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从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天起,就在他的眼前把通往周围的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上了。于是,儿童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春天融雪声,听不到云雀的歌唱声了,他只能背诵关于这些美好事物的干枯乏味的,毫无色彩的句子。把校门关闭起来让学生写作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为写作铺路。
如何训练观察?
首先以文本为范,先行观察训练,明确观察之路。
七年级的《紫藤萝瀑布》,对于观察是极好的范本。冯宗璞生活在北大校园,她观花的顺序是从瀑布般的远景到凑跟前看一丛花穗,再于掌心把玩一枚花朵。她把紫藤萝十余年来的兴衰与家庭的生离死别与文革与国家历史相勾连,她赋予紫藤萝花厚重的文化历史感,这一点恐怕一时半会儿初中生比较难把握。但花在她的作品中镜头感非常强,由远摇近,步步放大了紫藤萝今天在她心目中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是完全可以学到手的。我们理顺宗璞文章的思路,借鉴她清晰的写作路数,尝试搭桥建立自己的文章流程。
其次,让学生深度研读文本,明确观察之路,以提升写作的水准。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中景物一段,解读此段经典描写,可作为学生观察前的热身阅读。文段大量使用了修辞;大幅地动用观察角度,声音、颜色、味道、形态、姿态、位置;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儿时体验,看,跳,摘,怕,顽皮,痴想,求证,破坏,贪吃……由此联想,想象。在笔者看来,片段还妙在片段谋略:“不必说……单是”是略写园中动植物,详写童年趣味事。“不必说……单是”是个不可忽视的句式:表面上“不必说”,实际上已经说,暗含园中的“趣味”是全面的。“单是”其实是在讲故事:听虫鸣,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其乐无穷。作者回忆园子小角落借以抒发他对童年生活的深沉的爱。
举小池练习为例:
题目:小池留给自己的印象是什么,请用一个关键词归纳印象,并用它做题目。
要求:紧紧抓住小池留给自己的印象,对小池作进一步的观察;写作过程,先画龙再点睛,即先提炼主旨,再刻画、充实主体,或反过来。最后,在文末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分析:小池可以分解为池的形状、大小、池中水、池边景……
又分析:池水可以分解为水质、水色、水波、水味、水中天光云影、水面光彩、水的透明度、水中小鱼、水面落叶、生长植物、假山、小虫……
再分析:水中鱼可以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多少、种类、活力、姿态、神情……
提示:如果把每一样事物都抽取出来,做如此分析,将会无穷无尽,但作文观察不是比赛谁最会分解,而在于谁最能从内心体验出发提取有用的材料和细节。
片段只写210字,以描写为主,画龙须点睛;筛掉和选取要为主旨服务。
结论:心理学告诉我们,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即便观察同一片树叶,对于叶片外形的描绘和神韵的联想,也不会相同。这是因为“各人选取的细节与筛掉的次要特征不同,表达不会相同”。
如何寻找正确的观察角度?可先从声、色、味、形、态、位入手,打开眼、耳、鼻、舌、身全面感触训练;学习抽取事物最具特征性的细节;发散并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加强联想、想象、细化、还原的过程。
学完课文,教师应当加一段还原作者思路的指导,在观察训练中为学生铺垫一个向上的台阶,助力其拓宽视野,开创新写作空间。
其次还要因地制宜,让观察走向社会自然
观察就是由教师为学生打开“通往周围的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我们的做法是,由课文走向校园,走向社区,走向街道,旅游景区,家乡山水,博物院馆,公园绿地……随时随地,因地制宜。还可以利用视频,听音响,看动画,欣赏影视佳作等。
由简单到复杂,由景物到人物,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教师给材料到自我命题……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中产生生命的自我发现,自我反省,并由此观照到自我灵魂和生命的形式,进入所谓的“物我观照”阶段。
换言之,观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初中阶段再结合千余天日记训练,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观察的习惯,那么“物我观照”式的观察也许就会伴随学生终生,使他们受益一世。
我们容易忽视的是要注重观察的个体性,因此观察训练过程教师应全程陪行,发现观察者的独特性(察人所不察)、深刻性(察到事物深层的细节)、敏捷性(察到稍纵即逝的细部特征),表扬听觉、触觉、嗅觉敏锐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责任编辑 韦淑红)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为写作铺路。
如何训练观察?
首先以文本为范,先行观察训练,明确观察之路。
七年级的《紫藤萝瀑布》,对于观察是极好的范本。冯宗璞生活在北大校园,她观花的顺序是从瀑布般的远景到凑跟前看一丛花穗,再于掌心把玩一枚花朵。她把紫藤萝十余年来的兴衰与家庭的生离死别与文革与国家历史相勾连,她赋予紫藤萝花厚重的文化历史感,这一点恐怕一时半会儿初中生比较难把握。但花在她的作品中镜头感非常强,由远摇近,步步放大了紫藤萝今天在她心目中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点是完全可以学到手的。我们理顺宗璞文章的思路,借鉴她清晰的写作路数,尝试搭桥建立自己的文章流程。
其次,让学生深度研读文本,明确观察之路,以提升写作的水准。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中景物一段,解读此段经典描写,可作为学生观察前的热身阅读。文段大量使用了修辞;大幅地动用观察角度,声音、颜色、味道、形态、姿态、位置;调动了尽可能多的儿时体验,看,跳,摘,怕,顽皮,痴想,求证,破坏,贪吃……由此联想,想象。在笔者看来,片段还妙在片段谋略:“不必说……单是”是略写园中动植物,详写童年趣味事。“不必说……单是”是个不可忽视的句式:表面上“不必说”,实际上已经说,暗含园中的“趣味”是全面的。“单是”其实是在讲故事:听虫鸣,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其乐无穷。作者回忆园子小角落借以抒发他对童年生活的深沉的爱。
举小池练习为例:
题目:小池留给自己的印象是什么,请用一个关键词归纳印象,并用它做题目。
要求:紧紧抓住小池留给自己的印象,对小池作进一步的观察;写作过程,先画龙再点睛,即先提炼主旨,再刻画、充实主体,或反过来。最后,在文末议论抒情,升华主题。
分析:小池可以分解为池的形状、大小、池中水、池边景……
又分析:池水可以分解为水质、水色、水波、水味、水中天光云影、水面光彩、水的透明度、水中小鱼、水面落叶、生长植物、假山、小虫……
再分析:水中鱼可以观察它的颜色、形状、大小、多少、种类、活力、姿态、神情……
提示:如果把每一样事物都抽取出来,做如此分析,将会无穷无尽,但作文观察不是比赛谁最会分解,而在于谁最能从内心体验出发提取有用的材料和细节。
片段只写210字,以描写为主,画龙须点睛;筛掉和选取要为主旨服务。
结论:心理学告诉我们,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即便观察同一片树叶,对于叶片外形的描绘和神韵的联想,也不会相同。这是因为“各人选取的细节与筛掉的次要特征不同,表达不会相同”。
如何寻找正确的观察角度?可先从声、色、味、形、态、位入手,打开眼、耳、鼻、舌、身全面感触训练;学习抽取事物最具特征性的细节;发散并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法;加强联想、想象、细化、还原的过程。
学完课文,教师应当加一段还原作者思路的指导,在观察训练中为学生铺垫一个向上的台阶,助力其拓宽视野,开创新写作空间。
其次还要因地制宜,让观察走向社会自然
观察就是由教师为学生打开“通往周围的自然界的迷人世界的大门”。我们的做法是,由课文走向校园,走向社区,走向街道,旅游景区,家乡山水,博物院馆,公园绿地……随时随地,因地制宜。还可以利用视频,听音响,看动画,欣赏影视佳作等。
由简单到复杂,由景物到人物,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教师给材料到自我命题……引导学生在自主观察中产生生命的自我发现,自我反省,并由此观照到自我灵魂和生命的形式,进入所谓的“物我观照”阶段。
换言之,观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初中阶段再结合千余天日记训练,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地进行自主观察的习惯,那么“物我观照”式的观察也许就会伴随学生终生,使他们受益一世。
我们容易忽视的是要注重观察的个体性,因此观察训练过程教师应全程陪行,发现观察者的独特性(察人所不察)、深刻性(察到事物深层的细节)、敏捷性(察到稍纵即逝的细部特征),表扬听觉、触觉、嗅觉敏锐的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水平。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