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词文化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蕴含了大量的地理知识。适当运用诗词、成语辅助地理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在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启迪。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
  如在学习《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这样一句:‘高处不胜寒。’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还有:‘山下百花山上雪。’这是为什么呢?山上离太阳更近,温度应该高一些才对呀!”学生立刻与我产生了共鸣,不但接着把诗句背下去,而且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
  又如在讲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分布”这一特点时,我设计这样的导入方法。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一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然后问:“这些诗句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们迅速说出我国许多河流是向东流入海的,我顺势引导:“俗话说水往低处流,我国地势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们说出我国地势的特点为西高东低。我继续追问:“我国地势除了西高东低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地理意义?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这一节内容。”这样自然导入到这一节,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诗词引用,加深理解
  例如,在《地球运动》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示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同学们经过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出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又如,在“月相”这节中讲上弦月的升起落下时间时,我引用了张继的《夜泊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描写了上弦月半夜月落之景。在讲述江淮地区的绵绵梅雨之际,我们用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说明梅雨的发生时期和特点,简化并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批判质疑,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太阳照射时,我请学生分析:“立竿见影”这一成语”对不对(直射时无影)?
  又如,在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时,提问学生:“成语,坚如磐石,从地理学的角度存在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磐石会受到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等,也不是坚不可摧的。再让学生说出“水滴石穿”所蕴含的地理意义。正反对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又如,在讲水循环时,运用李白《将进酒》诗中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出问题:“这首诗气势磅礴,但就地理知识来讲,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了吗?”学生通过讨论,指出黄河之水东流入海,海洋水还会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三个环节回到黄河中去。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诗词、成语的注意事项
  1.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
  2.教师必须吃透教材,适时、恰当引用,不要刻意牵强。
  3.所引用的诗词、成语要注意艺术性、思想性和地理性的结合,以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总之,在古诗词中用到的地理知识很多,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将古诗词、成语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既复习古诗词、成语知识,又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其他文献
文章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问题与弊端入手,提出了构建数字图像处理和谐课堂的原则与措施,以使教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摘 要: 目前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日趋感淡化,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本文依据历史学科和教学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全面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和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及途径,以实现历史教学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学生社会责任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实施,现行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课程属性的界定克服了过去笼统泛化的弊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Currarino综合征引起尿潴留患儿的治疗、预后并文献复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新生儿Currarino综合征并发尿潴留4例及1998年1月至2019年1月文献报道的Currarino综合征出现排尿异常16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为直肠肛管狭窄+骶前畸胎瘤+脊髓脊膜膨出+骶骨异常,行后矢状路根治手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其中1例术后
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探讨了提高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详细展开。  一、以“史”为鉴,重视历史教育的史学研究特点  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而且要重视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治史方法与以史为鉴的科学精神。教学过程是一个学与思的过程,问题的设计更需要技巧,需要“以史为鉴”。教师在设计研究问题时,应该寻找一些教材的重点问题,并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中
摘 要: 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作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逆向思维、活化思维、潜在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逆向思维 活化思维 潜在思维    在当前全面倡导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启发学生思维的三种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
浩渺的历史长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缤纷多彩的画卷,让我们为之感叹不已。每一节历史课学生也从中得到了丰富的知识,陶冶了情操。在高考形势依旧严峻的时刻,学生刻苦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显然是得到分数、提高等级,为高考的胜利铺平道路。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得到高分,使他们走向重点大学、名牌大学,完成父母交给他们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历史课上得到生活的动力,使历史在他们
摘 要: 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设备落后,学生知识面狭窄。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的印象是枯燥乏味,死记硬背,因此对历史课没有兴趣。想要学好历史,首先要有兴趣。历史课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学习与兴趣的关系;抓住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  关键词: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 兴趣培养    在农村,由于学校设备落后,学困生面广,学生知识面狭窄。很多老师、家长、学生把历史课当作“副课”而不重视它
目的探讨儿童四肢肌肉内常见脉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以降低误诊率、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32例病理诊断为肢体肌肉内脉管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为(8.1±3.7)岁,范围为3~16岁;21例因触及局部肿块就诊,11例因患肢疼痛就诊(4例并发跛行及患肢失用性萎缩)。初次就诊时,诊断肌肉内脉管畸形26例,生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