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与人的一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规范的语文学习开始于小学教育直至学业终止,一直都要学习的学科,足以见得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通过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复习,学生不仅能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力,在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和继续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在教育知识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语文的实用性,小学语文身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通过简洁的知识内容、精准的表述,来带动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我们的学习需求成为了目前教育界研究的新课题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德育教育 ;必要性
一、 信息时代的人才素质需求
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框架和步骤。教学模式发生转变,老师担当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认知主体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完成知识的构建。老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大胆的提问发言。学生的勇于创新综合素质在这样的模式下,不知不觉的一点点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观念逐渐形成,但大多流于形式化。隨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理念得到实践。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教材中遇到的情景可以手工制作展示自己的设计;课堂活跃度增加,学生积极参与,呈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然而通过长期调查了解到,只有在公开课和观摩课堂中,老师才会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日常课堂中学生讨论、交流、协商的时间被减少,几乎没有动手展示的环节,恢复成老师喋喋不休的讲。
(二)教学改革实践的不彻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自主建构模式学习,老师渐渐发现,建构模式学习需要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互相协商探讨对问题进行解决,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知识面也不够宽广,让他们独自承担主题教学,他们虽然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探讨,但对问题的理解还是处于简单化表面化,不能真正达到教材的要求,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做主体的建构教学模式适合年纪稍大些的学生,小学生还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矛盾,给教学改革实践带来阻碍。
三、构建以实践为主题的学校德育新模式
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6~12岁的儿童的,他们正处在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理解生活技能,从而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无疑就是学校了,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这个阶段中,学校必须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反复巩固学习到的知识。最终,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将是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该参考到不同学校的教学特色,保证学科教学活动和德育主题的时间和空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注重形式和制度,联系和鼓励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的两个方面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梯式攀登,对学生进行情境感染,使学生养成更加理性的思维和积极的道德规范行为。
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
1.尊重学生特点,制定指导性的分段德育目标
对德育教育目标进行分段,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来分段制定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德育目标。
2.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次数
把学生社团、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鼓励学生以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小型的科研活动;某些学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共探的合作学习。
3.探索符合我校特色的德育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要考虑学生整体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创造性的潜力;当然,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改革时必须要反映在操作过程中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特点。
4.营造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
①班主任要建设良好班级环境,因为只有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才会给学生带来正确的社会环境意识,放松学生的紧张意识,才能方便高中班主任从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通过高中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一起给班集体建立口号,或者高中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一起进行有意义的各种班集体活动來建立。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放松紧张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行的发展。
②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主动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仅要在学校规定的学科教学授课时间中对学生提供帮助,在学校规定的学科教学授课时间以外,教师也应该关心学在各个领域关心并帮助学生,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学习并主动了解知识,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目的。
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个工作就是班主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性格,首先,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整体日常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最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次,了解在班级大整体中的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进行了解,尤其是他们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对于这一点,高中班主任应该在轻视的课堂上,课余生活中,以及放假在家时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学生,以便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
结语
总之,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就要多元化的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鼓励促进肯定学生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语文,在各项活动中学习语文,利用多元化手段学语文,努力践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02:53-59.
[2]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132-139.
[3]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91-98.
[4]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06:25-32.
[5]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05:104-1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德育教育 ;必要性
一、 信息时代的人才素质需求
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框架和步骤。教学模式发生转变,老师担当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认知主体的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协作、讨论、交流完成知识的构建。老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可以大胆的提问发言。学生的勇于创新综合素质在这样的模式下,不知不觉的一点点形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观念逐渐形成,但大多流于形式化。隨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理念得到实践。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教材中遇到的情景可以手工制作展示自己的设计;课堂活跃度增加,学生积极参与,呈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然而通过长期调查了解到,只有在公开课和观摩课堂中,老师才会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日常课堂中学生讨论、交流、协商的时间被减少,几乎没有动手展示的环节,恢复成老师喋喋不休的讲。
(二)教学改革实践的不彻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生自主建构模式学习,老师渐渐发现,建构模式学习需要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互相协商探讨对问题进行解决,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知识面也不够宽广,让他们独自承担主题教学,他们虽然花费很多时间去思考探讨,但对问题的理解还是处于简单化表面化,不能真正达到教材的要求,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做主体的建构教学模式适合年纪稍大些的学生,小学生还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矛盾,给教学改革实践带来阻碍。
三、构建以实践为主题的学校德育新模式
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6~12岁的儿童的,他们正处在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理解生活技能,从而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无疑就是学校了,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这个阶段中,学校必须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反复巩固学习到的知识。最终,学生的道德行为方面将是学生在学校受到的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该参考到不同学校的教学特色,保证学科教学活动和德育主题的时间和空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注重形式和制度,联系和鼓励学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育的两个方面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阶梯式攀登,对学生进行情境感染,使学生养成更加理性的思维和积极的道德规范行为。
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构建学校德育新模式
1.尊重学生特点,制定指导性的分段德育目标
对德育教育目标进行分段,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及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来分段制定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德育目标。
2.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次数
把学生社团、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纳入学校常规管理;鼓励学生以研究小组的方式进行小型的科研活动;某些学科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共探的合作学习。
3.探索符合我校特色的德育模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要考虑学生整体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挖掘自己的创造性的潜力;当然,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改革时必须要反映在操作过程中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特点。
4.营造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
①班主任要建设良好班级环境,因为只有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才会给学生带来正确的社会环境意识,放松学生的紧张意识,才能方便高中班主任从日常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的德育教育。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可以通过高中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一起给班集体建立口号,或者高中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一起进行有意义的各种班集体活动來建立。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放松紧张心理,有助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行的发展。
②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主动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应该积极的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来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仅仅要在学校规定的学科教学授课时间中对学生提供帮助,在学校规定的学科教学授课时间以外,教师也应该关心学在各个领域关心并帮助学生,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学习并主动了解知识,真正的实现教育的目的。
5.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个工作就是班主任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性格,首先,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整体日常生活氛围和学习氛围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最合适他们的最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其次,了解在班级大整体中的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进行了解,尤其是他们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以及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对于这一点,高中班主任应该在轻视的课堂上,课余生活中,以及放假在家时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学生,以便对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
结语
总之,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就要多元化的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目标。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学生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鼓励促进肯定学生的能力。在课堂学习语文,在各项活动中学习语文,利用多元化手段学语文,努力践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志毅.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J].教育研究,2012,02:53-59.
[2]冯建军.“德育与生活”关系之再思考——兼论“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4:132-139.
[3]钟晓琳,朱小蔓.德育的知识化与德育的生活化:困境及其“精神性”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91-98.
[4]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06:25-32.
[5]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05: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