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近的一次培训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龚博士给我们推荐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龚博士给我们上的第一课就是建议我们多读书,其意义也是非常深刻的。作为老师,确实要多读书。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所写的一部教育专著。佐藤学先生用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参与教学改革的案例,语言朴实而又鲜活地让我们看到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向我们呈现了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
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静悄悄的革命》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佐藤学先生还说道,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共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个体的学习中去。
读到这些,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脑海里出现了我们上课的画面:孩子们四人一组,大胆、流畅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汇报交流,互补互助。“研学后教”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不正是这种模式吗?“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不正是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反思中学习,是现今课堂教学的追求。“研学后教”关注的是课堂,从每节课入手。“研学后教”课改从中学到小学,深入全区的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的每一个学校。这也是一场“革命”。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提出要构筑“相互学习的关联”,构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式”的课程,实施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开展“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性学习,营造“相互倾听的教室”。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于佐藤学先生对“学习”一词的深刻认识。他让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与被在意的温暖。“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佐藤学先生还让我们要学会倾听,他认为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致志、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虽然有时候我们不断地点头,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我们希望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设想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一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真诚的回应,应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氛围。
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中“用心倾听”的内涵,它不是师生间的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并慢慢地养成习惯。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但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缺乏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里学生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资料杂乱,学习的质量较低,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的困境,达不到最佳效果。书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情绪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做学生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回答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而要用委婉的语气,及时、合理地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学生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敞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体会最深的。
我能感觉到,佐藤学先生是一位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的窗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改变教学”“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先生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述说,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读完此书,让我对现在的教学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讓我以该书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毕竟,教师的能力修炼离不开教师的追求与信念。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许就是教师的信念。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其实,不仅是教师,每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中,都需要有信念,都需要去奋斗,这样,到最后才能换来属于我们的成功。可能,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师,永远也成不了名师;我们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大作为,但是,我觉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行动的过程,不断思考的过程,那成功也就能看到了。
此书论述了许多新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推荐大家一读。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这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所写的一部教育专著。佐藤学先生用自己多年的观察和参与教学改革的案例,语言朴实而又鲜活地让我们看到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向我们呈现了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
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静悄悄的革命》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佐藤学先生还说道,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教师要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共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回到个体的学习中去。
读到这些,我感到非常亲切和熟悉。脑海里出现了我们上课的画面:孩子们四人一组,大胆、流畅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汇报交流,互补互助。“研学后教”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不正是这种模式吗?“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不正是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吗?让学生在活动、合作、反思中学习,是现今课堂教学的追求。“研学后教”关注的是课堂,从每节课入手。“研学后教”课改从中学到小学,深入全区的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的每一个学校。这也是一场“革命”。
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先生提出要构筑“相互学习的关联”,构建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式”的课程,实施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开展“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性学习,营造“相互倾听的教室”。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源于佐藤学先生对“学习”一词的深刻认识。他让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与被在意的温暖。“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佐藤学先生还让我们要学会倾听,他认为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致志、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虽然有时候我们不断地点头,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我们希望学生的意见和自己的设想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往往会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一些学生的发言,以至未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作出真诚的回应,应慎重地选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氛围。
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中“用心倾听”的内涵,它不是师生间的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并慢慢地养成习惯。
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但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缺乏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里学生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资料杂乱,学习的质量较低,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的困境,达不到最佳效果。书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情绪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做学生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回答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信心,而要用委婉的语气,及时、合理地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学生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敞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这一点也是我体会最深的。
我能感觉到,佐藤学先生是一位朴实、认真、讲究实效的学者。他流连于无数个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的窗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将一切收纳于胸,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改变教学”“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先生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述说,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读完此书,让我对现在的教学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讓我以该书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毕竟,教师的能力修炼离不开教师的追求与信念。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许就是教师的信念。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其实,不仅是教师,每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中,都需要有信念,都需要去奋斗,这样,到最后才能换来属于我们的成功。可能,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老师,永远也成不了名师;我们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永远也不会有大作为,但是,我觉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有了行动的过程,不断思考的过程,那成功也就能看到了。
此书论述了许多新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推荐大家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