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渡语,也叫导语,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发生转移、迁移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调控的短语。过渡语的精心设计与运用,能承上启下,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设计;运用
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体现在引人入胜的“凤头”与余味无穷的“豹尾”,而且需要教师以良好的组织才能,恰当控制教学进程各因素,合理安排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过渡语的精心设计与运用,尤其应引起重视。
所谓“过渡语”,也可叫“导语”,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发生转移、迁移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调控的短语。好的过渡语,犹如戏剧中的“过门”,能承上启下,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激发学生兴趣转入新的学习阶段铺路垫石;又如音乐作品中的“间奏”,能起伏跌宕,调节课堂节奏感受,引导学生搏浪前进,迎接教学高潮添砖加瓦。
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有很多方法。谨以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浅陋之得,谈几点肤浅之见,借以抛砖引玉。
一、环环紧扣式
课堂教学环节的转换,如果没有教师精心设计的过渡语加以衔接,就不仅使教学缺乏连续性,令人有突兀之感受,而且缺乏层次感与节奏感。教师通过简短的话语对上一个环节小结学习所获或情感,并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迁移至下一个环节学习。这样整个教学环环紧扣,丝丝细密,条理清晰,思路可循,富有逻辑美。
环环紧扣式更多地适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转换。文章的下一段与上一段是紧密相连的,过渡语就是要发挥桥梁作用,找准学习下一段的恰当“突破口”,通过“温故知新”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
二、山重水复式
“山重水复疑无路”。课堂教学是疑难的有机结合体,教师就要通过合理组织,化难为易,解“疑”为“知”。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也应在揭示矛盾中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迎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柳暗花明”。
在教学内容过渡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上下文之间的交叉点和矛盾处,设计好合适的过渡语,向学生展示疑难和矛盾,投以卵石,激起学生思考的涟漪。
教师设计过渡语,不仅要善于发现“疑难”,揭示引导,而且要善于在容易被忽视的疑点(即通常的重难点)及生活、知识等矛盾上故布疑阵,力拓思路。如教学《挑山工》第二段时,教师可设计如下过渡语:“第一段讲了挑山工走的路程长而速度并不慢,这里有没有矛盾呢?究竟是为什么?请读第二段。”这种过渡,揭示了课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由揭疑而生疑,再在下文的学习中去解疑,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过渡语的作用显而易见。
三、举一反三式
“举一反三式”的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是有特定条件的。它适用于几个段落写法大致相同的课文或类型相似的课文。类型相似的课文,可在前篇课文精细分析的基础上,在串联旧知、揭示新课的环节后,通过小结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作为过渡转入,以帮助本课的学习。这样,通过过渡语,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促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几个段落写法大致相同的课文,举一反三式的过渡语更有用武之地。教师重点指导精读一段,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其他段落。如教学《繁星》时,通过剖析第一段,教师设计过渡语:“下面几段写法上和第一段相似,请大家回忆我们学习第一段的方法——现在就用这种学法自学下面两段。”这种过渡,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设计的过渡语,虽然不多,却巧妙地把学生移入过渡语传播的主体媒介(当然这种学生的“加入”实际上是教师精心设计之处,借学生之口而传之),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的方向、方法,通过定势思维化难为易,又可以为总结全文打下伏笔。
四、虚实相间式
有位画家说过:“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也可以采用虚实相间的方法。在环节或阶段的转换时,当然不应该完全等同于绘画中的虚实来设计过渡语,而是力求既要直截了当,承上启下,紧密衔接,也要力求含蓄、隐约、精练,留下“空白”处,使过渡自然细密,耐人寻味。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思维、想象的参与,为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如教学《穷人》第二段时,李吉林老师采用虚实相间式的过渡语来引导学生思绪,激发学生兴趣:“第一段的描述把我们带入海边的一间小屋。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火炉旁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她听到呼啸的海风,再也坐不住了,来到了茫茫的大海边,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边什么也看不到。她又想起了生病的邻居西蒙。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了——西蒙家的——门口”这段富有感情的叙述,似乎瑣细杂实,却有实有虚,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语言描绘了课文第一段的画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随着教师的叙述悄然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却不置一词,让学生在“空白”处体验“生活情境”,增强求知欲望,设计精心,令人赞叹。
课堂教学的过渡语设计,应该服从整体教学目标,并根据教材的特点,不断精心设计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衔接迁移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难怪教育行家都说,看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只要看看它的过渡是否自然精巧,就可略知一二了。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郑金洲.教育絮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周彬.课堂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渡语;设计;运用
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体现在引人入胜的“凤头”与余味无穷的“豹尾”,而且需要教师以良好的组织才能,恰当控制教学进程各因素,合理安排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过渡语的精心设计与运用,尤其应引起重视。
所谓“过渡语”,也可叫“导语”,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发生转移、迁移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调控的短语。好的过渡语,犹如戏剧中的“过门”,能承上启下,集中学生注意力,为激发学生兴趣转入新的学习阶段铺路垫石;又如音乐作品中的“间奏”,能起伏跌宕,调节课堂节奏感受,引导学生搏浪前进,迎接教学高潮添砖加瓦。
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有很多方法。谨以自己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浅陋之得,谈几点肤浅之见,借以抛砖引玉。
一、环环紧扣式
课堂教学环节的转换,如果没有教师精心设计的过渡语加以衔接,就不仅使教学缺乏连续性,令人有突兀之感受,而且缺乏层次感与节奏感。教师通过简短的话语对上一个环节小结学习所获或情感,并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迁移至下一个环节学习。这样整个教学环环紧扣,丝丝细密,条理清晰,思路可循,富有逻辑美。
环环紧扣式更多地适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转换。文章的下一段与上一段是紧密相连的,过渡语就是要发挥桥梁作用,找准学习下一段的恰当“突破口”,通过“温故知新”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
二、山重水复式
“山重水复疑无路”。课堂教学是疑难的有机结合体,教师就要通过合理组织,化难为易,解“疑”为“知”。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也应在揭示矛盾中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迎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柳暗花明”。
在教学内容过渡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上下文之间的交叉点和矛盾处,设计好合适的过渡语,向学生展示疑难和矛盾,投以卵石,激起学生思考的涟漪。
教师设计过渡语,不仅要善于发现“疑难”,揭示引导,而且要善于在容易被忽视的疑点(即通常的重难点)及生活、知识等矛盾上故布疑阵,力拓思路。如教学《挑山工》第二段时,教师可设计如下过渡语:“第一段讲了挑山工走的路程长而速度并不慢,这里有没有矛盾呢?究竟是为什么?请读第二段。”这种过渡,揭示了课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由揭疑而生疑,再在下文的学习中去解疑,由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过渡语的作用显而易见。
三、举一反三式
“举一反三式”的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是有特定条件的。它适用于几个段落写法大致相同的课文或类型相似的课文。类型相似的课文,可在前篇课文精细分析的基础上,在串联旧知、揭示新课的环节后,通过小结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作为过渡转入,以帮助本课的学习。这样,通过过渡语,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促进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几个段落写法大致相同的课文,举一反三式的过渡语更有用武之地。教师重点指导精读一段,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其他段落。如教学《繁星》时,通过剖析第一段,教师设计过渡语:“下面几段写法上和第一段相似,请大家回忆我们学习第一段的方法——现在就用这种学法自学下面两段。”这种过渡,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设计的过渡语,虽然不多,却巧妙地把学生移入过渡语传播的主体媒介(当然这种学生的“加入”实际上是教师精心设计之处,借学生之口而传之),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学习的方向、方法,通过定势思维化难为易,又可以为总结全文打下伏笔。
四、虚实相间式
有位画家说过:“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过渡语的设计与运用,也可以采用虚实相间的方法。在环节或阶段的转换时,当然不应该完全等同于绘画中的虚实来设计过渡语,而是力求既要直截了当,承上启下,紧密衔接,也要力求含蓄、隐约、精练,留下“空白”处,使过渡自然细密,耐人寻味。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情感、思维、想象的参与,为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如教学《穷人》第二段时,李吉林老师采用虚实相间式的过渡语来引导学生思绪,激发学生兴趣:“第一段的描述把我们带入海边的一间小屋。我们仿佛看到了女主人公桑娜正坐在火炉旁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的情景。她听到呼啸的海风,再也坐不住了,来到了茫茫的大海边,希望能看到丈夫的小船。可是,漆黑的大海边什么也看不到。她又想起了生病的邻居西蒙。现在我们的视线随着桑娜的身影移到了——西蒙家的——门口”这段富有感情的叙述,似乎瑣细杂实,却有实有虚,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语言描绘了课文第一段的画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随着教师的叙述悄然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却不置一词,让学生在“空白”处体验“生活情境”,增强求知欲望,设计精心,令人赞叹。
课堂教学的过渡语设计,应该服从整体教学目标,并根据教材的特点,不断精心设计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衔接迁移的作用,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难怪教育行家都说,看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只要看看它的过渡是否自然精巧,就可略知一二了。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2]郑金洲.教育絮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周彬.课堂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