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殖民翻译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主要的翻译学视角之一。从后殖民视角来审视我国的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揭示我国翻译的尴尬现状、促进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及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国际话语交流;翻译逆差;翻译市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对翻译准则的具体阐述及对这些准则的遵守一直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点,因而我国大量的翻译研究集中在原文与译本的对比或是对不同译本的比较上。后殖民翻译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主要的翻译学视角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颇具锋芒的批判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字表面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它采用“后殖民理论”这个新的工具来分析翻译与帝国主义、文化身份、殖民霸权等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视角下,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显出来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二、后殖民理论及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
后殖民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继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所产生的理论。但Peter Childs和R.J Patrick Williams认为, 这一术语中的“后”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后殖民主义的“后”其实也暗示着殖民主义的持续,并且犀利地指出,“虽然殖民军队和官僚机构已经撤退了,但是西方强权仍然通过政治、文化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着最大强度的间接控制,从而产生了新殖民主义现象。”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毋庸置疑,西方强权的间接控制范围应该是更加广泛,其控制手段也更加隐晦。
而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则被视为一种征服的工具。在这种征服的过程中,正如Susan Bassnett 和Harish Trivedi所认为的:“翻译是一种被高度操控的活动,它涉及到文字和文化之间转化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在翻译活动中,原文、作者及体制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平等关系。”通过对翻译的充分操控,强势国家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弱势国家施加影响以实现文化、政治乃至经济方面的利益时。而对于弱势国家来说,为了应对这种“新殖民”,翻译无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翻译工作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变得不可或缺,而翻译家在跨文化和跨国事务中则更是“扮演着语言和文化经纪人、调解和谈判者、以及形象塑造及决策制定人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将对翻译的研究从文字表面扩展到国际视野中也是大势所趋。
三、后殖民视角下我国翻译的尴尬状况
中国要在国际交流中维护自己的利益,树立自己的形象,并让自己的声音响亮于国际话语中,翻译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审视我国翻译的现状,其情形却令人堪忧。
(一)翻译逆差
其中令人忧虑的一个现象就是“翻译逆差”。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广告争相涌入中国。到目前为止,不计其数的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了汉语,西方国家仅通过向中国出售版权就已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中国书籍被翻译成了英文。据人民网报道,尽管中国在贸易上多年来都享受着顺差,但就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来说,一直都忍受着巨大的“逆差”,出口的中国书籍仅仅是从外国进口的书籍的十分之一,而中国与欧美的逆差率则达到了百分之一。从后殖民视角看来,这种“翻译逆差”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侵略。在西方强权向我国大量灌输带有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文化作品时,我们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能实现成功地将自己的文化也推广出去。也正由于这种逆差,当西方价值观在中国被广泛地接受和理解时,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却不为西方人们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翻译在扮演“语言和文化经纪人”这一角色上是很不合格的。
翻译逆差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西方的同资本输入并行的强大文化攻势相关,另外,我们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小觑。首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迎接外来文化的时候只是兼收并蓄,而没有相应地“礼尚往来”,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际文化形象的意识明显不足。然后,从翻译的数量上来看,也可见相对西方的强大文化攻势而言,我国在翻译本国作品上的投入是很不足的。虽然现在我国政府现在也会付给外国出版公司翻译经费以鼓励他们出版中国作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将中译英的工作交给外国人无疑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在后殖民背景下,主流西方文化总是会试图对其它文化施加影响,并且会尽量避免被弱势文化所影响。因而,西方国家的人只会致力于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去做中译英的工作。也就是说,对中国作品的翻译是永远也不能靠极少数外国人来实现的。即便当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时,其意图也是很不可靠的。正如Lefevere所指出的:“翻译是包含着影响一个文化发展的意图的”。当一个强势国家翻译其它文化的作品时,他们一般会选择那些同他们自己文化相一致的作品,或者是通过翻译将原文扭曲。因而,“难怪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总是会觉得有这么一种必要性:要将翻译的任务交给某个或某些能过足以信赖的人。信任比质量更为重要。”
(二)混乱的翻译市场
翻译逆差所引出的另外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则是我国翻译市场的混乱。既然我国中译英工作的还存在很大缺口,那我们就必须就加大对我国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英人才的培养。但是,反思这一问题,我们却不由得思考:中国在英语教学上的巨大投入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怎么还会缺乏翻译人才呢?纵观全国的翻译市场,大大小小的翻译公司林立,专职译员和兼职译员也不计其数,似乎中国的翻译人才遍地都是。再看翻译的价格,就英汉、汉英翻译为例,一般翻译公司的对客户的报价都在从一百多元每千字到两百多元每千字的范围内,而翻译公司给译员的工资则一般低于客户所付的50%,从50元每千字到100元左右,在某翻译论坛上,甚至还有翻译公司所报出的价格低至二十几元每千字。对于翻译这种需要消耗极大脑力的工作来说,给出这么低廉的薪酬,难道中国的翻译人才真的已经供大于求了吗? 恰恰相反,这既暴露了我国翻译市场的混乱,也体现了我国翻译工作者的不受重视。
中国翻译市场的混乱必然导致翻译作品的良莠不齐。有些翻译中介公司靠低价承揽业务,不仅不能对客户保证翻译质量,还可能给客户造成重大的损失。而这些低劣的翻译对与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是很大的损害。例如翻译公司承接的很多翻译稿件都是企业合同和产品说明书,翻译得不准确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百出的话,则会在有形或无形中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以及其国际竞争力。而翻译工作者在与翻译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则彻底沦为翻译民工,或者说翻译机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我国翻译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调解者和谈判者”的作用,还可能使我们处于弱势地位。
(三)“无声”的翻译
最后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则是我国翻译的“无声”状况。之所以说我国翻译是“无声的”,是因为尽管我国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通过翻译将自己介绍出去并在国际上争取发言权,但是其作用却似乎不明显。在经历了冷战时期被西方世界“妖魔化”之后,中国要让世界全方位地重新了解自己就必须加大对对外的宣传。但是至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远比不上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西方自我标榜的“追求自由、平等”的形象已经在中国被很广泛地接受了时,中国的传统儒家、道家思想对于他们来说却基本上还是个迷。
在《追求象征的力量》一书中,刘亚猛教授指出“从面向国内说服对象转向国外,尤其是西方的说服对象所要求的是一种‘再构思’,‘再表达’,一种‘重构’,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6]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要在国际话语中争取到发言权并掷地有声,则翻译所扮演的角色就绝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工具而已,而是还牵涉到多元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翻译才能成功地扮演“形象塑造乃至决策制定者”的角色。而至于如何“再构思”、“再表达”则需要我们从修辞、文化、历史等方面对翻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
总之,从后殖民视角来看我国的翻译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所处的状况是尴尬的,存在着种种问题。要全方位地提高我国翻译的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并使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发挥恰当的作用,则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政府应对于翻译事业要有更多的重视和投入,广大翻译工作者及外语语言研究者,也应从实践和理论上来更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Childs,Peter & Williams,R.J.Patrick.An Introduction to Post-colonial Theory [M].Prentice Hall:London,1997:5.
[2]Bassnett,Susan & Trivedi, Harish.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2.
[3]Dimitriu,Ileana.Translation, diversity and power.An introduction[J].Current Writing 14(2):i-xiv.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2.
[4]China imports over 4,000 foreign movies in five years: advisor. Source:Xinhua.2011.
[5]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History/Culture:A Source Book.[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
[6]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4:20.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国际话语交流;翻译逆差;翻译市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对翻译准则的具体阐述及对这些准则的遵守一直是我国翻译研究的重点,因而我国大量的翻译研究集中在原文与译本的对比或是对不同译本的比较上。后殖民翻译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主要的翻译学视角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颇具锋芒的批判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文字表面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它采用“后殖民理论”这个新的工具来分析翻译与帝国主义、文化身份、殖民霸权等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视角下,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突显出来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二、后殖民理论及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
后殖民理论通常被认为是继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所产生的理论。但Peter Childs和R.J Patrick Williams认为, 这一术语中的“后”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后殖民主义的“后”其实也暗示着殖民主义的持续,并且犀利地指出,“虽然殖民军队和官僚机构已经撤退了,但是西方强权仍然通过政治、文化以及各种经济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着最大强度的间接控制,从而产生了新殖民主义现象。”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毋庸置疑,西方强权的间接控制范围应该是更加广泛,其控制手段也更加隐晦。
而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则被视为一种征服的工具。在这种征服的过程中,正如Susan Bassnett 和Harish Trivedi所认为的:“翻译是一种被高度操控的活动,它涉及到文字和文化之间转化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在翻译活动中,原文、作者及体制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平等关系。”通过对翻译的充分操控,强势国家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弱势国家施加影响以实现文化、政治乃至经济方面的利益时。而对于弱势国家来说,为了应对这种“新殖民”,翻译无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在经济、政治及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翻译工作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变得不可或缺,而翻译家在跨文化和跨国事务中则更是“扮演着语言和文化经纪人、调解和谈判者、以及形象塑造及决策制定人的角色”。在这种背景下,将对翻译的研究从文字表面扩展到国际视野中也是大势所趋。
三、后殖民视角下我国翻译的尴尬状况
中国要在国际交流中维护自己的利益,树立自己的形象,并让自己的声音响亮于国际话语中,翻译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审视我国翻译的现状,其情形却令人堪忧。
(一)翻译逆差
其中令人忧虑的一个现象就是“翻译逆差”。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电影、电视节目以及广告争相涌入中国。到目前为止,不计其数的外国作品被翻译成了汉语,西方国家仅通过向中国出售版权就已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只有一小部分中国书籍被翻译成了英文。据人民网报道,尽管中国在贸易上多年来都享受着顺差,但就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来说,一直都忍受着巨大的“逆差”,出口的中国书籍仅仅是从外国进口的书籍的十分之一,而中国与欧美的逆差率则达到了百分之一。从后殖民视角看来,这种“翻译逆差”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侵略。在西方强权向我国大量灌输带有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文化作品时,我们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没能实现成功地将自己的文化也推广出去。也正由于这种逆差,当西方价值观在中国被广泛地接受和理解时,中国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却不为西方人们所了解,这对于我们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必将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翻译在扮演“语言和文化经纪人”这一角色上是很不合格的。
翻译逆差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西方的同资本输入并行的强大文化攻势相关,另外,我们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小觑。首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迎接外来文化的时候只是兼收并蓄,而没有相应地“礼尚往来”,传播中国文化、树立国际文化形象的意识明显不足。然后,从翻译的数量上来看,也可见相对西方的强大文化攻势而言,我国在翻译本国作品上的投入是很不足的。虽然现在我国政府现在也会付给外国出版公司翻译经费以鼓励他们出版中国作品,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将中译英的工作交给外国人无疑是一种天真的想法。在后殖民背景下,主流西方文化总是会试图对其它文化施加影响,并且会尽量避免被弱势文化所影响。因而,西方国家的人只会致力于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去做中译英的工作。也就是说,对中国作品的翻译是永远也不能靠极少数外国人来实现的。即便当外国人翻译中国作品时,其意图也是很不可靠的。正如Lefevere所指出的:“翻译是包含着影响一个文化发展的意图的”。当一个强势国家翻译其它文化的作品时,他们一般会选择那些同他们自己文化相一致的作品,或者是通过翻译将原文扭曲。因而,“难怪不管是哪一个国家都总是会觉得有这么一种必要性:要将翻译的任务交给某个或某些能过足以信赖的人。信任比质量更为重要。”
(二)混乱的翻译市场
翻译逆差所引出的另外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则是我国翻译市场的混乱。既然我国中译英工作的还存在很大缺口,那我们就必须就加大对我国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英人才的培养。但是,反思这一问题,我们却不由得思考:中国在英语教学上的巨大投入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怎么还会缺乏翻译人才呢?纵观全国的翻译市场,大大小小的翻译公司林立,专职译员和兼职译员也不计其数,似乎中国的翻译人才遍地都是。再看翻译的价格,就英汉、汉英翻译为例,一般翻译公司的对客户的报价都在从一百多元每千字到两百多元每千字的范围内,而翻译公司给译员的工资则一般低于客户所付的50%,从50元每千字到100元左右,在某翻译论坛上,甚至还有翻译公司所报出的价格低至二十几元每千字。对于翻译这种需要消耗极大脑力的工作来说,给出这么低廉的薪酬,难道中国的翻译人才真的已经供大于求了吗? 恰恰相反,这既暴露了我国翻译市场的混乱,也体现了我国翻译工作者的不受重视。
中国翻译市场的混乱必然导致翻译作品的良莠不齐。有些翻译中介公司靠低价承揽业务,不仅不能对客户保证翻译质量,还可能给客户造成重大的损失。而这些低劣的翻译对与中国的国际形象也是很大的损害。例如翻译公司承接的很多翻译稿件都是企业合同和产品说明书,翻译得不准确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百出的话,则会在有形或无形中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以及其国际竞争力。而翻译工作者在与翻译公司合作的过程中则彻底沦为翻译民工,或者说翻译机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在国际话语交流中,我国翻译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调解者和谈判者”的作用,还可能使我们处于弱势地位。
(三)“无声”的翻译
最后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则是我国翻译的“无声”状况。之所以说我国翻译是“无声的”,是因为尽管我国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通过翻译将自己介绍出去并在国际上争取发言权,但是其作用却似乎不明显。在经历了冷战时期被西方世界“妖魔化”之后,中国要让世界全方位地重新了解自己就必须加大对对外的宣传。但是至今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远比不上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西方自我标榜的“追求自由、平等”的形象已经在中国被很广泛地接受了时,中国的传统儒家、道家思想对于他们来说却基本上还是个迷。
在《追求象征的力量》一书中,刘亚猛教授指出“从面向国内说服对象转向国外,尤其是西方的说服对象所要求的是一种‘再构思’,‘再表达’,一种‘重构’,而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翻译。”[6]在后殖民语境下,中国要在国际话语中争取到发言权并掷地有声,则翻译所扮演的角色就绝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工具而已,而是还牵涉到多元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翻译才能成功地扮演“形象塑造乃至决策制定者”的角色。而至于如何“再构思”、“再表达”则需要我们从修辞、文化、历史等方面对翻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四、结语
总之,从后殖民视角来看我国的翻译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所处的状况是尴尬的,存在着种种问题。要全方位地提高我国翻译的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并使翻译在国际话语交流中发挥恰当的作用,则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政府应对于翻译事业要有更多的重视和投入,广大翻译工作者及外语语言研究者,也应从实践和理论上来更深入地探究这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Childs,Peter & Williams,R.J.Patrick.An Introduction to Post-colonial Theory [M].Prentice Hall:London,1997:5.
[2]Bassnett,Susan & Trivedi, Harish.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2.
[3]Dimitriu,Ileana.Translation, diversity and power.An introduction[J].Current Writing 14(2):i-xiv.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2:2.
[4]China imports over 4,000 foreign movies in five years: advisor. Source:Xinhua.2011.
[5]Lefevere,Andre.Translation/ History/Culture:A Source Book.[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
[6]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