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终于颁布了!
看到课程标准的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划分,基本与以前总结的“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的层次相合,即:低年级主要是解决“有什么”,中年级主要是解决“什么样”,高年级主要是解决“为什么”。
对此,自己曾经与专家朋友交流,有些感概,与大家分享。
科学教育单就认知来说,主要包括“有什么(个体、群体的存在)、什么样(形态、构造、特征)、为什么(原因、变化条件)”三方面。
1.有什么
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接触“有什么”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为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以及一些必要的实验。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出、选择自己的标准再进行分类,认识到分类需要明确的标准。这个水平主要以一定的观察、比较和相对简单的实验为基础,通常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某一个属性,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2.什么样
中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接触“什么样”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中,常用的手段除了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和整理、实验以外,还包括一些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逻辑思维。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它们共有的、本质的特征,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分类等。这个水平已经不仅仅是知道單个事物的某个属性,而是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3.为什么
较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接触“为什么”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中,常用的手段除了前述的内容外,还包括假设与猜想、判断与推理,以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总结等。例如,把握和梳理事物内在的联系,综合相关事物的某些方面的信息,推断出可能导致的结果,并设计对应的研究方案加以验证。这个水平就不仅仅是知道某些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对这些事物内在的关系加以研究。
以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2.1为例(如图1所示),中年级讲的是水的三态的“什么样”问题(水有哪三态、三态变化是什么样的),而高年级则要追寻水的三态的“为什么”问题(三态变化的原因、变化条件)。
顺带多说一句,高年级的部分表述“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似可再商榷,或许想表达的是“知道能量的转移是影响水结冰、水沸腾等过程的根本因素,温度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表现。”
又如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2.2(如图2所示),低年级是要追寻溶解的“有什么”问题(存在溶解、不溶解的现象),而中年级讲的是溶解的“什么样”问题(能溶解多少、溶解快慢怎么样)。至于溶解的“为什么”问题,则不是小学阶段解决的任务(即便是小学高年级),溶解的“为什么”问题(原因、条件)必须等到中学的物理、化学学完分子结构、化学键等知识后才能解决。
再来看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8.1(如图3所示),低年级“有什么”方面是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在中年级“什么样”方面则是知道植物是靠哪些器官获取水分、养料的,高年级“为什么”方面则是研究光合作用的机理,知道为什么说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水分并制造养分的。
“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是科学知识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科学教育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核心内容,每一课的内容必是其中的一或二、三方面,这也是科学课教学内容的基本层次和基本逻辑:因为探究以上三方面问题的需要,便有了探究这三类自然秘密的基本能力;这又影响着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知识与能力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同时也决定了一课教学的基本认知过程。
认识对象可能有所不同,但认识同一层次内容的教学目标、基本教学过程大体相同,这就是科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面的规律。忽视或背离这个规律,编写的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就会不像样;符合这个规律,则可以八九不离十。
当然,死用这些规律,不结合具体内容有所变化,教材、教学就会千篇一律,表现为教条主义;在符合这些规律的前提下,力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表达形式等方面创造一些特色、新意,便是教材或者教学出彩的地方,通常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前的科学教育,在重视科学认知的同时又重视技术教育,这就决定了在“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增加“怎么做”的内容。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既要考虑认知方面的规律,又要有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更有对“什么是技术、怎样做技术”的深入理解(对技术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流程,不能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教材、教学来说,既要有由浅入深的“怎么做”的内容,又要有符合认知规律、操作规律、技能培养规律的教学方法,这是当前教材、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体现的。
湖南科技出版社(410008)
看到课程标准的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划分,基本与以前总结的“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的层次相合,即:低年级主要是解决“有什么”,中年级主要是解决“什么样”,高年级主要是解决“为什么”。
对此,自己曾经与专家朋友交流,有些感概,与大家分享。
科学教育单就认知来说,主要包括“有什么(个体、群体的存在)、什么样(形态、构造、特征)、为什么(原因、变化条件)”三方面。
1.有什么
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接触“有什么”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一般为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以及一些必要的实验。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出、选择自己的标准再进行分类,认识到分类需要明确的标准。这个水平主要以一定的观察、比较和相对简单的实验为基础,通常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某一个属性,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
2.什么样
中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接触“什么样”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中,常用的手段除了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资料收集和整理、实验以外,还包括一些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逻辑思维。例如,从众多的事物中,提取它们共有的、本质的特征,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分类等。这个水平已经不仅仅是知道單个事物的某个属性,而是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3.为什么
较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接触“为什么”的问题。
具体到教学中,常用的手段除了前述的内容外,还包括假设与猜想、判断与推理,以及研究计划的制定、实施和总结等。例如,把握和梳理事物内在的联系,综合相关事物的某些方面的信息,推断出可能导致的结果,并设计对应的研究方案加以验证。这个水平就不仅仅是知道某些事物的本质,而是要对这些事物内在的关系加以研究。
以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2.1为例(如图1所示),中年级讲的是水的三态的“什么样”问题(水有哪三态、三态变化是什么样的),而高年级则要追寻水的三态的“为什么”问题(三态变化的原因、变化条件)。
顺带多说一句,高年级的部分表述“知道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似可再商榷,或许想表达的是“知道能量的转移是影响水结冰、水沸腾等过程的根本因素,温度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表现。”
又如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2.2(如图2所示),低年级是要追寻溶解的“有什么”问题(存在溶解、不溶解的现象),而中年级讲的是溶解的“什么样”问题(能溶解多少、溶解快慢怎么样)。至于溶解的“为什么”问题,则不是小学阶段解决的任务(即便是小学高年级),溶解的“为什么”问题(原因、条件)必须等到中学的物理、化学学完分子结构、化学键等知识后才能解决。
再来看课程标准中学习内容8.1(如图3所示),低年级“有什么”方面是知道植物需要水、阳光,在中年级“什么样”方面则是知道植物是靠哪些器官获取水分、养料的,高年级“为什么”方面则是研究光合作用的机理,知道为什么说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水分并制造养分的。
“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是科学知识的三个基本层次,也是科学教育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核心内容,每一课的内容必是其中的一或二、三方面,这也是科学课教学内容的基本层次和基本逻辑:因为探究以上三方面问题的需要,便有了探究这三类自然秘密的基本能力;这又影响着一课教学的基本目标——知识与能力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同时也决定了一课教学的基本认知过程。
认识对象可能有所不同,但认识同一层次内容的教学目标、基本教学过程大体相同,这就是科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面的规律。忽视或背离这个规律,编写的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就会不像样;符合这个规律,则可以八九不离十。
当然,死用这些规律,不结合具体内容有所变化,教材、教学就会千篇一律,表现为教条主义;在符合这些规律的前提下,力图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表达形式等方面创造一些特色、新意,便是教材或者教学出彩的地方,通常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前的科学教育,在重视科学认知的同时又重视技术教育,这就决定了在“有什么、什么样、为什么”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需要增加“怎么做”的内容。要教会学生“怎么做”,既要考虑认知方面的规律,又要有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更有对“什么是技术、怎样做技术”的深入理解(对技术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流程,不能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教材、教学来说,既要有由浅入深的“怎么做”的内容,又要有符合认知规律、操作规律、技能培养规律的教学方法,这是当前教材、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并加以体现的。
湖南科技出版社(4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