很能理解你的不满和排斥。对于强制性的外在刚性规定,尤其是这种刚性规定还带有一个硕大无比的伦理道德的帽子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抗拒和反感。
我往往也比较喜欢对社会的通行解释存疑,所以接下来,我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我现在为人母。我的丈夫为人父。或许在母亲这个角度,爱孩子最开始的确是一种生命本能,也就是你所说的“血缘”,但在孩子出生那一刻之后,母亲因为要喂奶,要悉心照顾襁褓中的孩子。后面的疼痛(喂奶的时候,母亲是要脱层皮的。不是夸张,是真正脱层皮)与付出(各种吃,各种拉,各种哭闹,各种淘气)绝不少于分娩的时分。其实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刚落地那一下,经常是反应不过来的。他们的第一感觉其实往往是惊讶——不是吧!这个生来就会打嗝、放屁、拉臭得令人发指的粑粑,并且总黏着你不放的活生生的小东西,TA真的是自己生出来的?!所以。电视里面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别残忍的新闻,某个未婚妈妈。把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从楼上丢下去活活摔死——更别提那些抛弃自己亲生孩子的父母了。所以对孩子的爱,其实并不只是来自血缘,更多的是因为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倾心付出了——这有点类似于“小王子”与他的“玫瑰”。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点滴中体味到了生命最极致的美,体味到了孩子对自己最无犹疑的依赖和信任,体味到了与TA一起成长的痛苦和快乐。然后我们更爱孩子,也更爱生命。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父亲而言,如果没有父亲对孩子细心又耐心的付出——如果他从没有半夜起来哄过孩子睡觉,他从没有为孩子吹过伤口,他从没有跟孩子笑闹成一团……这个男人是很难真正进入父亲的角色的——因为他比孩子的母亲还少了十月怀胎以及一朝分娩的那个过程。
其实血缘只是最初的那个开关,后来的运作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最终产生的能量就是“爱”——这也就是哈利波特的母亲为什么用一个吻就能震慑住伏地魔的原因,这个吻中间包含的力量太过于巨大,它来自天地之间,来自生命本身,来自人性最纯粹的高尚和美。
所以,孝也不是不平等,孝只不过是对父母倾心之爱的回应。对父母的孝。本质上不应该是外在的伦理道德的要求的产物,而是自己内在对爱自然的回应。为什么“孝”会作为最基础的伦理道德的感情标尺?人家经常会说,如果一个人不孝,就不要相信他能对朋友有多好(当然,前提是“孝”的对象,的确养育过自己,无条件为自己付出过)。因为如果你不懂得回应最无私的爱,谁又能指望你会回应有条件的爱呢?咱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朋友对你的爱是不是常常源自你够讲义气?恋人对你的爱是不是常常源自你够优秀或是够温柔体贴?甚至于老师对你的爱都还源自他对你怀有希望。而父母的爱,也只有父母的爱,一开始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只是单纯地源自他们自己对你的付出。也只有这种几乎是痴傻到有些盲目的爱才能促使这么一则特别古老的传说诞生——说是你即使把妈妈的心挖走了做药引,她最终还只会关心你是不是摔疼了。
正因为你懂得回应,你才会值得别人付出啊。最简单的比方就是:别人呼唤你,你总是不回答,你看还有谁会朝你吱声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深爱,即使父母爱得很笨拙,还是会接受并回应这份爱——这就是孝。
即使他们的方式是自己所头疼甚至讨厌的,但只要想到他们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爱”,就终究还是会释然、还是会包容——这就是孝。
知道自己所有的学识。所有的成就,都有一部分是来自父母为自己所创造的可贵条件。所以能够懂得体谅父母的各种担忧。各种不安,各种焦躁,甚至各种幼稚肤浅的想法和做法——这就是孝。
因为懂得了父母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故而也愿意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陕乐——这就是孝。
你之所以讨厌中国社会传统语境中的“孝”。是因为后人曲解了孔子的孝,这就像是硬要给一个本来很温柔美丽的人。穿上一身满是尖刺的铠甲,名义上是保护她,客观效果却是让她没了人味儿。让她被人害怕、被人疏远甚至被人憎恨。
我说。咱们把她的那身滑稽冷酷的铠甲给脱了,还给她以本来的温柔和美丽,好吗?
首先,我很能理解你的不满和排斥。对于强制性的外在刚性规定,尤其是这种刚性规定还带有一个硕大无比的伦理道德的帽子的时候。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抗拒和反感。
我往往也比较喜欢对社会的通行解释存疑,所以接下来,我只是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
我现在为人母。我的丈夫为人父。或许在母亲这个角度,爱孩子最开始的确是一种生命本能,也就是你所说的“血缘”,但在孩子出生那一刻之后,母亲因为要喂奶,要悉心照顾襁褓中的孩子。后面的疼痛(喂奶的时候,母亲是要脱层皮的。不是夸张,是真正脱层皮)与付出(各种吃,各种拉,各种哭闹,各种淘气)绝不少于分娩的时分。其实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刚落地那一下,经常是反应不过来的。他们的第一感觉其实往往是惊讶——不是吧!这个生来就会打嗝、放屁、拉臭得令人发指的粑粑,并且总黏着你不放的活生生的小东西,TA真的是自己生出来的?!所以。电视里面也常常会出现一些特别残忍的新闻,某个未婚妈妈。把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从楼上丢下去活活摔死——更别提那些抛弃自己亲生孩子的父母了。所以对孩子的爱,其实并不只是来自血缘,更多的是因为父母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倾心付出了——这有点类似于“小王子”与他的“玫瑰”。
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成长的点滴中体味到了生命最极致的美,体味到了孩子对自己最无犹疑的依赖和信任,体味到了与TA一起成长的痛苦和快乐。然后我们更爱孩子,也更爱生命。尤其是对于孩子的父亲而言,如果没有父亲对孩子细心又耐心的付出——如果他从没有半夜起来哄过孩子睡觉,他从没有为孩子吹过伤口,他从没有跟孩子笑闹成一团……这个男人是很难真正进入父亲的角色的——因为他比孩子的母亲还少了十月怀胎以及一朝分娩的那个过程。
其实血缘只是最初的那个开关,后来的运作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最终产生的能量就是“爱”——这也就是哈利波特的母亲为什么用一个吻就能震慑住伏地魔的原因,这个吻中间包含的力量太过于巨大,它来自天地之间,来自生命本身,来自人性最纯粹的高尚和美。
所以,孝也不是不平等,孝只不过是对父母倾心之爱的回应。对父母的孝。本质上不应该是外在的伦理道德的要求的产物,而是自己内在对爱自然的回应。为什么“孝”会作为最基础的伦理道德的感情标尺?人家经常会说,如果一个人不孝,就不要相信他能对朋友有多好(当然,前提是“孝”的对象,的确养育过自己,无条件为自己付出过)。因为如果你不懂得回应最无私的爱,谁又能指望你会回应有条件的爱呢?咱们可以仔细琢磨一下,朋友对你的爱是不是常常源自你够讲义气?恋人对你的爱是不是常常源自你够优秀或是够温柔体贴?甚至于老师对你的爱都还源自他对你怀有希望。而父母的爱,也只有父母的爱,一开始并不需要你做什么。只是单纯地源自他们自己对你的付出。也只有这种几乎是痴傻到有些盲目的爱才能促使这么一则特别古老的传说诞生——说是你即使把妈妈的心挖走了做药引,她最终还只会关心你是不是摔疼了。
正因为你懂得回应,你才会值得别人付出啊。最简单的比方就是:别人呼唤你,你总是不回答,你看还有谁会朝你吱声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深爱,即使父母爱得很笨拙,还是会接受并回应这份爱——这就是孝。
即使他们的方式是自己所头疼甚至讨厌的,但只要想到他们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爱”,就终究还是会释然、还是会包容——这就是孝。
知道自己所有的学识。所有的成就,都有一部分是来自父母为自己所创造的可贵条件。所以能够懂得体谅父母的各种担忧。各种不安,各种焦躁,甚至各种幼稚肤浅的想法和做法——这就是孝。
因为懂得了父母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故而也愿意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陕乐——这就是孝。
你之所以讨厌中国社会传统语境中的“孝”。是因为后人曲解了孔子的孝,这就像是硬要给一个本来很温柔美丽的人。穿上一身满是尖刺的铠甲,名义上是保护她,客观效果却是让她没了人味儿。让她被人害怕、被人疏远甚至被人憎恨。
我说。咱们把她的那身滑稽冷酷的铠甲给脱了,还给她以本来的温柔和美丽,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