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传承至今,规范、科学的语言文字起到了重要的载体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上不规范的语言成分走进了现实,这无疑是对语言交际与传承功能的挑战,是对社会文化的冲击。它能否在我们的语言世界中扎下根,其本身就是接受语言规范考验的过程。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人都看不懂,影响了交流与沟通,那这种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教导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时,必须增强规范意识,讲究规范原则,同时也应注意规范的策略。
一、网络语言应讲究原则
1.文明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越来越向着文明的方向前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也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2.简约明白的原则
如“伊妹儿(电子邮箱)”等双音节化词汇,在语言表达中显得经济、明白、表义清楚、让人理解;“帖子(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版主(网络管理员)”等则让人能顾名思义,这些词语我们都可以接受。而网络语言中那些让人不明所以的“黑话”,都应该在淘汰的范围,如“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等。
3.扬弃的原则
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该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那些雅俗共赏的、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就要发扬。相反,那些不健康的语言,那些类似“江湖黑话”的语言,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必须丢弃,坚决遏制。网络上不规范的语言走进生活,无疑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尤其是对还没有完全掌握正规汉语语法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应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到家庭之前就先建立起规范,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重大责任。
二、网络语言迫切需要规范
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防微杜渐,应增强规范意识。
1.要以引导为主
语言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从各个不同的领域逐步转化而来的。一种语言的文明与规范程度,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全社会都有责任来维护语言的文明与健康。我们应从有益于构建和谐语言的高度,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进行正确的引导。现在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BBS、QICQ等场合的语言使用不够文明。聊天室网民的名字五花八门;有的交谈时互相攻击;内容有的则消极颓废。对此,应加强网德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教育网民要自尊、自爱,要讲求言语美,要做文明的网民,说文明的网话,切忌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胡言乱语。
2.要加大宣传,增强规范意识
学校要加大有关语言文字法令、法规的宣传,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规范”。学校应始终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习惯与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语文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关注社会上的语言文字现象,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要到网络中展开调查,吸收一些合理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健全管理
对于网络上讨论区谩骂成风,网络语言庸俗化和混乱化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网站应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对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要遏制。政府有关部门对各网站应加强管理,加大监控力度,对一些网站中出现的粗俗、不文明用语的现象引导教育后仍改观不大的行为应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应该加大扶持网络用语监控软件的开发与运用,提高网络过滤技术,对一些不良的网络现象及时予以清理和纠正。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各类出版物的管理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网络语言在某些场合的使用进行适当地引导,并充分吸收从事网络语言研究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协助把关,以便网络语言能更健康地服务于社会。
三、规范的策略
1.语文教学应遏制网络语言的泛滥,加强传统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辨别能力
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网上快速的交流,使学生不再对语言进行仔细的推敲,这样,没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未经大脑思考的语言表达,势必会导致对语言的错用和乱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的同时,也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要发挥好作用,就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必须严格遵守既定的语言规范。所以,作为培养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学校,就有必要加强传统语言的教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内部结构的各个方面出发,把传统语言教学渗透到中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始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语言规范。
2.要求学生写作时尽量用规范化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有节制的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顺应网络时代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接触网络、使用网络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学习并掌握网络语言知识,站在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网络语言的本质,使他们了解网络语言的构成、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变异手段。还应有意识地将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进行比较,找出网络语言中不合乎传统语言规范的表达;在学生写作训练中,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规范化的语言,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3.合理吸收、有效利用网络语言的鲜活成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时期是学生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对于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学生来说,太过于传统的教学,会束缚他们的思维,不利于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而网络语言新鲜奇特、生动形象、活泼幽默,能较好地表达思想和意识,生活中如果应用得当,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说某女生长得漂亮可以称其为“美眉”;形容某人有点笨,可以不直接说明,而说他的“内存不够”。由此可见,使用一些好的网络词语,不但不会引起歧义,反而会显得内涵丰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刘宇帆)
一、网络语言应讲究原则
1.文明的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生活领域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和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达到的进步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应越来越向着文明的方向前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我们也应当接受,如“伊妹儿”,“牛市”等。
2.简约明白的原则
如“伊妹儿(电子邮箱)”等双音节化词汇,在语言表达中显得经济、明白、表义清楚、让人理解;“帖子(在网上发布的信息)”、“版主(网络管理员)”等则让人能顾名思义,这些词语我们都可以接受。而网络语言中那些让人不明所以的“黑话”,都应该在淘汰的范围,如“介素虾米东东(这是什么东西)”等。
3.扬弃的原则
面对雨后春笋般的网络语言,我们不应该逃避,而应学会面对、学会扬弃。那些雅俗共赏的、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就要发扬。相反,那些不健康的语言,那些类似“江湖黑话”的语言,那些只是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与情调的语言,就必须丢弃,坚决遏制。网络上不规范的语言走进生活,无疑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尤其是对还没有完全掌握正规汉语语法的学生来说,一旦他们有了长期使用网络语言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应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防微杜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到家庭之前就先建立起规范,这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重大责任。
二、网络语言迫切需要规范
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影响,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防微杜渐,应增强规范意识。
1.要以引导为主
语言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从各个不同的领域逐步转化而来的。一种语言的文明与规范程度,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全社会都有责任来维护语言的文明与健康。我们应从有益于构建和谐语言的高度,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进行正确的引导。现在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BBS、QICQ等场合的语言使用不够文明。聊天室网民的名字五花八门;有的交谈时互相攻击;内容有的则消极颓废。对此,应加强网德教育,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教育网民要自尊、自爱,要讲求言语美,要做文明的网民,说文明的网话,切忌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胡言乱语。
2.要加大宣传,增强规范意识
学校要加大有关语言文字法令、法规的宣传,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规范”。学校应始终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习惯与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语文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关注社会上的语言文字现象,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要到网络中展开调查,吸收一些合理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要健全管理
对于网络上讨论区谩骂成风,网络语言庸俗化和混乱化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网站应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正常发展,对一些粗俗的、不文明的语言现象要遏制。政府有关部门对各网站应加强管理,加大监控力度,对一些网站中出现的粗俗、不文明用语的现象引导教育后仍改观不大的行为应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应该加大扶持网络用语监控软件的开发与运用,提高网络过滤技术,对一些不良的网络现象及时予以清理和纠正。有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各类出版物的管理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网络语言在某些场合的使用进行适当地引导,并充分吸收从事网络语言研究方面的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协助把关,以便网络语言能更健康地服务于社会。
三、规范的策略
1.语文教学应遏制网络语言的泛滥,加强传统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辨别能力
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网上快速的交流,使学生不再对语言进行仔细的推敲,这样,没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未经大脑思考的语言表达,势必会导致对语言的错用和乱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语文课程的性质的同时,也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要发挥好作用,就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必须严格遵守既定的语言规范。所以,作为培养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学校,就有必要加强传统语言的教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内部结构的各个方面出发,把传统语言教学渗透到中学教学的方方面面,并且贯穿始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语言规范。
2.要求学生写作时尽量用规范化的语言,从而引导学生有节制的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顺应网络时代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接触网络、使用网络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学习并掌握网络语言知识,站在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语言,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网络语言的本质,使他们了解网络语言的构成、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变异手段。还应有意识地将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进行比较,找出网络语言中不合乎传统语言规范的表达;在学生写作训练中,应要求学生尽量用规范化的语言,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3.合理吸收、有效利用网络语言的鲜活成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时期是学生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关键时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权威,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对于活泼好动、求新求异的学生来说,太过于传统的教学,会束缚他们的思维,不利于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久而久之还会导致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而网络语言新鲜奇特、生动形象、活泼幽默,能较好地表达思想和意识,生活中如果应用得当,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说某女生长得漂亮可以称其为“美眉”;形容某人有点笨,可以不直接说明,而说他的“内存不够”。由此可见,使用一些好的网络词语,不但不会引起歧义,反而会显得内涵丰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