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得法,教贵有法。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重点,更是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死”教、学生“苦”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仍然较为普遍。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灵活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文言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实施教学。
一、诵读感知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最基本而又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培养语感、理解文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教师除在课堂内作相应的示范朗读,适当点拨学生读清句读、读准感情外,应以学生自学诵读为主,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阅读课文,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离骚》、《蜀道难》、《兰亭集序》、《赤壁赋》等诗词赋、散文名篇,尤应通过循环反复诵读来增进理解,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得到精神熏陶和审美愉悦。在诵读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说出诵读的心得感受。
二、故事体验法
对一些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小说类的文言文的教学,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故事会、编排课本剧和组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史实和背景,以扩充见闻,增强求知欲望,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报任安书》、《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鸿门宴》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讲”、“演”、“看”的基础上,或了解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或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评价人物或事件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总结是非得失,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延伸阅读法
引导学生不能仅限于课本,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囫囵吞枣式地教学,而应有所选择和补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读本》,或者编印补充阅读资料,或者推荐书目与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相关文章,进行延伸式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知识。一是阅读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文章写作经过的材料,获取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为更好地解读课内文本创造条件。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由此理解《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二是组织学生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或就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式阅读。如教《六国论》,可以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进行对比阅读。三是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可就同一作家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相关作品进行补充式阅读,以开阔视野。如教学李清照的词,可以介绍阅读她以南渡为界的两个时期的词,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题材(如《如梦令》),后期词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如《声声慢》)。还可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延伸训练,设计习题,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专题讨论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设置课堂讨论专题,引导学生对作者和文章主题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一类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探究。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段落和主要问题进行揭疑——析疑——解疑的探究。交流探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一类是对文章风格写法的探究。如通过对田园诗歌专题、边塞诗歌专题讨论,了解不同派别诗人的不同风格。一类是对文言语法现象及文史民俗知识的探究。如通假字、避讳等等。由此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精神,审视文化内涵,加强文化积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三中)
一、诵读感知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最基本而又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培养语感、理解文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教师除在课堂内作相应的示范朗读,适当点拨学生读清句读、读准感情外,应以学生自学诵读为主,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来阅读课文,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离骚》、《蜀道难》、《兰亭集序》、《赤壁赋》等诗词赋、散文名篇,尤应通过循环反复诵读来增进理解,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使学生得到精神熏陶和审美愉悦。在诵读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课文,说出诵读的心得感受。
二、故事体验法
对一些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历史小说类的文言文的教学,可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举办故事会、编排课本剧和组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史实和背景,以扩充见闻,增强求知欲望,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报任安书》、《屈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鸿门宴》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讲”、“演”、“看”的基础上,或了解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情感世界,或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评价人物或事件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总结是非得失,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延伸阅读法
引导学生不能仅限于课本,不能简单地照搬教材,囫囵吞枣式地教学,而应有所选择和补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读本》,或者编印补充阅读资料,或者推荐书目与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相关文章,进行延伸式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知识。一是阅读介绍作者生平事迹、文章写作经过的材料,获取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背景,为更好地解读课内文本创造条件。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由此理解《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二是组织学生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或就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式阅读。如教《六国论》,可以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进行对比阅读。三是指导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可就同一作家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相关作品进行补充式阅读,以开阔视野。如教学李清照的词,可以介绍阅读她以南渡为界的两个时期的词,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题材(如《如梦令》),后期词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如《声声慢》)。还可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延伸训练,设计习题,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专题讨论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设置课堂讨论专题,引导学生对作者和文章主题进行多元化的解读。一类是对文章内容主旨的探究。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段落和主要问题进行揭疑——析疑——解疑的探究。交流探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又增加了阅读的兴趣。一类是对文章风格写法的探究。如通过对田园诗歌专题、边塞诗歌专题讨论,了解不同派别诗人的不同风格。一类是对文言语法现象及文史民俗知识的探究。如通假字、避讳等等。由此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感受文化精神,审视文化内涵,加强文化积淀,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乡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