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主动探究,学生才能不断创新,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如何通过以学定教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简单事物出发,有意识地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这样引入:“一对双胞胎兄妹得到了4个苹果和2瓶泉水,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分配,你能将他们得到的食物公平地分给两个人吗?”学生踊跃举手,很快解决了问题: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2个;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1瓶。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情况,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我继续追问:“如果只有一个蛋糕,还能平均分吗?”学生从生活经验得出“从中间切开”。教师在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后提问:“每人得到2个苹果,1瓶矿泉水,几个蛋糕呢?”有学生说是“半个”。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之前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半个’不是数字。”我追问:“那么‘半个’可以用数字表示吗?”这时几个学生竟说出了这节课要认识的“1/2”,在表扬他们的同时我紧接着提问:“你知道‘1/2’是什么意思吗?你在哪里见过‘1/2’?”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地理解了1 / 2所表示的意义,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恰当提问,适时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把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矛盾揭露出来,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力,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互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问题“为了满足3个和尚对得到饼的块数的要求,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给第一个和尚1块;同样的饼,平均分成4份给第二个和尚2块;同样的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第三个和尚4块。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和尚分到的饼最多?”学生拿出3个大小一样的圆形纸当成饼,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然后用涂色的方法表示每个和尚分到的饼,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得出了“3个和尚分得的饼同样多”的结论。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圆并平均分成相等的份数,让学生回答并板书:1/2、2/4、4/8。既然3个和尚分到的同样多,那么1/2、2/4、4/8的大小关系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板书:1 /2=2 /4=4 /8)。教师提出疑问:“分子分母不同,分数大小可不可能相同?这里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很快得出了结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反思评价中探索问题,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联系实际,活学巧用
教师要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实际应用。因此,数学要活学巧用,注重学用结合,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还应该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找出我们身边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利用平移的规律制作出美丽的花边美化班级的宣传栏。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我们班参加兴趣小组人员的数据,加以分類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和学生一起用卡纸为破掉的小黑板做了合适的包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让学生先研,教师后教,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简单事物出发,有意识地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我这样引入:“一对双胞胎兄妹得到了4个苹果和2瓶泉水,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分配,你能将他们得到的食物公平地分给两个人吗?”学生踊跃举手,很快解决了问题: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2个;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1瓶。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情况,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我继续追问:“如果只有一个蛋糕,还能平均分吗?”学生从生活经验得出“从中间切开”。教师在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后提问:“每人得到2个苹果,1瓶矿泉水,几个蛋糕呢?”有学生说是“半个”。这时,又有学生提出:“之前都是用数字表示的,‘半个’不是数字。”我追问:“那么‘半个’可以用数字表示吗?”这时几个学生竟说出了这节课要认识的“1/2”,在表扬他们的同时我紧接着提问:“你知道‘1/2’是什么意思吗?你在哪里见过‘1/2’?”通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很快地理解了1 / 2所表示的意义,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二、恰当提问,适时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对问题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把学生认知中存在的矛盾揭露出来,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动力,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互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形成技能。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问题“为了满足3个和尚对得到饼的块数的要求,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给第一个和尚1块;同样的饼,平均分成4份给第二个和尚2块;同样的饼,平均分成8份给了第三个和尚4块。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个和尚分到的饼最多?”学生拿出3个大小一样的圆形纸当成饼,通过分一分、比一比,然后用涂色的方法表示每个和尚分到的饼,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通过操作很快得出了“3个和尚分得的饼同样多”的结论。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圆并平均分成相等的份数,让学生回答并板书:1/2、2/4、4/8。既然3个和尚分到的同样多,那么1/2、2/4、4/8的大小关系怎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板书:1 /2=2 /4=4 /8)。教师提出疑问:“分子分母不同,分数大小可不可能相同?这里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很快得出了结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反思评价中探索问题,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联系实际,活学巧用
教师要善于把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实际应用。因此,数学要活学巧用,注重学用结合,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还应该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在课后找出我们身边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利用平移的规律制作出美丽的花边美化班级的宣传栏。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我要求学生收集我们班参加兴趣小组人员的数据,加以分類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和学生一起用卡纸为破掉的小黑板做了合适的包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做到凡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获得充分体验;让学生先研,教师后教,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最终实现课
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