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垫肩
今天,我们对诺贝尔奖的态度已经很平和了。那些年,它远得像外星文明,我们仰视膜拜,每年的奖一揭晓,媒体能谈许多天。现在恐怕在报纸版面上超不过3天,基本是一日游。想想,奥斯卡奖也如此,多年前刚有互联网,同事看到我打开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主页,简直我伙呆,流连了一天,还让我时不时翻译下。现在,你还能想起今年奥斯卡颁奖了没?
后来,有一天我惊奇地看到一些科研人员在网上戏称诺贝尔奖为炸药奖,还对之“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谁谁的成就被高估了,那谁谁在这个领域比他贡献大,这个方向不像看起来那么有前景,等等。让人觉得咱科研工作者的水平似乎已经与之在一个水平线,可以平视了。
再后来,莫言得了文学奖,实现了从零到一,但我们并不解气,还是认为科学类奖项含金量更高。去年屠奶奶站在颁奖现场,腰板很直,我们扬眉吐气。但是,奶奶的成果还是姑娘时搞出来的,那是几十年前,中间都隔了“文革”,改革开放都快40年了,这还是证明不了我们现在的水准。啥时今天的科学家拿个大奖,才出了胸中这口气。科学家们也憋着这口气,这两年都有预测某某很有可能获奖,只是最后一步之遥,“龙门”还是没能跃过去。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在我个人看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如果你说哪个人下个月就能拿到诺奖,我还是感到有点惊讶的。但是如果是十年以后,我们中国人还是没有经常性地拿诺奖,我也还是会感到奇怪的。因为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 ”
明年有戏吗?一位科学家写了一篇文章,该是权威回答。他是王晓东,生物学家。很多人知道北大的饶毅和清华的施一公,他们不仅研究搞得好,在各种场合发声也多。王晓东和他们俩算是三杰,都是同时期生物界回国的年轻科学家的代表。他们仨分别在三个地方是领头人,饶毅在北大,施一公在清华,王晓东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头,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科研
机构。他41岁就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现在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晓东认为,这几年我们与诺奖“不是擦肩而过,就是垫肩而助”。他说:“对大隅先生(今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获奖者大隅良典。编者注),我是无意外而有惊喜。因为对大隅先生的工作和他本人,我和我们北生所的同事们都不陌生。张宏博士和杜立林博士在我们研究所的实验室首次用线虫和裂解酵母为模式生物系统研究自噬,相对于大隅团队在啤酒酵母为模式的工作,在更复杂生物体内,分别有多个独特的重要发现。同时也许和大隅先生今年得奖更有关系的是证明了大隅团队在简单的啤酒酵母发现的自噬基因和生化通路,在复杂生物中有普适性。想起几年前北生所高绍荣和中科院动物所周琪团队用胚胎四倍体技术证明了山中伸弥发现的可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而临门一脚给山中踢出了个诺贝尔奖,看来诺奖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几年不是擦肩而过,就是垫肩而助。”
他在不久前的9月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个人看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如果你说哪个人下个月就能拿到诺奖,我还是感到有点惊讶的。但是如果是十年以后,我们中国人还是没有经常性地拿诺奖,我也还是会感到奇怪的。因为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
日本人这几年频繁获得诺贝尔奖,世人惊讶。王晓东上面撂下的这句话:“如果是十年以后,我们中国人还是没有经常性地拿诺奖,我也还是会感到奇怪的。”这话听着让人浮想联翩,.而望之。
28 China Campus
持平
炸药奖是欧洲人设的,欧洲人长时间站在科学的顶峰,他们设的奖项大家都认同是科学的最高荣誉。如果我们想得再远些,将来随着国力的强盛,科学的进展,我们是否可以设立与之实力相当的奖项?
从目前中国新开设的一两个奖项能看出些许端倪。上面说的王晓东接受记者采访的背景是他作为一项科学奖的评委,这个科学奖是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今年是首届颁奖,清华大学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分别荣获“物质科学奖”和“生命科学奖”,每人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未来科学大奖的官方介绍是这样:旨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评奖机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等世界著名科学奖项接轨,由九位华人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
从名单中看,九位华人科学家都是当今顶尖高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丁洪、芝加哥大学何川、普林斯顿大学李凯、北京大学饶毅、北京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田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南方科技大学及美国西北大学夏志宏、哈佛大学谢晓亮。
奖金的捐赠者也是商界大佬,包括百度的李彦宏。未来科学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今顶尖科学和商界精英办的一项顶尖大奖。
当记者问到,获奖人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更高的奖项?王晓东一点也没有打太极,回答:“当然有可能。”极简洁肯定的话力透着自信。而我们希望将来获奖者不以再得更高的奖为荣,因为它本身就是最高的。开句玩笑,这奖金数与炸药奖都基本持平了。
不输
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西方很多专业人士都受过写作的训练,他们都能写很好的科普,向公众介绍自己的专业工作。
说回饶毅、施一公和王晓东这仨,他们的写作出乎意料得好,不仅有着科学的明晰条理,还能看出些汉风式的文采和幽默。在这点上,我们的科学家不输老外了。
饶毅去年在北大毕业典礼上,只用短短的几百字就乐翻全场,嗨爆了网络。“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饶毅分析为什么演讲受到大家欢迎也很有意思:“以前的中文毕业典礼致辞都是学美国人的讲故事,美国人讲故事有其道理,但也因为英文不适合写排比,可能在诗歌和平时一般文章之间很少其他模式,而中文应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用的排比句,不是诗歌,但用了中文的一个优势。事实上我本来准备了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到最后无法用英文版,因为完全不能与中文版相比。”
我们真应该有文化自信,中文有自己的美,把它说出来,我们不输给西人。
施一公曾在很多文章中讲自己的求学经历与科研经验,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剖析细致入微,每每颠覆人的固有思维,让人恍然大悟。比如他讲自己的导师不是很爱读学术期刊,也不爱听学术报告;实验失败了不是冥思苦想原因,而是重做一遍。这些都是启发同学要有批判精神,找到自己的方法。
王晓东的文笔有些冷幽默,你看他这篇“三论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实际意思是“‘三’,论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他是以数字“三”串起文章。堪称妙思!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诺贝尔科学奖是三项,每项获奖者不超过三人。”“最终约定俗成,科学和艺术相通,以三为框,即可突出主要内容,表现的故事又比较完整。”“从三皇五帝到三国演义的历史;从佛道儒三种对人世间的看法;连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也一定要三顾茅庐。看来三这个数字特别适合人脑自然喜欢的框架。它足够小而凸显,而又足够大而普适。”“能获诺奖的工作,不外乎含有三个要素:创造性、真实性和影响力。英文就是: creativity、validity、 impact。这三味药如何组成获诺奖的秘方,还要容我细细道来。” “你如果问我,中国离日本式的获诺奖还有多远,我的回答是中国的科学目前还比较二,离三不能算远了。”
一口气读下来,有点汉赋的感觉有木有?
China Campus29
今天,我们对诺贝尔奖的态度已经很平和了。那些年,它远得像外星文明,我们仰视膜拜,每年的奖一揭晓,媒体能谈许多天。现在恐怕在报纸版面上超不过3天,基本是一日游。想想,奥斯卡奖也如此,多年前刚有互联网,同事看到我打开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主页,简直我伙呆,流连了一天,还让我时不时翻译下。现在,你还能想起今年奥斯卡颁奖了没?
后来,有一天我惊奇地看到一些科研人员在网上戏称诺贝尔奖为炸药奖,还对之“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谁谁的成就被高估了,那谁谁在这个领域比他贡献大,这个方向不像看起来那么有前景,等等。让人觉得咱科研工作者的水平似乎已经与之在一个水平线,可以平视了。
再后来,莫言得了文学奖,实现了从零到一,但我们并不解气,还是认为科学类奖项含金量更高。去年屠奶奶站在颁奖现场,腰板很直,我们扬眉吐气。但是,奶奶的成果还是姑娘时搞出来的,那是几十年前,中间都隔了“文革”,改革开放都快40年了,这还是证明不了我们现在的水准。啥时今天的科学家拿个大奖,才出了胸中这口气。科学家们也憋着这口气,这两年都有预测某某很有可能获奖,只是最后一步之遥,“龙门”还是没能跃过去。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在我个人看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如果你说哪个人下个月就能拿到诺奖,我还是感到有点惊讶的。但是如果是十年以后,我们中国人还是没有经常性地拿诺奖,我也还是会感到奇怪的。因为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 ”
明年有戏吗?一位科学家写了一篇文章,该是权威回答。他是王晓东,生物学家。很多人知道北大的饶毅和清华的施一公,他们不仅研究搞得好,在各种场合发声也多。王晓东和他们俩算是三杰,都是同时期生物界回国的年轻科学家的代表。他们仨分别在三个地方是领头人,饶毅在北大,施一公在清华,王晓东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头,这是一个国家级的科研
机构。他41岁就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现在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晓东认为,这几年我们与诺奖“不是擦肩而过,就是垫肩而助”。他说:“对大隅先生(今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获奖者大隅良典。编者注),我是无意外而有惊喜。因为对大隅先生的工作和他本人,我和我们北生所的同事们都不陌生。张宏博士和杜立林博士在我们研究所的实验室首次用线虫和裂解酵母为模式生物系统研究自噬,相对于大隅团队在啤酒酵母为模式的工作,在更复杂生物体内,分别有多个独特的重要发现。同时也许和大隅先生今年得奖更有关系的是证明了大隅团队在简单的啤酒酵母发现的自噬基因和生化通路,在复杂生物中有普适性。想起几年前北生所高绍荣和中科院动物所周琪团队用胚胎四倍体技术证明了山中伸弥发现的可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而临门一脚给山中踢出了个诺贝尔奖,看来诺奖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这几年不是擦肩而过,就是垫肩而助。”
他在不久前的9月接受采访时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个人看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如果你说哪个人下个月就能拿到诺奖,我还是感到有点惊讶的。但是如果是十年以后,我们中国人还是没有经常性地拿诺奖,我也还是会感到奇怪的。因为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科学领域的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
日本人这几年频繁获得诺贝尔奖,世人惊讶。王晓东上面撂下的这句话:“如果是十年以后,我们中国人还是没有经常性地拿诺奖,我也还是会感到奇怪的。”这话听着让人浮想联翩,.而望之。
28 China Campus
持平
炸药奖是欧洲人设的,欧洲人长时间站在科学的顶峰,他们设的奖项大家都认同是科学的最高荣誉。如果我们想得再远些,将来随着国力的强盛,科学的进展,我们是否可以设立与之实力相当的奖项?
从目前中国新开设的一两个奖项能看出些许端倪。上面说的王晓东接受记者采访的背景是他作为一项科学奖的评委,这个科学奖是中国首个民间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今年是首届颁奖,清华大学薛其坤、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分别荣获“物质科学奖”和“生命科学奖”,每人获得100万美元奖金。
未来科学大奖的官方介绍是这样:旨在奖励为大中华区科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限国籍),评奖机制与诺贝尔奖、图灵奖等世界著名科学奖项接轨,由九位华人科学家组成科学委员会专业评审。
从名单中看,九位华人科学家都是当今顶尖高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丁洪、芝加哥大学何川、普林斯顿大学李凯、北京大学饶毅、北京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田刚、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东、麻省理工学院文小刚、南方科技大学及美国西北大学夏志宏、哈佛大学谢晓亮。
奖金的捐赠者也是商界大佬,包括百度的李彦宏。未来科学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今顶尖科学和商界精英办的一项顶尖大奖。
当记者问到,获奖人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取得更高的奖项?王晓东一点也没有打太极,回答:“当然有可能。”极简洁肯定的话力透着自信。而我们希望将来获奖者不以再得更高的奖为荣,因为它本身就是最高的。开句玩笑,这奖金数与炸药奖都基本持平了。
不输
看过一篇文章介绍,西方很多专业人士都受过写作的训练,他们都能写很好的科普,向公众介绍自己的专业工作。
说回饶毅、施一公和王晓东这仨,他们的写作出乎意料得好,不仅有着科学的明晰条理,还能看出些汉风式的文采和幽默。在这点上,我们的科学家不输老外了。
饶毅去年在北大毕业典礼上,只用短短的几百字就乐翻全场,嗨爆了网络。“从物理学来说,无机的原子逆热力学第二定律出现生物是奇迹;从生物学来说,按进化规律产生遗传信息指导组装人类是奇迹。”“超越化学反应结果的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值得珍惜的奇迹;超越动物欲望总和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应做自己尊重的人。”“在你所含全部原子再度按热力学第二定律回归自然之前,它们——既经历过物性的神奇,也产生过人性的可爱。”
饶毅分析为什么演讲受到大家欢迎也很有意思:“以前的中文毕业典礼致辞都是学美国人的讲故事,美国人讲故事有其道理,但也因为英文不适合写排比,可能在诗歌和平时一般文章之间很少其他模式,而中文应该有多种表达方式,我用的排比句,不是诗歌,但用了中文的一个优势。事实上我本来准备了中文和英文两个版本,到最后无法用英文版,因为完全不能与中文版相比。”
我们真应该有文化自信,中文有自己的美,把它说出来,我们不输给西人。
施一公曾在很多文章中讲自己的求学经历与科研经验,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剖析细致入微,每每颠覆人的固有思维,让人恍然大悟。比如他讲自己的导师不是很爱读学术期刊,也不爱听学术报告;实验失败了不是冥思苦想原因,而是重做一遍。这些都是启发同学要有批判精神,找到自己的方法。
王晓东的文笔有些冷幽默,你看他这篇“三论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实际意思是“‘三’,论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他是以数字“三”串起文章。堪称妙思!
“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诺贝尔科学奖是三项,每项获奖者不超过三人。”“最终约定俗成,科学和艺术相通,以三为框,即可突出主要内容,表现的故事又比较完整。”“从三皇五帝到三国演义的历史;从佛道儒三种对人世间的看法;连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也一定要三顾茅庐。看来三这个数字特别适合人脑自然喜欢的框架。它足够小而凸显,而又足够大而普适。”“能获诺奖的工作,不外乎含有三个要素:创造性、真实性和影响力。英文就是: creativity、validity、 impact。这三味药如何组成获诺奖的秘方,还要容我细细道来。” “你如果问我,中国离日本式的获诺奖还有多远,我的回答是中国的科学目前还比较二,离三不能算远了。”
一口气读下来,有点汉赋的感觉有木有?
China Campus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