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审实质化:应强化当事人亲自出庭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shh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部分争议较大民事案件,原告仅委托代理人出庭,代理人在庭上消极搪塞,导致庭审虚化,严重影响司法公正。本文以民间借贷案件为例,仅被告亲自出庭与争议大小关系蹊跷,通行审理方式有让法官变成“承兑员”之嫌,建议对争议较大特定案件,当事人经责令必须亲自出庭后拒不亲自到庭的,可以根据亲自出庭的对方当事人的质疑意见作出判决。
  关键词 民事诉讼 庭审质实化 当事人 出庭
  作者简介:邓导,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29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存在原告拒不亲自出庭,仅凭借条或者收条主张权利,被告对此争议较大(如借条内容不真实,写借条为了他用却被利用,代他人收款不是借款等等),由于原告未亲自到庭,案件看似经过两审甚至多次审理,实际上与不经开庭审理,仅凭原告出示的单薄证据甚至孤证就判决对方败诉的情况无异。
  一、问题:较大争议原告出庭异常
  (一)调查民事审判法官的情况
  笔者向G市法院民事审判法官发放问卷100份,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6份。法官中称,有时遇到仅被告人亲自出庭30人,占83.3%;经常遇到6人,占16.6%;此类案件往往争议较大34人,占94.4%。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不到庭的情况尤其严重(详见表一)。
  (三)网上裁判文书反映的情况
  笔者在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相应案件及其判决书进行随机抽查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与对G市法院的实地考察基本一致:仅被告亲自到庭时,高达60.2%的案件争议较大;双方都不亲自到庭时,往往具有较少的争议,甚至没有争议(详见表二)。所谓没有争议,是指被告放弃答辩,或者答辩称原告主张是实。
  二、透视:原告不出庭原因分析
  (一)原告自身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自认为起诉证据确实充分,不必亲自出庭就能胜诉。二是碍于情面,不愿在法庭上直接与对方唇舌相见。三是忙于其他事务,减少因诉讼产生的损失。四是确有特殊原因无法出庭。在第一种情形下,部分案件的被告对原告提出的证据持较大争议,本想当庭质问原告,以还原客观真实。显然,为了胜诉,原告不愿意通过亲自出庭来排除嫌疑的,便选择了自始自终不亲自出庭。
  (二)诉讼制度原因
  《民法通则》第63条,《民事诉讼法》第50条、58条、59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经特别授权,诉讼代理人还可以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证据规定》规定了“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可见,除法律和司法解释特别规定外,法律似乎赋予了当事人授权他人代为全部诉讼行为、不必亲自出庭的权利;民事审判似乎并不重视当事人的当庭陈述和辩解。这为争议较大案件,原告拒不亲自出庭提供了空间。
  (三)法律认识原因
  虽然《民事诉讼法解释》第110条有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关事实接受询问的规定。但是,实务中存有争议:一种意见认为,该规定侵犯了法律赋予当事人委托代理人的权利,存在逻辑矛盾,无法适用。另一种意见认为,对当事人不亲自到庭就应该有明确的限制。加之,条文中“待证事实欠缺其他证据证明”难以掌握,法官主动适用会引起当事人较大抵触,因此对该规定,实务中极少运用。
  三、危害:有损实体公正与效率
  (一)导致庭审功能丧失
  讼争缺少当事人,无论在场当事人如何诉辩,也如重拳打在棉花上,使审判流于形式。如某民间借贷纠纷案,原告出示被告亲笔书写的借到原告5万元的借条要求偿还本金及利息。被告辩称是“放水(高利提供赌资)”,实际只借2万元,且已偿还2万余元。一审中,原告仅委托代理人出庭,法院判决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上诉后,申请茶馆老板和讼争双方共同的赌友出庭作证。对方依然仅由代理人出庭,机械否定证人证言。二审以证人证言证明力不及白纸黑字所写借条为由,驳回上诉。这样的庭审,如同加盖承兑章,与通过形式审查便作出判决无异。
  (二)导致难以实质审查
  法官面对面听取当事人的亲自陈述并注意观察其表情和神色,有助于对案件事实形成正确的判断。缺少一方当事人,实质审查就会严重受阻。仍以前案为例,庭审中被告问:“款是分几次借的?”原告代理人答:“原告本人才清楚。”被告又问:“交付地点在哪里?”原告代理人答:“不清楚。”法官只好说:“原告代理人马上给原告打电话问。”原告当庭打电话后答:“原告说是分两次借的,在某银行取的钱,一次是3万,另一次2万,取后当场交给被告的。”被告继续发问,原告代理人继续打电话给原告,电话突然再也打不通。二审中,证人到庭,与一审相同的情况再次上演。
  (三)导致司法公正受损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民事诉讼活动都不应该放弃对案件事实真相的追求,因为这是裁判公信力、既判力、权威性的根本要素和底线。通过保障对方当事人充分的质询权,在对方当事人视角意义上形成有效的参与满足感,实现当事人到庭的参与性统治的程序正义。法庭审判,正是在双方当事人的相互诘问中,发现谎言,排除假证,还原客观真实。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规则都规定,当事人必须亲自出庭①。在只有一方当事人到庭,而案件事实又有较大争议时,客观真实的主张者因欠缺证据,便无法通过诘问对方揭开其虚假的面纱。   (四)拖延纠纷彻底解决
  争议较大案件,原告拒不亲自到庭,被告败诉后心有不甘,企图重新举证反败为胜,但是从外观上看,证据往往难具优势,还会败诉,案件就会在不断申请再审、信访上访中拖延时间。某案件原告举出收条,主张被告偿还部分借款。被告辩称自己曾是某公司筹备组工作人员,代公司收取投资款。本案经过一审、二审、申请再审、检察院抗诉、全案被撤销,发回原审法院重新审理。历次审理中,原告均未亲自出庭,被告陆续举证,法院均以所举证据不足以否定借款事实为由下判。最后一次开庭,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均未出庭,本案最终按撤诉处理,纠纷则从2008年持续到2015年。
  四、对策:强化当事人亲自出庭
  (一)明确当事人必须亲自出庭的情形
  对当事人超越事实真相的委托要进行合理的限制,不能任由委托代理人“构造事实”。因此,建议在现有规定基础上进一步规定,证据单薄,对方对证据提出质疑,需要当事人当庭陈述予以补强,或者对方当事人申请证据持有人亲自出庭接受质询的;对方当事人对证据真伪,以及证明内容的真实性存有较大争议,要求该方当事人亲自出庭接受质询的;经公告送达,被告未出庭,原告提交的证据比较单薄或者存有疑问,需要原告亲自出庭予以说明的;双方主张的事实相互矛盾,仅凭各自提供的证据材料,难以高度盖然性地肯定一方主张事实而否定另一方主张事实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当事人亲自出庭。同时,对《民事诉讼法》第59条第2款限制性解释,即“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是指对案件处理结果作出意思表示,不是对案件事实代为陈述,对案件事实的陈述必须由当事人亲自进行。
  (二)明确敦促当事人亲自出庭的程序
  现行两次传唤制度,造成不必要的诉讼负担,同时也给证人出庭作证带来麻烦,建议规定,通过原告诉状、被告答辩状等诉讼文书发现,以及当事人庭前提出责令对方当事人亲自出庭申请,经审查符合责令当事人亲自出庭条件的,人民法院在向应当亲自出庭的当事人发出的开庭传票上特别注明,责令其亲自到庭,拒不亲自出庭,可能对其作出不利判决。通过审查原审材料,发现案件争议较大,一方当事人没有亲自出庭,或者一方当事人申请对方当事人出庭,或者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或者申请新的证人出庭作证的,二审中人民法院亦按前述规定,向应当亲自出庭的当事人发出必须亲自出庭的开庭传票。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正确执行当事人亲自出庭规定,可以在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依法应当责令当事人亲自出庭而未责令当事人亲自出庭,据以裁判的证据可能虚假,或者证据材料单一,无其他证据佐证,当事人未就此接受对方当事人当庭质询的,二审人民法院或者再审人民法院应以程序错误为由,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或者通知当事人亲自出庭审理后依法裁判。
  (三)明确当事人拒绝亲自出庭的后果
  对证据单一,无其他证据佐证,对方当事人对该证据的真实性,以及证据证明的内容提出质疑,且这种质疑的可能性不能排除,经人民法院责令亲自出庭,证据的提供者仍不亲自出庭接受对方当事人质询的,人民法院应当推定对方当事人的抗辩理由成立,作出对相关证据不予认定的判决。
  注释:
  ①如法国《民事诉讼法》、英国《民事诉讼规则》都要求。
  参考文献:
  [1]路晓刚.关于民事诉讼法中“必须到庭的被告”规定的分析.新财经:理论版.2011(1).
  [2]郭珍珍、刘思宇.民诉法证据制度中的当事人陈述的理解与适用——兼评2015年《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110 条.法制与社会.2015(14).
  [3]袁荷刚.从司法的亲历性论当事人到庭陈述之必要性.(2015-12-03)[2016-09-28].http://www.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61237.
  [4]李浩.证据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耿卫华.论庭审形式化向庭审实质化的转变——以直接言词原则的确立和贯彻为视角.新西部.2014(20).
  [6]陈瑞华.通过法律实现程序正义——萨默斯“程序价值”理论评析.北大法律评论.1998,1(1).
  [7]孙权.当事人本人不出庭的缺陷及立法完善.(2013-05-02)[2016-09-29].http://sqsyf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3/05/id/953447.s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是这么多年来法学界一直热议的话题。苗族习惯法一直被当地的人们适用并认同,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习惯法也有与国家制定法产生冲突的一面,如何有效地、合理地整合国家制定法与苗族习惯法,是该论文想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苗族习惯法文化概述出发,介绍黔南苗族习惯法文化的内容,再分析苗族习惯法文化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关系,最后提出合理运用苗族习惯法文
摘 要 从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考虑,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送审稿)第19条对于视听作品二次获酬权的权利来源与归属的认定标准和模式存在一定疑问,对于权利主体的界定有值得探讨之处,对作为该制度核心问题的利益分配机制也存在一些疏漏。二次获酬权作为一种制片人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权,应当明确其报酬请求权的权利性质,确立原始著作权属于作者并通过法定转让给制片人的权利归属模式,完善利益分配力求精细
摘 要 近年来,娱乐圈毒品犯罪屡见不鲜,毒品犯罪相关问题不断出现在公众眼前。随着大量毒品流入国内,毒品数量居高不下,涉毒人数普遍增多,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不断出现,毒品犯罪率逐年增长,我国面临的毒品犯罪形势越来越严峻。分析毒品犯罪现实问题,研究毒品犯罪相关法律规定,提出毒品犯罪防治对策,有助于打击我国毒品犯罪,帮助人们远离毒品诱惑,建立安全无害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 毒品犯罪 毒品危害 防治对策  基
摘 要 本文指出,法制的理性化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印度有着丰厚的民族宗教遗产,对当今的法制塑性产生巨大影响。近百年来,印度的殖民者与独立政府前赴后继地推进印度的法制世俗化进程,《印度宪法》第四十四条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与现实困境集中体现了印度法制理性化的艰辛与忧患从法制统一到多元发展,兴许是实现良法善治的另一种思路,它回归了民族意志也关涉了人类生活本身。  关键词 印度 宪法 统一 多元  作者
摘 要 本文指出,旅游合同的目的为精神享受,其违约可能给旅游者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害。事实上违反旅游合同约定但不构成侵权的情形大量存在,由于在传统民法中,只有侵权之诉才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因此旅游者很难得到精神补偿。然而在旅游合同违约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有其必要性,且在法理上现行立法存在断层,并不合理,对比其他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我国应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之际及时进行立法完善。  关键词 旅游合同 侵权责
摘 要 通过对监所民警职业倦怠现状的分析,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职业幸福感,引导监所民警从个体方面培养积极心理,成就主观幸福感,同时也要在外部环境方面营造积极氛围,成就监所民警的社会幸福感。  关键词 职业幸福感 职业倦怠 积极情绪 监所民警  基金项目: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2013年课题:监所民警职业倦怠分类干预研究;湖南省白泥湖戒毒康复所2014年度戒毒横向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戒毒民警职业倦怠干预
摘 要 婚前协议书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人们的权利义务意识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呈不断增强的趋势,而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依靠感在不断降低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加剧了学者对婚姻本质的激励争辩,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国家对婚姻的本质都有着不同的认识,主要有契约说、婚姻伦理说、身份关系说等等。但在本文看来,婚姻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维系特定人身财产权利义务的合同关系,或者说是契约关系,当然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权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犯罪轻刑化成为发展潮流。近些年来,我国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但是其轻刑化问题也愈来愈严重,对于渎职侵权犯罪行为是否都应该轻刑化也成为社会人士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是以H县为例,对其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展开实证研究,并着重分析了我国渎职侵权罪以及轻刑化现状、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我国
摘 要 本文有感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所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有关内容。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法治,其中对法治的历史、法治的内涵及特征、法治的缺陷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德治,对德治的历史、以德治国的原因以及以德治国的缺陷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 法治 德治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德法并治  作者简介:张宜其,扬州大学法学院2014
摘 要 宗喀巴与政治集团的关系就是政治集团对宗喀巴的供养过程,反之也是宗喀巴对政治集团的凝聚力的影响。宗喀巴一生的成就在于“宗教戒律改革”,这一“戒律改革”完成了他弘扬宗教佛法戒律的宗旨,并且在帕竹政权的支持下,至此创立了格鲁教派。政治集团与格鲁派的互相扶持与帮助两者相互发展,格鲁派的壮大及弘扬影响的帕竹政权的发展,推动帕竹政权成为西藏当时的最具影响力的政治集团,帕竹政权的衰落无疑是每一个政权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