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室不能仅充当传授知识的机器,而更应注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预期目标。
一、强调“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认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若课堂中教师违背了这一规则,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往往只能让学生生厌,而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教师在看待学生的进步时,也要注意个体实际上的差异。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处理问题上,更应该多关心他们在原有程度上进度的幅度,及时给予奖励,用学生焕发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情绪,让学生自身的身心力量,主动投入,参与认知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如采用分组竞赛复习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复习生物学知识。
小组竞赛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发挥集体优势、好中差生互帮互教,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交往能力。可采取的教学程序:复习准备→宣布规则→分组竞赛→总结评比。复习准备阶段,设计试题时应生动有趣,简短明了,形式多样化:必答题、抢答题、找同类、比绘图、比识图、抽签演说,同时要注意突出重难点,试题难度适中。
小组竞赛复习法优点在于师生互动性好,学生主体参与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不足之处,知识系统化,处理性不够突出。因此,竞赛结束后,宜进行总结归纳,强化知识间联系,优化知识结构。
二、观察方法的指导
眼睛是心灵的“窗”,观察是打开探索性的门,观察是指用敏锐的眼睛或借助生物仪器调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态度变化等。,只有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我在授课时,努力创设观察情境。
第一、课堂上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生物活体、标本、及幻灯、录像、电脑等直观教具,如显微镜结构,玉米、大豆结构,根系的结构等。教学中用有形的实物对照插图讲解,学生边看实物边看插图,增加插图的直观性和真实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第二、在生物教学中显微镜是个必不可少的实验仪器,通过实验观察,可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领会所观察的材料,这绝不是教师单单通过口头描述做得到的,通过实验观察,可显著提高实验设计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一种方法,但是实验教学目的仅限于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是远不够的,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发现实验中的一些问题,而不应以告诫方式嘱咐学生完成。
第三、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物现象,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如青蛙为什么要冬眠、鸟为何能飞、鱼为何能游,为什么馒头、蛋糕和面包疏松多孔、为什么夏天树林里感觉清爽等等。
三、知识运用的指导
(1)辅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会余留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题力求能做到巧设计、多形式、精辅导、讲实效,如“血液循环”一节,我让学生写出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这里的辅导侧重在判断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及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循环路线,而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
(2)联系实际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如果和学生有关,我都会注意授课时利用,并提出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说贫血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性贫血的情况比较多,指出其症状,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食疗方法以解决贫血的问题,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和生物课内容相关,应使它们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设计的素材。
(3)关注社会热点的指导。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对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的或者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引入课堂,如北京的沙尘暴现象、北海的赤潮现象、黄河断流现象等。这些现象均是与生态恶化有关,所谓赤潮是由于人类在生活过程中生活污水的排放富含磷物质,使海水营养盐含量遽然增,导致海水的褐藻过量繁殖,高度密集,而造成海水大面积缺氧,最终使海水中的鱼虾死亡。让学生明确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例证,也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一种水质污染的现象,从而让学生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课本教材充分地应用到实际中去,而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设疑导趣
“悬念”的设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上课时,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方式,巧设带启发性的问题,造成一定的悬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排便与排泄这两个概念,由于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往往会把这两个概念等同理解,因此,在设疑时,可针对这种错误因素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巧妙设疑,则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加强理解。又加对于输血的问题,课本提到“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那么,是否输其他的血型就不行了呢?以此设疑,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启发训练学生推理思维能力,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与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将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一、强调“主体参与”
“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认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若课堂中教师违背了这一规则,从头到尾平铺直叙,往往只能让学生生厌,而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教师在看待学生的进步时,也要注意个体实际上的差异。特别是对待后进生的处理问题上,更应该多关心他们在原有程度上进度的幅度,及时给予奖励,用学生焕发自身的积极性,克服其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情绪,让学生自身的身心力量,主动投入,参与认知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如采用分组竞赛复习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复习生物学知识。
小组竞赛学习方式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体参与性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有利于发挥集体优势、好中差生互帮互教,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协调交往能力。可采取的教学程序:复习准备→宣布规则→分组竞赛→总结评比。复习准备阶段,设计试题时应生动有趣,简短明了,形式多样化:必答题、抢答题、找同类、比绘图、比识图、抽签演说,同时要注意突出重难点,试题难度适中。
小组竞赛复习法优点在于师生互动性好,学生主体参与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不足之处,知识系统化,处理性不够突出。因此,竞赛结束后,宜进行总结归纳,强化知识间联系,优化知识结构。
二、观察方法的指导
眼睛是心灵的“窗”,观察是打开探索性的门,观察是指用敏锐的眼睛或借助生物仪器调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态度变化等。,只有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才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因此,我在授课时,努力创设观察情境。
第一、课堂上充分利用挂图、模型、生物活体、标本、及幻灯、录像、电脑等直观教具,如显微镜结构,玉米、大豆结构,根系的结构等。教学中用有形的实物对照插图讲解,学生边看实物边看插图,增加插图的直观性和真实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第二、在生物教学中显微镜是个必不可少的实验仪器,通过实验观察,可使学生更具体形象地领会所观察的材料,这绝不是教师单单通过口头描述做得到的,通过实验观察,可显著提高实验设计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供一种方法,但是实验教学目的仅限于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实验习惯和态度,是远不够的,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发现实验中的一些问题,而不应以告诫方式嘱咐学生完成。
第三、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物现象,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这些现象。如青蛙为什么要冬眠、鸟为何能飞、鱼为何能游,为什么馒头、蛋糕和面包疏松多孔、为什么夏天树林里感觉清爽等等。
三、知识运用的指导
(1)辅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总会余留部分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题力求能做到巧设计、多形式、精辅导、讲实效,如“血液循环”一节,我让学生写出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这里的辅导侧重在判断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及体循环和肺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明确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循环路线,而是同时进行,相互联系的。
(2)联系实际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经验,如果和学生有关,我都会注意授课时利用,并提出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说贫血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生理性贫血的情况比较多,指出其症状,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食疗方法以解决贫血的问题,这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和生物课内容相关,应使它们成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设计的素材。
(3)关注社会热点的指导。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对社会生产、生活、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的或者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引入课堂,如北京的沙尘暴现象、北海的赤潮现象、黄河断流现象等。这些现象均是与生态恶化有关,所谓赤潮是由于人类在生活过程中生活污水的排放富含磷物质,使海水营养盐含量遽然增,导致海水的褐藻过量繁殖,高度密集,而造成海水大面积缺氧,最终使海水中的鱼虾死亡。让学生明确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例证,也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一种水质污染的现象,从而让学生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使课本教材充分地应用到实际中去,而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设疑导趣
“悬念”的设置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上课时,我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方式,巧设带启发性的问题,造成一定的悬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排便与排泄这两个概念,由于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往往会把这两个概念等同理解,因此,在设疑时,可针对这种错误因素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巧妙设疑,则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加强理解。又加对于输血的问题,课本提到“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那么,是否输其他的血型就不行了呢?以此设疑,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启发训练学生推理思维能力,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置与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将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