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它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表情达意的能力。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运用以及有关情感活动全面体现的过程。但是,由于农村中学长期师资跟不上和电子媒体的兴起,很多学生迷恋快餐文化,不注重自己平时的文学积累,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陈旧空洞,并且感情虚无,更有甚者,中学面临毕业,写出来的语句还没有小学生的语言通顺。因此,作文教学令人堪忧。由此,农村作文课的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最大潜能专注于作文,这就要从知识积累、能力运用、表情达意三个方面入手。
一、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教学点比较分散,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在偏远的地方,还是代课老师撑起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老师带几个班甚至几个年级的课程,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老师照顾不过来,他们就会贪玩,时间久了。知识就自然地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农村有句俗话,越有越做,越没有越怄,日积月累,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信心,等到升入初中的时候,虽然教学集中了,但是由于之前的基础过于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就磨灭了。
2、眼界狭窄,缺少写作素材
每次写作文,学生都是大眼瞪小眼,磨磨唧唧,能往后推就往后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孩子的世界除了田野还是田野,他们的活动范围真正是家,学校,学校,家。这样狭窄的眼界,单一的生活体验,不能写出什么五彩斑斓的文章。经常出现学生作文本上的内容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个例子:自强不息的例子,张海迪:父母对他们深沉的爱,雨夜抱着他们去看医生:勤奋的例子,达芬奇画鸡蛋,诸如此类。
3、生活阅历短,生活体验少
初中的孩子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太多深奥的问题,同时,由于他们本身经历的事情比较少,所以,写作文,除了爬山,放羊,钓鱼就是收麦子,掰玉米,根本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搬到作文本上。偶尔写点生活感悟的文章,不是无病呻吟就是拼凑些华丽的句子堆砌在一起,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
4、语言运用能力差
中学阶段,大纲要求学生能流利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上述的原因,自己的表达能力十分薄弱,一篇文章下来,错字满篇,病句成堆,思路混乱,甚至还有文不对题的现象。今年接触的一个学生,是这样的:我们一篇作文的要求是写写自己眼中的九年级,抒发一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其中一个女生交上来的作文开篇写的是眼中的九年级,到了第二段,就是她情有独钟的颜色。对于这样的现象,只有从理解题意开始慢慢进步。
(二)老师方面
1、教条主义思想严重
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新知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只注重死扣课本知识,不知道变通,生硬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如:冰化了是什么这个经典的例子,答出水的得满分,答出春天的得零分,一个诗人也许就被这样的老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但是,存在严重教条主义思想的老师并不在少数。
2、急功近利
进入初中,由于中考的压力,很多老师想独辟蹊径,给学生一个快速提高作文成绩的办法,往往规定了种种条条框框,从作文题目的拟定,到内容的编排,甚至格式的固定等方面来符合应试教育的阅卷习惯。这种应试技巧的传授,机械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有了依赖性,懒于思考,让本来生动活泼的作文课上成了枯燥乏味的数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3、批语的格式化
多年来,由于农村教师很少有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几十年来,语文老师还是那几篇课文,作文批语还是:语言通顺,叙述流利,书面干净。诸如此类的批语,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就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笔者观察,每次作文本发下去的一分钟内,不论是成绩靠前得学生还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都快速递翻开自己的作文,想看看老师给他们下了什么样的批语。批语是师生双方互动的、双方沟通的一个桥梁。多少次,学生是满怀希望,最终又是失望地合上自己的本子。
二、提高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策略
(一)学生
1、强化基础的训练
语言是由一个个的词语组合而来的。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堆砌而成的。在平时的课堂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生字词必须当堂会用,因为农村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课堂上,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用新学的下次造句子,比赛看哪个同学造的句子比较有新意,并且以此为契机,营造一个适合此句子的一段话,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基础就会慢慢地跟上来,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2、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今天农村的孩子虽然没有太多的经济条件走万里路,但是读万卷书是有条件的,应该多读读课外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今天的电视在农村学生的家庭也是普及了的,老师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把电视当做自己开阔视野,积累素材的工具。笔者身边的一个语文教师就经常这样做,让学生每个周末回家,只布置一项作业,就是把电视里感动你的新闻摘抄下来,放在好词好句本里,更新自己脑海里陈旧的知识,这个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样学生的作文不时的会有新的内容出现了。
3、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作文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细心地体验生活。笔者下去进行进行教学研讨时发现,曾经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学生,感情比较敏感细腻,但是她对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写她和父亲下地种瓜的时候,发现一个小蜗牛,把当时蜗牛爬在瓜秧上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
农村的风土人情比较城市的花花世界,是别有洞天的,只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邻里之情,风俗节日,婚嫁丧娶,只要他们用心的观察,就能写出别有一番风味的文章来。
4、加强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谁也不是天生的天才。日记周记作文,紧扣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学敢于写,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老师方面
1、转变自己的思想
作文课堂是学生发挥想象,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经常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学生敢于想象,并且能形成语言,表达在作文本上,老师要有一个包容和肯定得心态,促进学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动不动就训斥学生,以跑题论或者让学生重新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踏实,稳中求新
言为心声,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有的条条框框都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灵丹妙药,只有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才能打动阅卷者。在传统作文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自己广阔的生活范围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发酵和升华,从而建构出一个新的只是体系,提高自己驾驭语言运用知识的能力。
3、批语中创新
作文批语架起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再改批语的过程中,老师不应该是应付了事,应该结合每个同学不同的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个性的批语,拉近和学生的感情,如,叫上学生的姓名,如话家常,或者幽默有加,平时学生的自己如果潦草的话,我就会这样下批语:老师看字看的很疲惫,你的字龙飞凤舞,老师看的真的累,我们关系这么好,你下次能不能照顾一下老师呢?这样很凑效,下次作文,这位同学的字就会工整很多。也可以用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乐于写作文。
一、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基础薄弱
由于农村教学点比较分散,教学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在偏远的地方,还是代课老师撑起教学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老师带几个班甚至几个年级的课程,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老师照顾不过来,他们就会贪玩,时间久了。知识就自然地跟不上老师的步伐。农村有句俗话,越有越做,越没有越怄,日积月累,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的信心,等到升入初中的时候,虽然教学集中了,但是由于之前的基础过于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早就磨灭了。
2、眼界狭窄,缺少写作素材
每次写作文,学生都是大眼瞪小眼,磨磨唧唧,能往后推就往后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孩子的世界除了田野还是田野,他们的活动范围真正是家,学校,学校,家。这样狭窄的眼界,单一的生活体验,不能写出什么五彩斑斓的文章。经常出现学生作文本上的内容就是老生常谈的那几个例子:自强不息的例子,张海迪:父母对他们深沉的爱,雨夜抱着他们去看医生:勤奋的例子,达芬奇画鸡蛋,诸如此类。
3、生活阅历短,生活体验少
初中的孩子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太多深奥的问题,同时,由于他们本身经历的事情比较少,所以,写作文,除了爬山,放羊,钓鱼就是收麦子,掰玉米,根本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搬到作文本上。偶尔写点生活感悟的文章,不是无病呻吟就是拼凑些华丽的句子堆砌在一起,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
4、语言运用能力差
中学阶段,大纲要求学生能流利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有的同学,根本就不会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上述的原因,自己的表达能力十分薄弱,一篇文章下来,错字满篇,病句成堆,思路混乱,甚至还有文不对题的现象。今年接触的一个学生,是这样的:我们一篇作文的要求是写写自己眼中的九年级,抒发一下自己的真情实感,其中一个女生交上来的作文开篇写的是眼中的九年级,到了第二段,就是她情有独钟的颜色。对于这样的现象,只有从理解题意开始慢慢进步。
(二)老师方面
1、教条主义思想严重
由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不注重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新知识,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只注重死扣课本知识,不知道变通,生硬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如:冰化了是什么这个经典的例子,答出水的得满分,答出春天的得零分,一个诗人也许就被这样的老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但是,存在严重教条主义思想的老师并不在少数。
2、急功近利
进入初中,由于中考的压力,很多老师想独辟蹊径,给学生一个快速提高作文成绩的办法,往往规定了种种条条框框,从作文题目的拟定,到内容的编排,甚至格式的固定等方面来符合应试教育的阅卷习惯。这种应试技巧的传授,机械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让学生有了依赖性,懒于思考,让本来生动活泼的作文课上成了枯燥乏味的数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3、批语的格式化
多年来,由于农村教师很少有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几十年来,语文老师还是那几篇课文,作文批语还是:语言通顺,叙述流利,书面干净。诸如此类的批语,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就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笔者观察,每次作文本发下去的一分钟内,不论是成绩靠前得学生还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们都快速递翻开自己的作文,想看看老师给他们下了什么样的批语。批语是师生双方互动的、双方沟通的一个桥梁。多少次,学生是满怀希望,最终又是失望地合上自己的本子。
二、提高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策略
(一)学生
1、强化基础的训练
语言是由一个个的词语组合而来的。文章是由一个个的句子堆砌而成的。在平时的课堂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生字词必须当堂会用,因为农村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课堂上,可以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用新学的下次造句子,比赛看哪个同学造的句子比较有新意,并且以此为契机,营造一个适合此句子的一段话,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基础就会慢慢地跟上来,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2、开阔视野,积累写作素材
今天农村的孩子虽然没有太多的经济条件走万里路,但是读万卷书是有条件的,应该多读读课外书,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把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能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同时,今天的电视在农村学生的家庭也是普及了的,老师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把电视当做自己开阔视野,积累素材的工具。笔者身边的一个语文教师就经常这样做,让学生每个周末回家,只布置一项作业,就是把电视里感动你的新闻摘抄下来,放在好词好句本里,更新自己脑海里陈旧的知识,这个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样学生的作文不时的会有新的内容出现了。
3、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作文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细心地体验生活。笔者下去进行进行教学研讨时发现,曾经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学生,感情比较敏感细腻,但是她对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写她和父亲下地种瓜的时候,发现一个小蜗牛,把当时蜗牛爬在瓜秧上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
农村的风土人情比较城市的花花世界,是别有洞天的,只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邻里之情,风俗节日,婚嫁丧娶,只要他们用心的观察,就能写出别有一番风味的文章来。
4、加强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勤能补拙,熟能生巧,谁也不是天生的天才。日记周记作文,紧扣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学敢于写,在无形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老师方面
1、转变自己的思想
作文课堂是学生发挥想象,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经常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学生敢于想象,并且能形成语言,表达在作文本上,老师要有一个包容和肯定得心态,促进学生朝良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动不动就训斥学生,以跑题论或者让学生重新写,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踏实,稳中求新
言为心声,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所有的条条框框都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灵丹妙药,只有自己感情的真实流露才能打动阅卷者。在传统作文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自己广阔的生活范围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在展示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发酵和升华,从而建构出一个新的只是体系,提高自己驾驭语言运用知识的能力。
3、批语中创新
作文批语架起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再改批语的过程中,老师不应该是应付了事,应该结合每个同学不同的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个性的批语,拉近和学生的感情,如,叫上学生的姓名,如话家常,或者幽默有加,平时学生的自己如果潦草的话,我就会这样下批语:老师看字看的很疲惫,你的字龙飞凤舞,老师看的真的累,我们关系这么好,你下次能不能照顾一下老师呢?这样很凑效,下次作文,这位同学的字就会工整很多。也可以用诗化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产生共鸣。使他们乐于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