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学生情绪不稳定,有意注意较差,教师应努力创设愉快乐学的最佳心理情感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文针对目前初中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的现状,积极寻找原因,构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模式,以提高数学课的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教学;学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师讲解的多,学生思考的少;一问一答多,合作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乐趣少。这种教学状况更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型的呈现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例如,在教《利息的计算》时,可以出示真实存单,让学生观察存单的内容组成,说说储蓄的有关知识,最后算出利息的多少。用真实存单呈现在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 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数学所研究的对象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抽象有时会成为学生的一个学习障碍。在某些情况下,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似乎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教师应针对问题,结合实际,采用做“演示实验”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点,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以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如:七年级学“走进图形世界”时,仅凭教师画图来让学生从三个方向看,明显很抽象,这时教师如果用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学习效果一定更佳。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三、数学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只有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社会,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校门口那棵梧桐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要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死掉了。”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树干的横截面积。下课时,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而学是为了用,一旦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他那种优越感,自豪感会激励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自然会增加。
参考文献:
[1]王亚平.试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2011(05)
[2]赵丽.关于激发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几点思考[J].学习导刊,2011(10)
[3]吴艳君.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教学;学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求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找知识的强大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他们暂不理解甚至不可思议的新事物,新观点,新材料,展现得越多,学生的惊讶程度越鲜明,求知兴趣就越浓厚。长期以来,小学数学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师讲解的多,学生思考的少;一问一答多,合作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乐趣少。这种教学状况更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单一化,封闭型的呈现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
例如,在教《利息的计算》时,可以出示真实存单,让学生观察存单的内容组成,说说储蓄的有关知识,最后算出利息的多少。用真实存单呈现在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应当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情境,提出问题,构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场;提供有启发意义的材料,为学生琢磨数学思想提供必要的时间;重视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切磋交流。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当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积也是18平方厘米时,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与底和高有关系呢?如果有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猜一猜。这样,教师成功的造成了学生大胆猜想、并急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
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艺术美。数学美主要表现为内在美、逻辑美、理智美。数学美是隐蔽的美,深邃的美,美在思想内容。要领悟数学美,必须通过“抽象枯燥” 的符号、公式及定理等洞察其内部的数学思想,任何智能活动都少不了人的情感,数学美是对数学对象融入情感的产物。数学美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掌握数学内容,培养数学创造能力及体会数学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数学所研究的对象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抽象有时会成为学生的一个学习障碍。在某些情况下,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似乎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教师应针对问题,结合实际,采用做“演示实验”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点,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以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如:七年级学“走进图形世界”时,仅凭教师画图来让学生从三个方向看,明显很抽象,这时教师如果用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学习效果一定更佳。
从学生学习中的反映,诸如“数学好玩”、“能使人动脑子”、“数学有无穷的奥秘”等来分析,他们已初步感受到数学美。但一般说来,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因此,需要教师利用教材的数学美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应揭示问题的新颖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问题时,应使学生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促使他们自觉地去掌握;在小结时,应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和谐、统一、简洁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三、数学生活,体验数学价值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们的教学也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只有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社会,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校门口那棵梧桐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有的说:“要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的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死掉了。”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树干的横截面积。下课时,不少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 学生每天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可以让他从身边找出数学问题。家里一年的水电费,温度与负数,一个月的开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他们学习数学,我们一定要注意引导。这样一来,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感,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而学是为了用,一旦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他那种优越感,自豪感会激励他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特别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价值,数学对生活的重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也自然会增加。
参考文献:
[1]王亚平.试论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新课程学习,2011(05)
[2]赵丽.关于激发初中生数学思维的几点思考[J].学习导刊,2011(10)
[3]吴艳君.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