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文探索培养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途径,从把握作文主体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增强的渐进过程入手,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摆脱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机械化的束缚。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途径
《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抒写真情。让学生喜欢动笔,乐于表达,体现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
我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从“让学生要写—让学生会写—让学生快乐”三个阶段,探索培养学生的作文主体意识的途径。
一、让学生要写
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被动变为主动,是主体写作动机的触发和形成,而动机来源于兴趣,来源于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它使学生不是怕作文而是爱作文。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写作的兴趣。
(一)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
中学生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异常丰富。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收入不多,他们日夜操劳为了什么?多少次,我为自己学业没有进步不能告慰父母而自责,也曾为初中三年同学之间的那份纯真的渐渐远去而怅惘,面对未来,我想得很多很多……”
可见,现代中学生的情感是多么丰富。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扣住学生的心弦来设计命题,就能触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引起他们写作的需要。
如:根据中学生大多敏感,渴望同学的友谊和理解,喜爱浪漫,时而又有困惑迷惘等特点,可设计《我好想对你说》、《挫折给了我什么》、《成长的烦恼》等文题。
(二)指导学生写课外练笔。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自己大量的写作实践来实现。而课外练笔以其独有的训练形式、丰富的写作内容而深受学生欢迎,其作用是课内作文无法替代的。
在课外练笔中,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时空,可以不拘长短,不拘结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这符合写作的规律。正如《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课外练笔中,作文不再是一件苦差使,不再是搜肠刮肚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思考生活、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定期收阅,定期集体点评,甚至个别交流,给予适当的指导,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开发沟通师生情感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这种渴望常以感情的沟通和谐而得到满足。因此,把评语当作沟通师生情感的渠道,通过情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评语,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商讨式的评语,把师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避免居高临下的威压;知心劝谕式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善意的指点;幽默委婉的评语,避免粗暴和挖苦……这样的评语,学生得到教益,思想感情得到熨帖,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学生会把作文当成与老师情感交流的桥梁,是他内在情感的需要。
二、让学生会写
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作文主体意识形成了,但是,这种意识仍然是朦胧的、模糊的,需不断地加以强化。
因此,“会写”主要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我会写”的愉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作文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关注主体作文能力的差异。
作文主体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写作动机和写作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必然阻碍作文主体意识的发展,影响主体行为趋向的保持。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获得写作能力的正确途径,如增加阅读量,积累生活素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还有,对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要放宽要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在布置作文时,可从文章的字数、写作的内容等方面放宽限制。当然,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放宽,不等于对学生作文放任不管,任其发展。放宽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其不被湮灭;是为了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不当“逃兵”。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写作意识的形成和巩固,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逐步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评讲是“综合评讲”,即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表现形式作全面的概括性讲评,讲述和分析学生本次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这种评讲课由教师唱主角,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学生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吃力不讨好。其实,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讲评”这一环节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成功的渠道。试想,如果把课堂变成“茶馆”,把老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讲坛”,把评讲课上成评点课、辩论课,把老师变成主持人,那么这样的课不就变得活泼生动,不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吗?这些年来我都特别喜欢用这种形式上评讲课。课上,我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习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个人发言、自我评点。
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交互学习的环境。评讲的过程中,个体的积极参与影响群体,群体又影响个体。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热烈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明辨优劣与得失,掌握写作手法,得到启发,并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更尝到成功的愉悦感。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常常导致另一个成功,多方面悉心地爱护那些成功的小花,就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逐步进入一种“乐写”的境界。
因此,改变教师包办评语的做法,开展作文互评,让学生在评中自觉去反思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去探求作文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的方法。
如:学生写出文章后,我从上中下三个档次中选出三四篇,印发出来,全班交流,由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或分组讨论,指出其优缺点,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在评的基础上再修改定稿。这种交流使全班同学都受启发,学生踊跃参与,作文能力会提高更快。
(三)重视习作前的讨论,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所谓“文如其人”,即使是写同一件事,不同人在选择切入角度、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方面也往往会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觉拓展思路,不人云亦云。如话题“诱惑”,经作文前讨论,就有许多角度可选择,有“爱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网络游戏的诱惑”等,通过讨论,让学生克服思维单一、思路狭窄的弱点,从而发展学生多角度考虑、构思的能力。
又如写《谈祥林嫂的死》一文,作前我提出讨论题:“祥林嫂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有的说是“柳妈害死的”,有的说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害死的”,有的说是“以上几种原因综合造成的”。通过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突破了思维定势,充分调动了自主性,培养了思维能力,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三、让学生快乐
中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让学生快乐”,主要是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地体验到写作成功的乐趣,从而促成学生写作心理的成熟,形成以写为乐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以苦为乐。
学生在一番辛勤的耕耘之后,体验到劳作之苦。但是,当他们经过努力之后,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的时候,他们会更坚信写作的苦中有乐的道理。如我班成立“出版组”,每学期出版一至两期《优秀练笔小报》,学生就体验到了苦中之乐。
(二)以成败为乐。
针对中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开设了“优秀作文专栏”,张贴学生每次的佳作美文或推荐优秀作文到不同刊物发表,这让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对作品没被选上刊登的学生则告诉他们失败也是一种快乐。我还组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认真准备的内容,认真写成的稿子,到讲台上演讲。由于学生从来没有上过讲台,他们的演讲往往是失败的,但他们仍然感觉充实,他们说,虽然演讲失败,但自己战胜了自己,因为有了第一次,相信以后自己会做得更好。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从“要写”、“会写”到“乐写”,是作文主体意识的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学生自觉地以作文为乐,良好写作习惯一经形成,反过来会触发写作动机,并主动去探求反映生活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骞红.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中学语文,2009,27.
[2]唐忠义.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上海师范大学,2004.
[3]王光佑.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研究,2006,1.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途径
《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述,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味生活,抒写真情。让学生喜欢动笔,乐于表达,体现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
我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实践,从“让学生要写—让学生会写—让学生快乐”三个阶段,探索培养学生的作文主体意识的途径。
一、让学生要写
从“要我写”到“我要写”,被动变为主动,是主体写作动机的触发和形成,而动机来源于兴趣,来源于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作文的内驱力,它使学生不是怕作文而是爱作文。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写作的兴趣。
(一)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
中学生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阶段,他们的内心世界异常丰富。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收入不多,他们日夜操劳为了什么?多少次,我为自己学业没有进步不能告慰父母而自责,也曾为初中三年同学之间的那份纯真的渐渐远去而怅惘,面对未来,我想得很多很多……”
可见,现代中学生的情感是多么丰富。如果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扣住学生的心弦来设计命题,就能触发学生作文的动机,引起他们写作的需要。
如:根据中学生大多敏感,渴望同学的友谊和理解,喜爱浪漫,时而又有困惑迷惘等特点,可设计《我好想对你说》、《挫折给了我什么》、《成长的烦恼》等文题。
(二)指导学生写课外练笔。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自己大量的写作实践来实现。而课外练笔以其独有的训练形式、丰富的写作内容而深受学生欢迎,其作用是课内作文无法替代的。
在课外练笔中,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时空,可以不拘长短,不拘结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这符合写作的规律。正如《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课外练笔中,作文不再是一件苦差使,不再是搜肠刮肚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思考生活、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当然,课外练笔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教师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定期收阅,定期集体点评,甚至个别交流,给予适当的指导,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开发沟通师生情感的渠道。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家长的认可。这种渴望常以感情的沟通和谐而得到满足。因此,把评语当作沟通师生情感的渠道,通过情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采用情感呼唤式的评语,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商讨式的评语,把师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避免居高临下的威压;知心劝谕式的评语,使学生得到善意的指点;幽默委婉的评语,避免粗暴和挖苦……这样的评语,学生得到教益,思想感情得到熨帖,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老师的观点。学生会把作文当成与老师情感交流的桥梁,是他内在情感的需要。
二、让学生会写
从“要我写”到“我要写”,作文主体意识形成了,但是,这种意识仍然是朦胧的、模糊的,需不断地加以强化。
因此,“会写”主要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我会写”的愉悦,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去探求作文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关注主体作文能力的差异。
作文主体在写作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写作动机和写作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必然阻碍作文主体意识的发展,影响主体行为趋向的保持。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获得写作能力的正确途径,如增加阅读量,积累生活素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还有,对写作能力不高的学生要放宽要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在布置作文时,可从文章的字数、写作的内容等方面放宽限制。当然,对学生写作的要求放宽,不等于对学生作文放任不管,任其发展。放宽要求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激情,使其不被湮灭;是为了那些作文能力较低的学生不当“逃兵”。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写作意识的形成和巩固,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逐步提高。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评讲是“综合评讲”,即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表现形式作全面的概括性讲评,讲述和分析学生本次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问题。这种评讲课由教师唱主角,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无视学生的感受与想法,教师吃力不讨好。其实,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讲评”这一环节入手未尝不是一条成功的渠道。试想,如果把课堂变成“茶馆”,把老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讲坛”,把评讲课上成评点课、辩论课,把老师变成主持人,那么这样的课不就变得活泼生动,不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吗?这些年来我都特别喜欢用这种形式上评讲课。课上,我让学生宣读自己的习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个人发言、自我评点。
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一个交互学习的环境。评讲的过程中,个体的积极参与影响群体,群体又影响个体。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热烈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明辨优劣与得失,掌握写作手法,得到启发,并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更尝到成功的愉悦感。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成功常常导致另一个成功,多方面悉心地爱护那些成功的小花,就能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逐步进入一种“乐写”的境界。
因此,改变教师包办评语的做法,开展作文互评,让学生在评中自觉去反思和自我评价,自觉地去探求作文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的方法。
如:学生写出文章后,我从上中下三个档次中选出三四篇,印发出来,全班交流,由学生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或分组讨论,指出其优缺点,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学生在评的基础上再修改定稿。这种交流使全班同学都受启发,学生踊跃参与,作文能力会提高更快。
(三)重视习作前的讨论,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
所谓“文如其人”,即使是写同一件事,不同人在选择切入角度、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方面也往往会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觉拓展思路,不人云亦云。如话题“诱惑”,经作文前讨论,就有许多角度可选择,有“爱的诱惑”、金钱的诱惑”、“权力的诱惑”、“网络游戏的诱惑”等,通过讨论,让学生克服思维单一、思路狭窄的弱点,从而发展学生多角度考虑、构思的能力。
又如写《谈祥林嫂的死》一文,作前我提出讨论题:“祥林嫂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有的说是“柳妈害死的”,有的说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害死的”,有的说是“以上几种原因综合造成的”。通过讨论,学生自由发言,突破了思维定势,充分调动了自主性,培养了思维能力,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三、让学生快乐
中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让学生快乐”,主要是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地体验到写作成功的乐趣,从而促成学生写作心理的成熟,形成以写为乐的良好的写作习惯。
(一)以苦为乐。
学生在一番辛勤的耕耘之后,体验到劳作之苦。但是,当他们经过努力之后,终于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的时候,他们会更坚信写作的苦中有乐的道理。如我班成立“出版组”,每学期出版一至两期《优秀练笔小报》,学生就体验到了苦中之乐。
(二)以成败为乐。
针对中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特点,我开设了“优秀作文专栏”,张贴学生每次的佳作美文或推荐优秀作文到不同刊物发表,这让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对作品没被选上刊登的学生则告诉他们失败也是一种快乐。我还组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认真准备的内容,认真写成的稿子,到讲台上演讲。由于学生从来没有上过讲台,他们的演讲往往是失败的,但他们仍然感觉充实,他们说,虽然演讲失败,但自己战胜了自己,因为有了第一次,相信以后自己会做得更好。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从“要写”、“会写”到“乐写”,是作文主体意识的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学生自觉地以作文为乐,良好写作习惯一经形成,反过来会触发写作动机,并主动去探求反映生活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骞红.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中学语文,2009,27.
[2]唐忠义.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上海师范大学,2004.
[3]王光佑.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