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
高中数学习题课主要目的是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同时,选择适当的习题教学方式,上好习题课,将诸多的数学思想与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习题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开放的性格、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其今后谋生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高中数学习题课堂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例题的选择具有随意性,缺乏典型性,题量过大,质量不高,课堂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帮助不大;课堂结构松散,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习题课教学中选题的随意性使得他们的习题课的设计与安排呈无序性,不能把握与掌控整个课堂教学的密度与容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够突出;盲目拔高,例题趋向与难、偏、怪,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逐步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三、对策
1.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合理选择例题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教师选择习题,要针对教学目标、考查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教师应在知晓学生“最近发展区”前提下进行习题的选择,忌过易与过难的习题。
(3)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切忌多而全,否则会使题量加大,加重学生负担。
(4)习题选择要有研究性,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研究过程,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利用课本习题,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1)每讲一题之前,教师应帮学生回忆该题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热情,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方法。
(2)对于题型相似或方法相同的题,应归为一类,作为类型题来讲,讲完后把每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做好小节,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这种题型及其方法的掌握。
(3)对重要的类型题,讲解完并归纳出方法后,最好附加一两道练习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体会所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同时增强他们解题的信心。
(4)在讲解习题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则要对症下药,做到“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5)习题讲解不能贪多,把一类问题解决清楚,从寻找解题方法到归纳总结再到针对性练习,使多数学生能掌握运用,而不能为多讲几题草草进入下一题。
3.创设问题情境,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应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可精心设计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教师要善于将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由问题寻找突破口,依次展开过程分析、规律选用、方程列出、结果讨论等。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既讲正确,也讲误区,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
4.引导学生提高自主矫正与纠错的思路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要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性习题的联系与区别,以达到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的效果,及时弥补教学不足。教师要主动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自身解题的不足并提高自主矫正与纠错的思路与能力。
5.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的解题程序,培养其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1)审题,引导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学生题目的数形特征,学会对条件与结论的转换,引导学生去发现不明显条件,认真审题,探索解题方向。
(2)探索,审题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及解题规律,根据题目的特殊性,寻求解题途径,仔细分析题目要求,联系熟悉题型与解法尝试简化题目的条件,或将条件分解重新组合,再检查解题意图是否合理。还可引导学生借助辅助问题,依据对辅助问题的解答得到所求解答。
(3)表述,即答题。表述解题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捷明了。教师对每个阶段的解题要求应通过板书示范,先让学生模仿、然后养成习惯逐步做到数学语言、符号准确、说理清楚明白、书写有序整洁。
(4)回顾,即检查。在解题以后,应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和研究,以确保对该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检验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全面、推理是否无误简捷,以便揭示解题的规律性,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作用。
6.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严格控制习题的数量与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单墫.《解题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章士藻.《章士藻数学教育文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永明名师工作室.《数学习题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高中数学习题课主要目的是在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教学内容的同时,选择适当的习题教学方式,上好习题课,将诸多的数学思想与实际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有利于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逐步完善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习题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开放的性格、与人合作的能力等,要把学生的学习与其今后谋生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高中数学习题课堂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例题的选择具有随意性,缺乏典型性,题量过大,质量不高,课堂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帮助不大;课堂结构松散,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习题课教学中选题的随意性使得他们的习题课的设计与安排呈无序性,不能把握与掌控整个课堂教学的密度与容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不够突出;盲目拔高,例题趋向与难、偏、怪,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逐步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三、对策
1.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合理选择例题
(1)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教师选择习题,要针对教学目标、考查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忌随意性和盲目性。
(2)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教师应在知晓学生“最近发展区”前提下进行习题的选择,忌过易与过难的习题。
(3)习题选择要有典型性,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切忌多而全,否则会使题量加大,加重学生负担。
(4)习题选择要有研究性,以训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注重研究过程,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5)利用课本习题,课本习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的题目的精品,教师在题目选编中,要优先考虑课本中例题与习题,适当拓深、演变,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一法的习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1)每讲一题之前,教师应帮学生回忆该题涉及的知识点,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热情,引导学生寻找解题方法。
(2)对于题型相似或方法相同的题,应归为一类,作为类型题来讲,讲完后把每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做好小节,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这种题型及其方法的掌握。
(3)对重要的类型题,讲解完并归纳出方法后,最好附加一两道练习题,让他们亲自动手解决,体会所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这样既能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同时增强他们解题的信心。
(4)在讲解习题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则要对症下药,做到“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5)习题讲解不能贪多,把一类问题解决清楚,从寻找解题方法到归纳总结再到针对性练习,使多数学生能掌握运用,而不能为多讲几题草草进入下一题。
3.创设问题情境,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应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创设问题情境,巧用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可精心设计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境,加以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教师要善于将题目分解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按思维的进程面向全体学生依次提出,分别由不同的学生作答,由问题寻找突破口,依次展开过程分析、规律选用、方程列出、结果讨论等。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既讲正确,也讲误区,既讲常规方法,也讲技巧捷径。
4.引导学生提高自主矫正与纠错的思路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回答或板演,教师要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性习题的联系与区别,以达到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的效果,及时弥补教学不足。教师要主动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自身解题的不足并提高自主矫正与纠错的思路与能力。
5.引导学生把握科学的解题程序,培养其解题思路与解题技巧
(1)审题,引导学生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学生题目的数形特征,学会对条件与结论的转换,引导学生去发现不明显条件,认真审题,探索解题方向。
(2)探索,审题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及解题规律,根据题目的特殊性,寻求解题途径,仔细分析题目要求,联系熟悉题型与解法尝试简化题目的条件,或将条件分解重新组合,再检查解题意图是否合理。还可引导学生借助辅助问题,依据对辅助问题的解答得到所求解答。
(3)表述,即答题。表述解题过程一定要合乎逻辑顺序、层次分明、严谨规范、简捷明了。教师对每个阶段的解题要求应通过板书示范,先让学生模仿、然后养成习惯逐步做到数学语言、符号准确、说理清楚明白、书写有序整洁。
(4)回顾,即检查。在解题以后,应对解题活动加以反思、探讨、分析和研究,以确保对该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检验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全面、推理是否无误简捷,以便揭示解题的规律性,发挥例题、习题的迁移作用。
6.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严格控制习题的数量与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单墫.《解题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章士藻.《章士藻数学教育文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永明名师工作室.《数学习题教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