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借鉴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展示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再现]
  做自己的主人
  上海一考生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
  有这样的心态,是因为它根植于人性深处对个人价值被承认的需求。它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金字塔尖“自我实现”的需求息息相关。400多年前,当机器被发明出来,人们惧怕工作被取代从而不再被需要,放火去焚烧机器,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卢德运动”。在今天,人工智能引起的质疑也与对人的价值遭磨灭的担忧密不可分。
  但是,从更大的角度来看,其原因还在于人的社会性。从客观上看,国家和社会出于稳定政治秩序的目的,强化集体意义,而弱化人的个体性。而主观上,由于处于这种民族家国的意识形态中,人们不自觉地渴望被他人需要,不断通过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构建安全感与认同感。
  然而,本性与本心常常相互违背。一个人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由于他人或好或坏的评价都将增添或削弱我们的尊严,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那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正如萨特在《禁闭》中所写的,几个人死后灵魂堕入地狱,地狱中没有烈火,只有一间封闭的密室,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只能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令人痛苦不堪,于是主角感叹:“要什么刑架,他人就是地狱!”生活中,我们因渴望“被需要”或追名逐利,焦虑不已,或违背本心,做别人认为正确的事情,这种在别人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为,不就是萨特所说的“地狱般的痛苦”吗?
  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不是通过“被需要”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人是自己的目的,不是别人的手段。
  只有了解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不被他人需要时,也不会有损我们一丝一毫的价值;而被需要时,我们的价值反而有所增益。从而,我们将生活真正掌控于自己的手中,不被他人的喜恶所影响,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举动都是独立选择的结果。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得上是真正自由的。
  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来到孤岛上追逐梦想时,尽管他的画无人鉴赏,但他就是自己的王;当桑提亚哥载着月光下泛白的鱼骨返航,能养活人们一个冬天的大马林鱼没有了,他不再被需要,但他战胜了鲨鱼,更战胜了自己。
  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
   [满分分析]
  本文获评69分满分,是2018年上海卷多篇最高分作文之一。文章具有以下亮点。
  1. 立论不同凡响。
  绝大多数考生面对“被需要”这道材料作文题,选择的都是从正面立论,即肯定“被需要”的意义与价值——主要立意有“人与人之间正是在需要与被需要的过程中维系着亲情、友情和爱情”“我们需要社会,更被社会需要”“老人最缺的是‘被需要感’”等;而该考生敏锐地发现了“本性与本心常常相互违背”这一“自我异化”的情形,并由此出发,有理有据地推出了“一个人过于渴望被他人需要,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的判断(这个判断中“过于”一词不可或缺),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做自己的主人”的中心论点。能辩证审视“被需要”,重点看到其“弊”的一面,这是作者认识水平高人一筹的表现。
  2. 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摘引文题供料入题,属于常规化的处理;接着分点剖析“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的原因,言之成理;然后结合萨特在《禁闭》中的描述,明确揭示假如“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他人的需要所控制”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催人警醒;在此基础上既讲道理又摆事实,正向强调了“人应当发现自己的价值所在”;末尾段则用“人,应当做自己的主人”再次强化观点。文中多个核心句均独句成段,读来相当显豁。
  依据全篇的行文思路,我们可以画出如下图式建构:摆出论题—→主客观原因透视—→剖析后果—→直接亮出观点并论证观点—→重申观点
  3.材料运用灵活多样。
  在析理的过程中,无论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还是中外历史、文学名著等论据,考生信手拈来,其知识积淀与文学功底可见一斑。尤其是“当斯特里克兰德背弃妻子、逃离社会……更战胜了自己”这一段,一句一例,高度浓缩而内涵丰富。
  4. 上下文衔接自然有序。
  比如,第三段的开头用“但是”一转,层次上深入一层。第四段则再次转折。“那么他就有把自己异化为‘物’之嫌……那我们就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等虽只寥寥数语,却足以催人警醒。当然,此段若能结合社会生活中一二实例,来具体阐发“在别人影响下失去自由意志的行為”的危害,就更具说服力了。
   [写作借鉴]
  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大多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测查习作者的思辨能力,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但许多同学在写思辨性作文时,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所写作文的内容停留在“是什么”上,而忽视了在“为什么”上的深度开掘。
  本篇《做自己的主人》,最为难得的正在于因果分析深刻而严密,其逻辑几乎无懈可击。相关借鉴点包括:
  1. 一果求多因。
  在探究“人们……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的原因时,该考生先用马斯洛心理学揭示了“人性深处对个人价值被承认的需求”,可谓一语中的,又从社会学原理出发,剖析“民族家国”的存在要求人们“在集体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做出贡献来实现自己存在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后文的“本性与本心常常相互违背”就十分令人深思了。
  2. 主客观兼顾。
  在第三段的说理中,作者又合理地分解出“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两个小层次,真是条分缕析,头头是道。
  最后要提及的两点是:1.因果分析有时会与“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配合着使用——本文整体上采用的就是“先破后立”的结构。2.因果分析常常与“对策分析”配合着使用——先有因果分析,再据“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策”由“因”来,自然会显得顺理成章。
其他文献
[适用话题]  传统与现代 传统文化  读书与积累 得与失  [“熟”材展示]  2017年2月,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诗词学霸武亦姝也火了。在总决赛中,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成功夺冠。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她攻擂成功后,其对手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更说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
2017年的语文高考,全国共有九卷10道作文题(北京卷2道),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合2017年九套语文卷的10道作文题,我们来分析一下2017年10道题所呈现的命题特点,以对2018年的高考写作提供借鉴。  [关注“家国情怀和社会民生”]  “家国情怀”是中
编者按:2019年起,部分地区的新高一学生将使用新教材。新教材“课内外读物建议”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选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另外,新教材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文件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著名主持人欧弟离开《天天向上》跨界转入相声界,作家郭敬明放下文章不写转身导演《小时代3》,甚至连中新药业也按捺不住,跨界抢滩饮料业,形形色色的跨界风愈演愈烈,让人们摸不清方向,仿佛一跨界就可以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一片新的领域,挣得个盆满钵满。  从传统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跨界风潮愈演愈烈。其实“跨界”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的融合,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起“民告官”的案子在网上引发众多关注。原告杨晓将自己的车停在有停车线的地方,被交警贴条罚款400元。为此,杨晓将北京市交管局朝阳某交通大队诉至法庭。此事耗时近两年,历经一审、被上诉、二审,最终法院判令交通大队撤销罚单。  有人认为:为了400元罚单,费这么大劲,不太值得,还不如把时间与精力花在陪伴家人和工作事业上。杨晓回应说:“如果只是我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  2020年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材料简洁,看似一目了然,但意蕴并不简单,材料开合度大,切不可因其用语简洁而简单思考。  本题属于思辨类命题,材料提供了一个是非选择的思辨问题,引
自古时起,无论大小,对各式各样的罪行、罪人,人们都有前去一探究竟的癖好。但对罪的细节却不甚详细,对罚的拿捏时常模糊。如何惩罚,对慰藉受害者和训诫施罪者,都是向人心延伸的美学。  《炮兽》中疏忽大意却冒死挽救全船人性命的炮兵,没能逃过舰长的一声枪响,向我们昭示了法理的决绝和冷峻。“江歌案”中的犯罪分子逃过死亡的惩罚,也让我们看到没有儿戏、一板一眼的专业判决。客观、专业,决不因受害者哭得多凶就扭曲罪与
人生最重要的两天,就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何出生的那天。  ——马克·吐温一  这个庄园让我有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好像有无数双冰冷的眼睛无时无刻地观察着我的一举一动。庄园里到处都是监控器,还有许多荷枪实弹的保镖在四处巡视,而且见雇主之前还要接受扫描光线的照射,看来主人真的非常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不过这些和我没关系,我只是来领取酬金而已。  一位仪态端庄的女郎在某间阴暗的办公室里接见了我,
二十六岁的烨子:  拖曳时间轴,快进到2030年,三月的武汉,草长莺飞,粉樱缤纷。  时间回到当初,2020年3月初,武汉,已经封城38天。此刻坐在书桌前,我展开信纸,向你讲述2020年早春的事。2020年注定会被载入史册,不仅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的身份,更因为我们经历的那场“灾难”,或者,我们更愿意称其为“战疫”。  在你看来,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人们所经历的一切,成为一个群体刻骨铭心的痛
经典文段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选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妙处可言  量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行为等单位的,因此在人们的印象中,量词的运用似乎只讲求准确,与形象、生动无缘。而实际上,量词除了计数作用外,在文学作品中还有其独特的表达功能。比如《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章中,有“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的对联,写的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