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嘉善名字的由来,最早可考于《论语》“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又因地嘉人善而得名。嘉善县是江、浙、沪长三角城市群核心的一颗珍珠,在水的浸润下圆润温和又纯洁恬静。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子《道德经》中提到“上善若水”,水的性格和特征造就了嘉善人好学善思、温敦从容的特点,宽容大度、吃苦耐劳的性格,自古便有袁黄、陈龙正等劝善思想家和实践者。千百年来,与人为善、戒恶扬善,以和为贵、以善为美的“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不断积淀,通过嘉善人对传统、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不断凝练,总结出了“勤、孝、谦、和、思”的五字核心,孕育了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
《国语·晋语》中提到:“善,德之建也。”“善”即“和谐”,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高尚的品德,又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德育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使命。让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境界。近几年,嘉善县教育局在生态德育的基础上,将德育与地域文化——“善文化”相结合,努力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的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善于学、教师善于教、学校善于管理”的“教育生态平衡”。
尚善
德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善”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髓,更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要求,有引领道德价值取向的作用。“善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脑中有善的思想,崇尚善的行为,形成善的意识。嘉善县教育局结合本地德育资源,把课堂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阵地,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开发了《善的教育》地方教材,作为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这也是一次将“善”的种子植根校园,播撒到孩子们心灵的有益尝试。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了一批优秀的传播“善文化”的校本课程。
在众江南古镇中,西塘镇的古人是最有公共设施意识的:西塘镇所有的角落,都以廊檐的方式连通起来,家家相连,店铺相通。西塘人就是以这样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与人为善”的和谐社会精神。嘉善县第三中学坐落于西塘古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古镇的“善文化”育人元素,从古镇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甚至民间艺人上要资源,开设了“古韵熏陶”系列课程,包括:版画、陶艺、陶笛、古筝和速写等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增强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获得感受和谐生活、向往和谐生活和创造和谐生活的能力。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这是杜鹃小学《育善集》中的一句话。学校开设“育善课”,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挖掘整理“善”的元素,收集师生的善言、善行,编写成了这本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校本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德育在注重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每个个体,注重个性发展。泗洲中学开设了16门社团活动课程,30门校本选修课程以及节典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实行走班制和“积分制”评价,让学生在学校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爱好,个性特点与共性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成为“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的阳光少年!
此外,嘉善一中以袁了凡和陈龙正的事迹为素材,整理出了独具特色的善文化校本课程,干窑中学《不息的窑火》,嘉善实验小学的六旗引领下的励志教育系列课程,嘉善高级中学《善的故事》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入手,教育学生知善、尚善,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一生的成长扎下坚实的地基。
育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会用各自的方式来感知世界,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孙元菁老师是一位“有理科思维的文科班主任”,她在班级里推行植物领养活动,让孩子们领养班级里的植物,养护植物需要耐心和爱心,孙老师带领学生研究植物的习性,进行扦插、嫁接等“科研”活动;用班级鱼缸的废水浇灌植物,形成班级生态循环,还主动承担起了学校里的公共植物养护工作。学生们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形成了“爱植物,爱学校,爱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关注自身,思考自身;关注世界,思考世界。从一棵植物开始,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经常思考事情与事情之间的联系;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有改进或优化的想法;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小到种花和学习,大到社会和国家,学生都有热情和能力去关注和思考。
德育是什么?最通俗的说,就是让学生能成为更好的人!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小丁同学是个家庭情况十分特殊的孩子:与父亲前任妻子的孩子在同一屋檐下剑拔弩张地生活多年,父母又要离异。母亲对父亲薄情寡义的反复控诉和对他每况愈下的成绩的愤怒指责,让他成了一个桀骜不驯、极度情绪化的男生。在初三第一轮复习的紧要关头,小丁居然用打火机烧毁了自己的所有复习资料。嘉善县实验中学杨群英老师面对这个特殊的孩子时,运用了不一样的智慧:面对过于早熟却恨着父母的小丁,杨老师教育小丁直面问题,“你恨父亲吗?”“夫不为夫,父不为父,焉能不恨?但,子可为子?你身上流着父亲的血,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你的妈妈十五年甘心在家相夫教子到头来却成了弃妇!一个弃妇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儿子身上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怨恨!祥林嫂的喋喋不休让周围的每个人生厌甚至嗤之以鼻,但如果这‘周围的人’中也有他亲生的儿子那这实在就是可悲了。”“孩子,别怪老师今天的话直接而刺人,因为我觉得是清醒的时候了。其实妈妈更是可敬的。不是吗?无论你用多恶毒的话语去顶撞她,无论你用多怨恨的眼神去刺伤她,她对你的付出依然如故,无怨无悔。爸爸其实也并不可恨,他为家庭辛苦打拼多年且已双鬓染霜。他的选择或许是做孩子的你暂时无法理解的,但成人有成人的世界。我常告诉你们要为了理想前途而努力,而你不一样,你更要为了妈妈的付出而奋斗,因为现在你就是妈妈的全部!”三天后,小丁递给杨老师一封厚厚的信,其中有这样一些话:“老师,这一次的长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您长久以来的呵护和坚持。原来有一种师爱,叫直面惨痛,叫坚持到底。谢谢您,也请您继续相信我!” 教育是爱的艺术,面对令人头疼的学生,教师能否依然爱他到底,这就不仅需要韧性,而且更需要智慧了。教育应该是智慧与爱并行,让教育的智慧在坚持到底的爱中闪光!
2014年教师节,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笔者认为,教师的成长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泗洲小学校长陈岳峰校长看来,激发教师的正能量,让教师真正爱上学校、爱上这份职业才是培养好教师的基础。所以陈校长选择了与教师独特的“对话”方式——为年轻教师开家长会。在“教师家长会”上,校长亲自为年轻教师的父母宣讲教师的责任、使命,以及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具备的品德,让每个教师的父母及家人共同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和重要性,共同监督教师的品行,共同见证教师的成长。这一做法,让教师们有了归属感,让更多的人爱上教师职业,更鼓励他们向着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好老师”目标不断前进。为了让教师在学校有“家”的感觉,每当教师过生日,陈校长还会送上亲自书写的、充满正能量的书法作品,每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交流,舒缓工作压力,送上“心灵的鸡汤”。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首位即说明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才能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心田。
扬善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学校不再是一座孤岛,合理运用家庭、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2013年6月,嘉善县被确立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单位,全县基本构建了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主要平台,以覆盖城乡家庭教育站、村(社区)指导点为基本网络,以家长学校总校和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为重要载体,以“善育善成”为基本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走进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环境温馨的大楼内设有教子有方大讲堂、心灵对话空间、智慧父母学堂、启航工作坊、健康成长训练营等多个功能区域,2012年,嘉善县教育局与妇联联合成立了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这里承载了全县层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训、研究等功能。中心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推出精品课程特色“菜单”,面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及其家庭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性项目,开办企业“15分钟微课堂”、社区“好习惯家长学校”,举行“阳光妈妈家园”行动等特色品牌,立足“善育善成”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善的教育,积善心、说善言、做善人、行善事,并指导家长善于教育,教以孩子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在善的哺育下成长、成人、成才!
嘉善县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网,出台了《嘉善县星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和《嘉善县中小学、幼儿园星级家长学校评估标准》,各个学校积极响应,共同营造家校合力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以嘉善高级中学为例,学校打开校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提出了“家长夜访”的管理模式,学生家长通过参与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检查等具体性管理活动,享有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学校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活动,即指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学校向家长们传达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家长也向学校提供各种家庭教育的真实信息,以便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此外,干窑中学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活动,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模式,把家长学校从学校搬到了村镇和大型企业里,由于当地大型企业有相当大数量的农村和新居民学生家长,这样一个简单的改变,大大拉近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家长们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学校针对当地和学校实际编辑《家庭教育导报》,拓展了学校和家庭、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校讯通平台推出了《家庭教育手机报》,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优秀书籍、网站,让家长更方便有效地开展自我学习。
大云中心学校在开学初,向全体学生发放《习惯培养手册》,包含“嘉善县市民文明守则”“嘉善县市民九不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云中心学校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细则”等内容,供家长、孩子共同学习;学校倡导“大阅读滋润心灵”,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蓉溪好家长”家庭教育沙龙活动及各类阅读活动,提倡以家庭为单位共同阅读,营造书香大环境!
三月的嘉善,空气里弥漫着香樟数的味道,遍地的油菜花和交织的水域为这里蒙上了一层梦幻色彩,仿若室外桃园。在这个因“善”得名的地方,“善”已成为嘉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善”的基因将在嘉善人体内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江晨曦
《国语·晋语》中提到:“善,德之建也。”“善”即“和谐”,它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高尚的品德,又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德育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使命。让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关键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和道德境界。近几年,嘉善县教育局在生态德育的基础上,将德育与地域文化——“善文化”相结合,努力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的教育”,从而达到“学生善于学、教师善于教、学校善于管理”的“教育生态平衡”。
尚善
德育的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善”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髓,更符合当今时代精神的要求,有引领道德价值取向的作用。“善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脑中有善的思想,崇尚善的行为,形成善的意识。嘉善县教育局结合本地德育资源,把课堂作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主阵地,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开发了《善的教育》地方教材,作为小学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这也是一次将“善”的种子植根校园,播撒到孩子们心灵的有益尝试。各个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发了一批优秀的传播“善文化”的校本课程。
在众江南古镇中,西塘镇的古人是最有公共设施意识的:西塘镇所有的角落,都以廊檐的方式连通起来,家家相连,店铺相通。西塘人就是以这样直观的方式,体现出“与人为善”的和谐社会精神。嘉善县第三中学坐落于西塘古镇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古镇的“善文化”育人元素,从古镇建筑、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甚至民间艺人上要资源,开设了“古韵熏陶”系列课程,包括:版画、陶艺、陶笛、古筝和速写等校本课程,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增强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获得感受和谐生活、向往和谐生活和创造和谐生活的能力。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这是杜鹃小学《育善集》中的一句话。学校开设“育善课”,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挖掘整理“善”的元素,收集师生的善言、善行,编写成了这本充满正能量的德育校本教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德育在注重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每个个体,注重个性发展。泗洲中学开设了16门社团活动课程,30门校本选修课程以及节典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实行走班制和“积分制”评价,让学生在学校中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爱好,个性特点与共性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成为“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的阳光少年!
此外,嘉善一中以袁了凡和陈龙正的事迹为素材,整理出了独具特色的善文化校本课程,干窑中学《不息的窑火》,嘉善实验小学的六旗引领下的励志教育系列课程,嘉善高级中学《善的故事》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入手,教育学生知善、尚善,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其一生的成长扎下坚实的地基。
育善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会用各自的方式来感知世界,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人生路上少走弯路,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孙元菁老师是一位“有理科思维的文科班主任”,她在班级里推行植物领养活动,让孩子们领养班级里的植物,养护植物需要耐心和爱心,孙老师带领学生研究植物的习性,进行扦插、嫁接等“科研”活动;用班级鱼缸的废水浇灌植物,形成班级生态循环,还主动承担起了学校里的公共植物养护工作。学生们在养护植物的过程中形成了“爱植物,爱学校,爱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关注自身,思考自身;关注世界,思考世界。从一棵植物开始,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经常思考事情与事情之间的联系;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有改进或优化的想法;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小到种花和学习,大到社会和国家,学生都有热情和能力去关注和思考。
德育是什么?最通俗的说,就是让学生能成为更好的人!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小丁同学是个家庭情况十分特殊的孩子:与父亲前任妻子的孩子在同一屋檐下剑拔弩张地生活多年,父母又要离异。母亲对父亲薄情寡义的反复控诉和对他每况愈下的成绩的愤怒指责,让他成了一个桀骜不驯、极度情绪化的男生。在初三第一轮复习的紧要关头,小丁居然用打火机烧毁了自己的所有复习资料。嘉善县实验中学杨群英老师面对这个特殊的孩子时,运用了不一样的智慧:面对过于早熟却恨着父母的小丁,杨老师教育小丁直面问题,“你恨父亲吗?”“夫不为夫,父不为父,焉能不恨?但,子可为子?你身上流着父亲的血,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你的妈妈十五年甘心在家相夫教子到头来却成了弃妇!一个弃妇把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儿子身上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怨恨!祥林嫂的喋喋不休让周围的每个人生厌甚至嗤之以鼻,但如果这‘周围的人’中也有他亲生的儿子那这实在就是可悲了。”“孩子,别怪老师今天的话直接而刺人,因为我觉得是清醒的时候了。其实妈妈更是可敬的。不是吗?无论你用多恶毒的话语去顶撞她,无论你用多怨恨的眼神去刺伤她,她对你的付出依然如故,无怨无悔。爸爸其实也并不可恨,他为家庭辛苦打拼多年且已双鬓染霜。他的选择或许是做孩子的你暂时无法理解的,但成人有成人的世界。我常告诉你们要为了理想前途而努力,而你不一样,你更要为了妈妈的付出而奋斗,因为现在你就是妈妈的全部!”三天后,小丁递给杨老师一封厚厚的信,其中有这样一些话:“老师,这一次的长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您长久以来的呵护和坚持。原来有一种师爱,叫直面惨痛,叫坚持到底。谢谢您,也请您继续相信我!” 教育是爱的艺术,面对令人头疼的学生,教师能否依然爱他到底,这就不仅需要韧性,而且更需要智慧了。教育应该是智慧与爱并行,让教育的智慧在坚持到底的爱中闪光!
2014年教师节,习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笔者认为,教师的成长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泗洲小学校长陈岳峰校长看来,激发教师的正能量,让教师真正爱上学校、爱上这份职业才是培养好教师的基础。所以陈校长选择了与教师独特的“对话”方式——为年轻教师开家长会。在“教师家长会”上,校长亲自为年轻教师的父母宣讲教师的责任、使命,以及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具备的品德,让每个教师的父母及家人共同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和重要性,共同监督教师的品行,共同见证教师的成长。这一做法,让教师们有了归属感,让更多的人爱上教师职业,更鼓励他们向着成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好老师”目标不断前进。为了让教师在学校有“家”的感觉,每当教师过生日,陈校长还会送上亲自书写的、充满正能量的书法作品,每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交流,舒缓工作压力,送上“心灵的鸡汤”。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首位即说明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教师的首要任务。《资治通鉴》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才能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心田。
扬善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在大的教育环境下,学校不再是一座孤岛,合理运用家庭、社会资源,对学校教育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2013年6月,嘉善县被确立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试点单位,全县基本构建了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主要平台,以覆盖城乡家庭教育站、村(社区)指导点为基本网络,以家长学校总校和各级各类家长学校为重要载体,以“善育善成”为基本内容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走进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环境温馨的大楼内设有教子有方大讲堂、心灵对话空间、智慧父母学堂、启航工作坊、健康成长训练营等多个功能区域,2012年,嘉善县教育局与妇联联合成立了嘉善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这里承载了全县层面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培训、研究等功能。中心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推出精品课程特色“菜单”,面向处境不利的儿童及其家庭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性项目,开办企业“15分钟微课堂”、社区“好习惯家长学校”,举行“阳光妈妈家园”行动等特色品牌,立足“善育善成”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善的教育,积善心、说善言、做善人、行善事,并指导家长善于教育,教以孩子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在善的哺育下成长、成人、成才!
嘉善县健全家庭教育工作网,出台了《嘉善县星级家长学校评估办法》和《嘉善县中小学、幼儿园星级家长学校评估标准》,各个学校积极响应,共同营造家校合力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环境。以嘉善高级中学为例,学校打开校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提出了“家长夜访”的管理模式,学生家长通过参与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检查等具体性管理活动,享有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学校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活动,即指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学校向家长们传达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家长也向学校提供各种家庭教育的真实信息,以便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共同完成育人目标。
此外,干窑中学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活动,不断创新家长学校模式,把家长学校从学校搬到了村镇和大型企业里,由于当地大型企业有相当大数量的农村和新居民学生家长,这样一个简单的改变,大大拉近学校和家庭的距离,家长们参与和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学校针对当地和学校实际编辑《家庭教育导报》,拓展了学校和家庭、社会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校讯通平台推出了《家庭教育手机报》,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优秀书籍、网站,让家长更方便有效地开展自我学习。
大云中心学校在开学初,向全体学生发放《习惯培养手册》,包含“嘉善县市民文明守则”“嘉善县市民九不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云中心学校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细则”等内容,供家长、孩子共同学习;学校倡导“大阅读滋润心灵”,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蓉溪好家长”家庭教育沙龙活动及各类阅读活动,提倡以家庭为单位共同阅读,营造书香大环境!
三月的嘉善,空气里弥漫着香樟数的味道,遍地的油菜花和交织的水域为这里蒙上了一层梦幻色彩,仿若室外桃园。在这个因“善”得名的地方,“善”已成为嘉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善”的基因将在嘉善人体内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江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