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而教学的“基础工程”是备好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备课。“学情”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基础;“教学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中心;“怎么教”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重点;“如何学”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他们相互联系,共同发展,构成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备课 追问 不断探究 开发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4-017-04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备课。备课永远不会过时,备课的内涵及动态发展远比教学设计丰富的多。学情、教学什么、怎么教、如何学等内涵与发展是什么?一场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即可持续发展备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值得十分关注的大问题,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根本,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
上好课,“功夫在课外”,全在于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一个教师的德、识、能等,在课堂上能完完全全地彰显出来。但是,决定的因素恰恰不是课上的45分钟,而是在课下。我们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上高质量、高品位的课;上“培养杰出人才”的课,“功夫在课外”,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备课。在备课的这块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地耕耘;经营好这块土地,只有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靠这块土地的滋养。近年来,在功利化和全民浮躁的环境里,人们比较关注的是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形式化和“舞台课”,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实干——备课,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现代教师“富贵病”的表现,是病态的信号。
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备课不就是课前看看教科书、教辅书,阅阅参考书、考试书,再设计一下教学过程,最后写出一份教案而已;甚至,有的教师十分崇尚“移植”,沉湎于“文化快餐”中;还有些教师欣赏“速成”,从书店买上“优质教案”来“现炒现卖”,完全把备课这一亩三分地荒芜了,使得杂草丛生,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问题。教育强国,教育也会误国。不备好课,就有可能误教、误人、误国。教育为本,教师为本;教师为本,备课为本。不下功夫备好课,不在备课的持续追问与探究上下苦功,只会“移植”不会“种植”,势必会把教育教学推向“泡沫”、走向“沙化”。
一、“学情”: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是适合的教育教学,适合的教育教学从何而来?离开了“学情”何谈适合,何以适合。“学情”:指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现实情况。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其内涵与发展性极为复杂,需要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笔者以为,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感知学生、理解学生、扶助学生、教育学生、解放学生、发现学生和成就学生是教育的本真,而学生是发展的人,灵动的生命体,复杂的社会体,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认识学生:指对活生生的生命体的认识。面貌、年龄、性别、姓名、特征、性格、灵性等方面的具体感知。认识学生是教师的基本智慧。了解学生:指不仅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困难、思想特点、灵动性等,更要了解“学情”的真实境遇及改善的正确方向和动力。感知学生: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流、对话等互动的心理感应与灵魂的关照。理解学生:指学生是最大发展的人,学的天性、生态、学的本能很强,想象力很丰富,并不是工具,靠控制只能把教育推向失态、失败;教育教学是自然生长的过程,绝不是车间的加工和制造。特别是今天,学生异常复杂,条件千差万别,学习的境遇令人不安。所以,教师需要重心下沉,善于和学生、家长沟通,以真正摸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个体的生命需求、生活境遇和求知渴望。扶助学生:指教师要直面生命、关怀学生、丰富学生的生命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在困难和危机时刻,教师挺身而出,以扶助学生走过人生成长的一道道关隘;在不利的情势下,教师能以正义和良知润泽学生、呵护学生,以使学生走出困境。教育学生: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是教书育人。为了把聪明人培养成智慧人,把不甚聪明的人培养成聪明的人,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引领、表扬、批评,恰到好处、实为不易。解放学生:指解放思想、解放文化,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肆意生长;不解放学生,就会使教育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发现学生:发现学生是教师的第一学问。发现学生在真实世界里的动态变化、动向动作极其志趣。发现学生在理想世界的理想及现实中的苦闷、茫然和失落。发现学生在虚拟世界里的激情、放终和沉湎。从而找到教育教学的入口、轨道和出口。成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原生态,努力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让“橡树成为橡树”,让“玫瑰成为玫瑰”,让鲜花都盛开!
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体,到底“学情”是一个什么状态?唯有不断地追问与探究,与生命体对话,与现实和发展性对话,剥去虚伪,消除空化,才能见实、见底、见效。缺少持续不断追问与探究的意识和行动,我们极有可能是“盲人摸象”,使得教育教学深陷误区,给学生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时下,校园里的学生各方面的差别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这么复杂,“学情”出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厌学,能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吗?是不是我们“死教” “硬灌”和过度教、过度考逼的呢?是不是我们在进行着大量的无效教学、重复操练和“课堂浪费”、空耗生命呢?有的学生“抢学”,是不是我们“抢教”造成的?学生择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没有教育的“等级化”和学校的择生哪有学生的择校?没有“撤点并校”哪来的“背井离乡”?学生沉重而“巨额”的学业负担,靠限制书包重量,限制学生在校时间能奏效吗?有的学生熟视无睹、感觉粗糙、情感麻木。是不是我们制造了“考试文化” 、“控制文化”“速成文化”等的后果。学生的考试成绩“贫富不均”,仅仅是学生的原因吗?是不是我们“统教”、“统学”、“统考”以及社会不公、教育不公和教育教学的正义缺失所造成的呢?……,所以对“学情”非得深入、细致、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或依靠测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往往会获得肤浅的东西,甚至南辕北辙。 只有教师眼中有生,心中有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可怜天下学生心,既教人也教心,不断地进行交流、家访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境遇。当学生能和老师说悄悄话时,探究学生就达到一定的高度;当学生真正得到充分的尊重、自由、解放、幸福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探究学生就获得了真正的要领;教师不断地与“学情”对话,真正找到了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点、用心点亮了学生的心灯,追问与探究才进入了教育的高地。如果我们眼里只有“一班”“一部分”学生,个体内涵不清,谈何因材施教?即使你是孔夫子,连子路和冉有都分不清。谈何去因子路轻率冒失、争强好胜而教他三思而后行;冉有生性胆小、优柔寡断而教他果断行事呢?只有备课的不断追问与探究,才可能找到适合“学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教育才可能是适合的教育。
二、“教学什么”: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中心
“教学什么”?不是仅仅看看教科书,阅阅参考书,而是“吃透教材”和广泛阅读各种有关书籍,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理解和再理解,还要对现实教育进行不断地反思与探究,并对话现实世界、对话现实教育、对话现实学情、对话生命需要,进行意义的判断、选择、提炼和创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方面知识成级数增长,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的知识是空泛无用,甚至是错误的,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误区。因此,我们须当认真审视、思考和鉴别,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那些是有用的,那些是无用的,使教学的内容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意义的、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能沉淀下来的人生“优质食粮”和“安身立命之源泉”。
要当个有识之师、智慧之师,立于阅读,成于持续不断的阅读与探究,关键是学术水平和对所教问题的理解及发展程度。譬如,语文教师在教授《望月》时,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眼中月,诗中月,想象中的月,孩子们幻想中的月,画中的月,真实的月;对月亮的描述以及月亮的描写,哲学的意味、审美的意象、人格的意境、文化意义、语景美感、诗情画意、意象、象征、立象尽意以及形神意的完美结合,共生共长;此外,眼中只有画中的月,没有天空的月行吗?只有月没有星空行吗?不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行吗?等等,渐渐走向深刻,是没有穷尽的。在识字教学中,利用部首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方法,讲例子:江、河、湖、海、洲、流等都是三点水旁,都和水有关,易记忆也易理解。但“法”字为什么也是三点水旁呢?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法”,水之平也,是引申涵义;法在心中,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公道和正义的应然与必然;汉字意义:中国文化之基因,集声、情、意于一体;文化意义、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及其正义的救赎;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是要从识字、认字、写字、阅读和书写开始,并不断发扬光大,警惕汉字文化的退化,注意不会手写汉字,让教学扎根等等,不断升华,唯有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教授《岳阳楼记》时,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它全篇368个字,但字如珍珠,句如项链,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简洁而优美的文章、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从“事”字出发→写景→以“形”写志→借景抒情→以情写意→生成哲理;它的思想含金量:人格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政治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艺术思想(文字美、语言美、形式美、精神美);它教我们:怎样做人(独立人格、理性精神,骨头硬,有追求,有正义)。怎样做官(为官不滑、不奸,不偷砖拆瓦,不损人利己,不贪污腐败)。怎样做事(勤奋、正真、担当、负责任、公道、向善)。怎样写文章(为思想而写,为艺术而写,为美而写)。它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文化思考,教育思考),等等,永无止境……。
数学教师在讲授概率时,常常是以婴儿出生,男女概率各占0.5举例,但现实上是男大于女,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比例是22︰21;数学计算买彩票的中奖率只有1/10000000,专家认为概率低于1/1000就可忽略不计了,他们不买也绝不支持别人买。但对中奖者来说,你的概率是靠不住的,绝不会听你的。实际上这就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丰富面,有纯数学层面的,也有生活层面的;有抽象,也有具体……,真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再譬如,数学教师在教授立体几何时,对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互译及其贯通;识图与画图;空间想象、几何抽象与具体形象的统一;立体几何的语言视角、点线面等元素结构的视角、哲学的视角、文化的视角;数与形的结合;立体与平面的组合与转化;动手的、实践的、意会的、想象的、思考的是什么?在何处?在何时?以及跳出立几看立几,向量的引入,教育的哲学等等,只有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才能使教学走向适合、走向有效。否则,尽管教师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交“白卷”,令人震惊,催人反思。(据南京晨报报道,2012年江苏高考零分达万人,在立体几何题上更是“难堪”;山东青岛晚报报道:2012年,山东省高考阅卷一半时,山东就有5万考生在一道立体几何题上得零分)。所以,①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组成体系进行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意义地、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②对教学中的概念、方法、思想、观点及其应用进行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不断地辨析、理解、发展,渐渐向深刻走去。③对教学中的例题、练习、习题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寻、提炼、创造出简约而优美的几道题来。④对教学中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形等语言的贯通、互译等进行不断地探究,并不断地与实践、与运用结合起来。⑤对教学内容的思想、逻辑、哲学、意义等不断地探究,使文化得以发扬和发展。⑥对教材等做到持续不断地开发、对课程资源的持续不断开发、整合,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深耕细作,对所教问题理解得越深刻,教师的化归能力就越强,就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困难的问题明白化,学的知识意义化,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得多。只有对课程理解得深刻,才能在第一时间使学生着迷、整个过程中有动力、有活力。相反,不持续不断地学着问与追着究,不因材施教,资源再丰富,你一旦放错了位置,再怎么殚精竭虑,也只会误人不浅。 “教学什么”?立于阅读,还要结合社会实践这本无字的“大课本”,可持续发展地“阅读”、对话、解读、创造性地提炼出人本化的课堂食粮与升华出精神食粮来,给孩子以托起生命的基础和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三、“怎么教”:可持续发展备课的重点
教从那里开始?教因何而来?教为了什么?教和教是大不一样的。首先,教应从人之关怀、生命之关照开始和因学而来,不“跪着教”,不包办学。教是助推学生学起来,学大于教,不能因教而把学给毁了,不能教把学力都掏空了;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根据每一节课的特点和具体的“学情”采用适切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展开生态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时,诱导、讲解、示意、启发、引入、板书、展示、实验、活动、阅读、思考、动手、提问、合作、探究、自主、教育现代技术运用等一定要注意恰到好处;为建设生态、简约、自然、有序、适切、有创造性,有鲜明的个性,有挑战性,有感染力,有动力,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教育环境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教绝不只是为了分数,挖空心思地把一切都准备好,再喂给学生,使得学生越学越离不开教;教学方法不是追赶浮华、时髦、精致,更不要包装、抄袭,而是要自然、朴实、意义、生态。比如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就必定采用合作学习,显然是荒唐的。教学方法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由发展,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表演与夸张,而是要回归到常态、继承和发展上来。要讲究教学实践智慧和自然生成,如果只会“搬运”“移植”“速成”,那么,即使暂时将成绩弄上去了,长期下去,素质可能下来了。人类千年发展起来的知识瑰宝、文化瑰宝,有多少是可教的呢?感悟的、精神的、智慧的,能教吗?为什么我们说,润物细无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教不是万能的,有时是无能的。我们要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无为而教、不教而教和无言而教化四方的神奇与智慧。比如一种眼神就是一种无形的、无法用语言企及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组合,真正实现把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在学生面前变成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使学生带着脑子进课堂,会思考,能觉察出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能辨析问题和确定正确与错误,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成功了。
第三,教是智慧的导学,给孩子适合的引导力、可持续学习的发展力。如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其解决过程,通过教师的示范,把最简单、最原创的思路展示出来,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去自己发挥,随心所欲使出另外的招数,自主发展。
教要依靠本能、依靠学,依靠正能量、依靠正影响。教学的本质是“学”起来。学生是学子,教师是学者,师生“学”起来:求学、学问、问学,以问导学、以问求知、以问探知,学着问、问着学;教要大教、简教。决不能,教过了,学生再也不想思考了,考完了,学生再也不想学习了。教,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中,把深奥、复杂的东西变得浅显、简单;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焦点、热点、盲点等理清并加以突破。教,最好的方法是影响力。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中,使教师有底气、有大气,有文化自觉、文化气质、文化精神,从而在教育教学中释放出思想、精神等影响力,以影响力去影响学生,以教师的文化滋养生命、心灵。教,也要讲究“绿色”“生态”“环保”,要遵循自然秩序,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让教无所不至、无所不能而误人子弟。
四、“如何学”: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
学从那里开始?走向何方?学应从本能开始,从生活实践开始,从生命体的发展需要走向自主、自由,走向生活实践;从学习力的发展走向发展的学习力,从发展的生命体走向生命体的发展。教师出于、立于学生生命境遇来认识学生学习的本能、需要、心态、意识、认知冲突和自我评价等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引导者、合作者,对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有深刻的体会和反思,由此对学生进行适切的学法指导,真正解决想学、能学、会学、乐学、有意义的学、发展性学的困难、障碍、动力和持续发展力;指导学生善于做加减法,把无效的甚至负效的一切东西抛掉,腾空了“心”去读、记、思、想、问、答。特别要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强调“念”,“念”字有“心”,有口无心不成。如有的学生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背得滚瓜烂熟,结果连性质和判定的区别都搞不清楚,具体运用时,不是错用就是误用,这非得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和教导。教师的点拨和指引,加上学生自己的天分和领悟,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有用的、有效的。
对怎么学的不断追问与探究,要关注学生生命的灵动性、丰富性、差异性、发展性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学法的真正秘诀是读、思、悟,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地发展、优化。这就得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见缝插针,随时随处加以渗透。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学习,用学生的生活解释学习;教师以文化影响力去影响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辨析、质疑、创新,并不断地与文字、符号、图形、语言对话,与现实世界对话,对话中重新审视、分析、思考。
学习是人的天性,学有本能,只有激扬与尊重,天性与本能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一是有机会上学,二是感到“上学没出息”?如何避免我们的自以为是,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兴趣、有信心、有热情、有成就、有改变命运的能力?而不是越学越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和兴趣,感到学习成了“最痛苦的事”,“除了考学,学习还有何意义呢?”,决不能让学习把心灵给关闭了,也不能只是学习,而其他一切都无暇顾及,更不能让学习把人生的通道给变得狭窄或堵塞了。如何引领学生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呢?我的学习我作主,这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点。
可持续发展备课,在于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在发展中发现“点子”:①兴趣点,展开有效的互动、对话、交流,不断地开发和探寻学习的动力源。②矛盾点,引发认知冲突,让脑子动起来,思考、探究,小问题大道理,细节追问出智慧。③发散点,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从具体到一般,从小到大,变死为活去放射光彩,致广达。④延伸点,知识延伸,思考延伸,学问延伸,无穷无尽,无边无沿,一山放过一山栏。⑤生长点,藉此使知识、智慧、精神拔节、增高、出彩。⑥支点,拨动心灵,启动心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生活积累、生命体验、生命话剧、教育哲学、教学故事或利用知识点、技能点、课堂导入、故事、问题、话题、新闻、对话、动手、实践等创设兴趣点、矛盾点……更要关注课堂里自然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用心捕捉“点子”,这如同一颗颗珍珠,积累到一定时,一旦串联起来,就是价值昂贵的项链。 备课的持续不断追问与探究,最终的成果体现是不断地写出自己的教案和创新教案,这是教学学术水平的真实体现。目前,为什么教师不把教案当回事,原因主要是管理上的误区:以教案作检查、做奖金发放的凭证。必须革除这种“务实”的行政化的“管制”,而把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学术的著作看待,几年甚至几十年创作一本本教案,每年的教案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作为教师备课的“硬功夫”。要重视写可持续发展教案,作为职称晋级评审的依据。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立创新型国家”都呼唤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教师的优先发展,也强烈地呼唤着教师备课硬功夫的提升,呼唤着真实、智慧的教案问世。一部科学、真实、创造性、发展性的教案就是高水平的百科全书。
总之,教师之功,可持续发展备课是个硬功。可持续发展备课是创造性的工作,全在于学、思、悟,没有自己的悟,一切都是低效或无效的。可持续发展备课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油然而生智慧和情感。可持续发展的备课真是不停地磨炼。京剧大师袁世海在夜深人静时遛出来“备戏”,一边练唱,一边练招式,一边琢磨。顿悟在星光下,沉淀在磨练中。教师的备课如同“备戏”,备得思虑万千,辗转难眠……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非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历经“日间挥写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磨炼。可持续发展备课也得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教师在夜阑人静时,一会儿自问自答,一会儿沉思遐想,一会儿自审自问,一会儿“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会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心静致远,沙里淘金,备课之功才日见渐长,教学才可能出神入化和悄然变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备课。“学情”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基础;“教学什么”
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中心;“怎么教”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重点;“如何学”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他们相互联系、制约、依赖、协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成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体系。在这样子的体系里,通过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不断地找寻新的动力、新的源泉、新的能量。可持续发展备课,是教师教育、教师成长的“发展主题”。作为一种认识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维习惯和一种培养人的哲学思考,意义莫大。
在我国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本文重提备课,真有点“手把青秧插满天,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sson planning
XIA Yu-qin Xia j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Department of Datong University, Shanxi 037009;)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fro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infrastructure" is ready lesson. Without a solid foundation, the earth was mov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preparation. "Learning Love" is the basis for prepa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aching What" is the prepa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enter; "how to teach" is the focus of lesso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learn" is a sustainable The key lesso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y contact each other for commo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preparation system.
Key words: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ssons; ask; constant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备课 追问 不断探究 开发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3)04-017-04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的备课。备课永远不会过时,备课的内涵及动态发展远比教学设计丰富的多。学情、教学什么、怎么教、如何学等内涵与发展是什么?一场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即可持续发展备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值得十分关注的大问题,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根本,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根本。
上好课,“功夫在课外”,全在于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一个教师的德、识、能等,在课堂上能完完全全地彰显出来。但是,决定的因素恰恰不是课上的45分钟,而是在课下。我们常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上高质量、高品位的课;上“培养杰出人才”的课,“功夫在课外”,这就是可持续发展备课。在备课的这块土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地耕耘;经营好这块土地,只有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教师的专业成长,全靠这块土地的滋养。近年来,在功利化和全民浮躁的环境里,人们比较关注的是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形式化和“舞台课”,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实干——备课,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是现代教师“富贵病”的表现,是病态的信号。
不少教师的心目中,备课不就是课前看看教科书、教辅书,阅阅参考书、考试书,再设计一下教学过程,最后写出一份教案而已;甚至,有的教师十分崇尚“移植”,沉湎于“文化快餐”中;还有些教师欣赏“速成”,从书店买上“优质教案”来“现炒现卖”,完全把备课这一亩三分地荒芜了,使得杂草丛生,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问题。教育强国,教育也会误国。不备好课,就有可能误教、误人、误国。教育为本,教师为本;教师为本,备课为本。不下功夫备好课,不在备课的持续追问与探究上下苦功,只会“移植”不会“种植”,势必会把教育教学推向“泡沫”、走向“沙化”。
一、“学情”: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是适合的教育教学,适合的教育教学从何而来?离开了“学情”何谈适合,何以适合。“学情”:指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现实情况。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其内涵与发展性极为复杂,需要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笔者以为,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感知学生、理解学生、扶助学生、教育学生、解放学生、发现学生和成就学生是教育的本真,而学生是发展的人,灵动的生命体,复杂的社会体,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认识学生:指对活生生的生命体的认识。面貌、年龄、性别、姓名、特征、性格、灵性等方面的具体感知。认识学生是教师的基本智慧。了解学生:指不仅仅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技能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困难、思想特点、灵动性等,更要了解“学情”的真实境遇及改善的正确方向和动力。感知学生: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流、对话等互动的心理感应与灵魂的关照。理解学生:指学生是最大发展的人,学的天性、生态、学的本能很强,想象力很丰富,并不是工具,靠控制只能把教育推向失态、失败;教育教学是自然生长的过程,绝不是车间的加工和制造。特别是今天,学生异常复杂,条件千差万别,学习的境遇令人不安。所以,教师需要重心下沉,善于和学生、家长沟通,以真正摸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个体的生命需求、生活境遇和求知渴望。扶助学生:指教师要直面生命、关怀学生、丰富学生的生命意义,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在困难和危机时刻,教师挺身而出,以扶助学生走过人生成长的一道道关隘;在不利的情势下,教师能以正义和良知润泽学生、呵护学生,以使学生走出困境。教育学生: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是教书育人。为了把聪明人培养成智慧人,把不甚聪明的人培养成聪明的人,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引领、表扬、批评,恰到好处、实为不易。解放学生:指解放思想、解放文化,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肆意生长;不解放学生,就会使教育教学陷入“尴尬境地”。发现学生:发现学生是教师的第一学问。发现学生在真实世界里的动态变化、动向动作极其志趣。发现学生在理想世界的理想及现实中的苦闷、茫然和失落。发现学生在虚拟世界里的激情、放终和沉湎。从而找到教育教学的入口、轨道和出口。成就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原生态,努力提供适合的教育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让“橡树成为橡树”,让“玫瑰成为玫瑰”,让鲜花都盛开!
面对活生生的生命体,到底“学情”是一个什么状态?唯有不断地追问与探究,与生命体对话,与现实和发展性对话,剥去虚伪,消除空化,才能见实、见底、见效。缺少持续不断追问与探究的意识和行动,我们极有可能是“盲人摸象”,使得教育教学深陷误区,给学生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时下,校园里的学生各方面的差别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这么复杂,“学情”出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情况。比如,有的学生厌学,能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吗?是不是我们“死教” “硬灌”和过度教、过度考逼的呢?是不是我们在进行着大量的无效教学、重复操练和“课堂浪费”、空耗生命呢?有的学生“抢学”,是不是我们“抢教”造成的?学生择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没有教育的“等级化”和学校的择生哪有学生的择校?没有“撤点并校”哪来的“背井离乡”?学生沉重而“巨额”的学业负担,靠限制书包重量,限制学生在校时间能奏效吗?有的学生熟视无睹、感觉粗糙、情感麻木。是不是我们制造了“考试文化” 、“控制文化”“速成文化”等的后果。学生的考试成绩“贫富不均”,仅仅是学生的原因吗?是不是我们“统教”、“统学”、“统考”以及社会不公、教育不公和教育教学的正义缺失所造成的呢?……,所以对“学情”非得深入、细致、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或依靠测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往往会获得肤浅的东西,甚至南辕北辙。 只有教师眼中有生,心中有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和发展,可怜天下学生心,既教人也教心,不断地进行交流、家访才能真实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境遇。当学生能和老师说悄悄话时,探究学生就达到一定的高度;当学生真正得到充分的尊重、自由、解放、幸福和正确的人生方向,探究学生就获得了真正的要领;教师不断地与“学情”对话,真正找到了心灵与心灵的对接点、用心点亮了学生的心灯,追问与探究才进入了教育的高地。如果我们眼里只有“一班”“一部分”学生,个体内涵不清,谈何因材施教?即使你是孔夫子,连子路和冉有都分不清。谈何去因子路轻率冒失、争强好胜而教他三思而后行;冉有生性胆小、优柔寡断而教他果断行事呢?只有备课的不断追问与探究,才可能找到适合“学情”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来,教育才可能是适合的教育。
二、“教学什么”: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中心
“教学什么”?不是仅仅看看教科书,阅阅参考书,而是“吃透教材”和广泛阅读各种有关书籍,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理解和再理解,还要对现实教育进行不断地反思与探究,并对话现实世界、对话现实教育、对话现实学情、对话生命需要,进行意义的判断、选择、提炼和创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方面知识成级数增长,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的知识是空泛无用,甚至是错误的,稍有不慎,就会陷入误区。因此,我们须当认真审视、思考和鉴别,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那些是有用的,那些是无用的,使教学的内容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意义的、有价值的、有生命力的、能沉淀下来的人生“优质食粮”和“安身立命之源泉”。
要当个有识之师、智慧之师,立于阅读,成于持续不断的阅读与探究,关键是学术水平和对所教问题的理解及发展程度。譬如,语文教师在教授《望月》时,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眼中月,诗中月,想象中的月,孩子们幻想中的月,画中的月,真实的月;对月亮的描述以及月亮的描写,哲学的意味、审美的意象、人格的意境、文化意义、语景美感、诗情画意、意象、象征、立象尽意以及形神意的完美结合,共生共长;此外,眼中只有画中的月,没有天空的月行吗?只有月没有星空行吗?不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行吗?等等,渐渐走向深刻,是没有穷尽的。在识字教学中,利用部首记忆字形、理解字义方法,讲例子:江、河、湖、海、洲、流等都是三点水旁,都和水有关,易记忆也易理解。但“法”字为什么也是三点水旁呢?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法”,水之平也,是引申涵义;法在心中,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公道和正义的应然与必然;汉字意义:中国文化之基因,集声、情、意于一体;文化意义、思想意义、教育意义及其正义的救赎;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是要从识字、认字、写字、阅读和书写开始,并不断发扬光大,警惕汉字文化的退化,注意不会手写汉字,让教学扎根等等,不断升华,唯有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教授《岳阳楼记》时,备课的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它全篇368个字,但字如珍珠,句如项链,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简洁而优美的文章、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从“事”字出发→写景→以“形”写志→借景抒情→以情写意→生成哲理;它的思想含金量:人格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政治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艺术思想(文字美、语言美、形式美、精神美);它教我们:怎样做人(独立人格、理性精神,骨头硬,有追求,有正义)。怎样做官(为官不滑、不奸,不偷砖拆瓦,不损人利己,不贪污腐败)。怎样做事(勤奋、正真、担当、负责任、公道、向善)。怎样写文章(为思想而写,为艺术而写,为美而写)。它给我们留下的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思考,政治思考,文化思考,教育思考),等等,永无止境……。
数学教师在讲授概率时,常常是以婴儿出生,男女概率各占0.5举例,但现实上是男大于女,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比例是22︰21;数学计算买彩票的中奖率只有1/10000000,专家认为概率低于1/1000就可忽略不计了,他们不买也绝不支持别人买。但对中奖者来说,你的概率是靠不住的,绝不会听你的。实际上这就是数学教育教学的丰富面,有纯数学层面的,也有生活层面的;有抽象,也有具体……,真需要教师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再譬如,数学教师在教授立体几何时,对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互译及其贯通;识图与画图;空间想象、几何抽象与具体形象的统一;立体几何的语言视角、点线面等元素结构的视角、哲学的视角、文化的视角;数与形的结合;立体与平面的组合与转化;动手的、实践的、意会的、想象的、思考的是什么?在何处?在何时?以及跳出立几看立几,向量的引入,教育的哲学等等,只有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才能使教学走向适合、走向有效。否则,尽管教师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我们的学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交“白卷”,令人震惊,催人反思。(据南京晨报报道,2012年江苏高考零分达万人,在立体几何题上更是“难堪”;山东青岛晚报报道:2012年,山东省高考阅卷一半时,山东就有5万考生在一道立体几何题上得零分)。所以,①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组成体系进行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意义地、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②对教学中的概念、方法、思想、观点及其应用进行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不断地辨析、理解、发展,渐渐向深刻走去。③对教学中的例题、练习、习题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寻、提炼、创造出简约而优美的几道题来。④对教学中的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图形等语言的贯通、互译等进行不断地探究,并不断地与实践、与运用结合起来。⑤对教学内容的思想、逻辑、哲学、意义等不断地探究,使文化得以发扬和发展。⑥对教材等做到持续不断地开发、对课程资源的持续不断开发、整合,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深耕细作,对所教问题理解得越深刻,教师的化归能力就越强,就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困难的问题明白化,学的知识意义化,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得多。只有对课程理解得深刻,才能在第一时间使学生着迷、整个过程中有动力、有活力。相反,不持续不断地学着问与追着究,不因材施教,资源再丰富,你一旦放错了位置,再怎么殚精竭虑,也只会误人不浅。 “教学什么”?立于阅读,还要结合社会实践这本无字的“大课本”,可持续发展地“阅读”、对话、解读、创造性地提炼出人本化的课堂食粮与升华出精神食粮来,给孩子以托起生命的基础和未来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三、“怎么教”:可持续发展备课的重点
教从那里开始?教因何而来?教为了什么?教和教是大不一样的。首先,教应从人之关怀、生命之关照开始和因学而来,不“跪着教”,不包办学。教是助推学生学起来,学大于教,不能因教而把学给毁了,不能教把学力都掏空了;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根据每一节课的特点和具体的“学情”采用适切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展开生态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此时,诱导、讲解、示意、启发、引入、板书、展示、实验、活动、阅读、思考、动手、提问、合作、探究、自主、教育现代技术运用等一定要注意恰到好处;为建设生态、简约、自然、有序、适切、有创造性,有鲜明的个性,有挑战性,有感染力,有动力,有可持续发展力的教育环境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教绝不只是为了分数,挖空心思地把一切都准备好,再喂给学生,使得学生越学越离不开教;教学方法不是追赶浮华、时髦、精致,更不要包装、抄袭,而是要自然、朴实、意义、生态。比如新课程改革的课堂就必定采用合作学习,显然是荒唐的。教学方法应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自由发展,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表演与夸张,而是要回归到常态、继承和发展上来。要讲究教学实践智慧和自然生成,如果只会“搬运”“移植”“速成”,那么,即使暂时将成绩弄上去了,长期下去,素质可能下来了。人类千年发展起来的知识瑰宝、文化瑰宝,有多少是可教的呢?感悟的、精神的、智慧的,能教吗?为什么我们说,润物细无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教不是万能的,有时是无能的。我们要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无为而教、不教而教和无言而教化四方的神奇与智慧。比如一种眼神就是一种无形的、无法用语言企及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组合,真正实现把困难的、抽象的、复杂的东西在学生面前变成容易的、具体的、简单的东西。使学生带着脑子进课堂,会思考,能觉察出问题并试图去解决问题、能辨析问题和确定正确与错误,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成功了。
第三,教是智慧的导学,给孩子适合的引导力、可持续学习的发展力。如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及其解决过程,通过教师的示范,把最简单、最原创的思路展示出来,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去自己发挥,随心所欲使出另外的招数,自主发展。
教要依靠本能、依靠学,依靠正能量、依靠正影响。教学的本质是“学”起来。学生是学子,教师是学者,师生“学”起来:求学、学问、问学,以问导学、以问求知、以问探知,学着问、问着学;教要大教、简教。决不能,教过了,学生再也不想思考了,考完了,学生再也不想学习了。教,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中,把深奥、复杂的东西变得浅显、简单;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焦点、热点、盲点等理清并加以突破。教,最好的方法是影响力。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中,使教师有底气、有大气,有文化自觉、文化气质、文化精神,从而在教育教学中释放出思想、精神等影响力,以影响力去影响学生,以教师的文化滋养生命、心灵。教,也要讲究“绿色”“生态”“环保”,要遵循自然秩序,顺其自然,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让教无所不至、无所不能而误人子弟。
四、“如何学”: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
学从那里开始?走向何方?学应从本能开始,从生活实践开始,从生命体的发展需要走向自主、自由,走向生活实践;从学习力的发展走向发展的学习力,从发展的生命体走向生命体的发展。教师出于、立于学生生命境遇来认识学生学习的本能、需要、心态、意识、认知冲突和自我评价等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是学习的先行者、引导者、合作者,对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有深刻的体会和反思,由此对学生进行适切的学法指导,真正解决想学、能学、会学、乐学、有意义的学、发展性学的困难、障碍、动力和持续发展力;指导学生善于做加减法,把无效的甚至负效的一切东西抛掉,腾空了“心”去读、记、思、想、问、答。特别要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强调“念”,“念”字有“心”,有口无心不成。如有的学生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背得滚瓜烂熟,结果连性质和判定的区别都搞不清楚,具体运用时,不是错用就是误用,这非得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和教导。教师的点拨和指引,加上学生自己的天分和领悟,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有用的、有效的。
对怎么学的不断追问与探究,要关注学生生命的灵动性、丰富性、差异性、发展性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学法的真正秘诀是读、思、悟,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地发展、优化。这就得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见缝插针,随时随处加以渗透。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学习,用学生的生活解释学习;教师以文化影响力去影响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判断、辨析、质疑、创新,并不断地与文字、符号、图形、语言对话,与现实世界对话,对话中重新审视、分析、思考。
学习是人的天性,学有本能,只有激扬与尊重,天性与本能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一是有机会上学,二是感到“上学没出息”?如何避免我们的自以为是,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兴趣、有信心、有热情、有成就、有改变命运的能力?而不是越学越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和兴趣,感到学习成了“最痛苦的事”,“除了考学,学习还有何意义呢?”,决不能让学习把心灵给关闭了,也不能只是学习,而其他一切都无暇顾及,更不能让学习把人生的通道给变得狭窄或堵塞了。如何引领学生来一场学习的革命呢?我的学习我作主,这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点。
可持续发展备课,在于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在发展中发现“点子”:①兴趣点,展开有效的互动、对话、交流,不断地开发和探寻学习的动力源。②矛盾点,引发认知冲突,让脑子动起来,思考、探究,小问题大道理,细节追问出智慧。③发散点,由此及彼,由近及远,从具体到一般,从小到大,变死为活去放射光彩,致广达。④延伸点,知识延伸,思考延伸,学问延伸,无穷无尽,无边无沿,一山放过一山栏。⑤生长点,藉此使知识、智慧、精神拔节、增高、出彩。⑥支点,拨动心灵,启动心智,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利用生活积累、生命体验、生命话剧、教育哲学、教学故事或利用知识点、技能点、课堂导入、故事、问题、话题、新闻、对话、动手、实践等创设兴趣点、矛盾点……更要关注课堂里自然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和信息,用心捕捉“点子”,这如同一颗颗珍珠,积累到一定时,一旦串联起来,就是价值昂贵的项链。 备课的持续不断追问与探究,最终的成果体现是不断地写出自己的教案和创新教案,这是教学学术水平的真实体现。目前,为什么教师不把教案当回事,原因主要是管理上的误区:以教案作检查、做奖金发放的凭证。必须革除这种“务实”的行政化的“管制”,而把教案作为教师教学学术的著作看待,几年甚至几十年创作一本本教案,每年的教案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作为教师备课的“硬功夫”。要重视写可持续发展教案,作为职称晋级评审的依据。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站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立创新型国家”都呼唤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和教师的优先发展,也强烈地呼唤着教师备课硬功夫的提升,呼唤着真实、智慧的教案问世。一部科学、真实、创造性、发展性的教案就是高水平的百科全书。
总之,教师之功,可持续发展备课是个硬功。可持续发展备课是创造性的工作,全在于学、思、悟,没有自己的悟,一切都是低效或无效的。可持续发展备课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油然而生智慧和情感。可持续发展的备课真是不停地磨炼。京剧大师袁世海在夜深人静时遛出来“备戏”,一边练唱,一边练招式,一边琢磨。顿悟在星光下,沉淀在磨练中。教师的备课如同“备戏”,备得思虑万千,辗转难眠……持续不断地追问与探究。非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历经“日间挥写夜间思”、“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磨炼。可持续发展备课也得经过“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
教师在夜阑人静时,一会儿自问自答,一会儿沉思遐想,一会儿自审自问,一会儿“众里寻他千百度”,“一会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心静致远,沙里淘金,备课之功才日见渐长,教学才可能出神入化和悄然变化。
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可持续发展备课。“学情”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基础;“教学什么”
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中心;“怎么教”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重点;“如何学”是可持续发展备课的关键。他们相互联系、制约、依赖、协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成可持续发展备课的体系。在这样子的体系里,通过持续不断的追问与探究,不断地找寻新的动力、新的源泉、新的能量。可持续发展备课,是教师教育、教师成长的“发展主题”。作为一种认识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维习惯和一种培养人的哲学思考,意义莫大。
在我国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本文重提备课,真有点“手把青秧插满天,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sson planning
XIA Yu-qin Xia j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Department of Datong University, Shanxi 037009;)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fro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the "infrastructure" is ready lesson. Without a solid foundation, the earth was mov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s preparation. "Learning Love" is the basis for prepa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aching What" is the prepar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enter; "how to teach" is the focus of lesso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 to learn" is a sustainable The key lesso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y contact each other for common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preparation system.
Key words: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ssons; ask; constant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