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仅仅靠课堂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方设法从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于初中生年龄不大,自控能力较弱,加之学习任务繁重,要在他们当中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只是一般的布置而不想方设法去“逼”他们,不去检查、督促他们,不去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收到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开设“课外阅读课”是必要的措施。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课”,是指利用课堂教学或活动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它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检验、巩固、扩大课外阅读的效果。
上好“课外阅读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要有保证
师生都要善于“挤”时间。“课外阅读课”的基础是学生在课余和节假日根据老师的布置和安排阅读一定量的课外读物。节假日中,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问题不大,关键是自觉。平时教师则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有一定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同时教师安排的课外阅读内容要适量,让学生只要“挤一挤”就有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课表上没有“课外阅读课”,时间从何而来?一是从语文课中挤。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本来就很紧,再从中抽时间开设“课外阅读课”似乎很困难。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可能,只要我们授课方法恰当,尽量去“挤”,时间总会有一点的。二是把“课外阅读课”与社会实践课、团队活动、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结合起来。只要教师科学安排,“课外阅读课”的时间是可以有保障的。
第二,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整个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目标明确,整个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每学期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教材要求、阅读条件等,在征求学生意见之后,明确本学期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有“双基”训练的一些显性目标,也要有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隐性目标,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
第三,计划要周密
每学期初,教师要精心编制课外阅读计划。教师要根据一学期的课外阅读目标和内容,按主题划分若干个阅读单元,并把一学期的课外阅读的总目标,每个课外阅读单元的具体目标、内容(书目)、活动形式、时间安排等形成书面文字,印发给学生,使他们心中有数,早作准备,以确保“课外阅读课”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
第四,教师准备要充分
每个单元的活动,教师要有充分准备。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内容健康的好书。除了教师推荐的读物外,学生可能会有其他一些读物,教师要了解学生身边有哪些课外读物,发现内容不健康的,应禁止学生阅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内容健康的好书。二是,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书读。三是,教师要尽量将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都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要精读,对学生读完后可能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可能形成的一些观点进行预想,甚至深入学生中进行了解,以便及时指点和“课外阅读课”上进行引导、点评和总结。四是,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课”活动的其他有关准备工作,包括辅导学生去组织活动,必要时还要当好“导演”,做好后勤服务。
第五,形式要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根据阅读内容不断变化“课外阅读课”的课堂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第六,要建立激励机制
无论是哪种课堂活动形式,都必须引进激励机制。每次活动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判,教师给予辅导。学生评判一般组织评议组,由教师和3~5名学生共同组成,以学生为主。评议组要广泛听取意见,对学生评定的结果,教师应予尊重,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学生复议。对评议组评出的优秀读书个人、优秀课外阅读小组、优胜方,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还可以组织优秀读书笔记(或征文)展览等,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动手(摘抄、写作)的积极性。
几年来,笔者试着在所教班级开设“课外阅读课”。实践证明,“课外阅读课”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不仅使他们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使他们锻炼了胆子,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课外阅读课”和语文等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初中开设“课外阅读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有同感者,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长安初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由于初中生年龄不大,自控能力较弱,加之学习任务繁重,要在他们当中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只是一般的布置而不想方设法去“逼”他们,不去检查、督促他们,不去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那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收到应有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开设“课外阅读课”是必要的措施。
这里所说的“课外阅读课”,是指利用课堂教学或活动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活动,它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读书方法,检验、巩固、扩大课外阅读的效果。
上好“课外阅读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时间要有保证
师生都要善于“挤”时间。“课外阅读课”的基础是学生在课余和节假日根据老师的布置和安排阅读一定量的课外读物。节假日中,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问题不大,关键是自觉。平时教师则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从而有一定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同时教师安排的课外阅读内容要适量,让学生只要“挤一挤”就有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课表上没有“课外阅读课”,时间从何而来?一是从语文课中挤。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本来就很紧,再从中抽时间开设“课外阅读课”似乎很困难。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可能,只要我们授课方法恰当,尽量去“挤”,时间总会有一点的。二是把“课外阅读课”与社会实践课、团队活动、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结合起来。只要教师科学安排,“课外阅读课”的时间是可以有保障的。
第二,目标要明确
目标是整个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活动的最终目的。只有目标明确,整个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每学期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教材要求、阅读条件等,在征求学生意见之后,明确本学期课外阅读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有“双基”训练的一些显性目标,也要有思想品德等方面的隐性目标,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
第三,计划要周密
每学期初,教师要精心编制课外阅读计划。教师要根据一学期的课外阅读目标和内容,按主题划分若干个阅读单元,并把一学期的课外阅读的总目标,每个课外阅读单元的具体目标、内容(书目)、活动形式、时间安排等形成书面文字,印发给学生,使他们心中有数,早作准备,以确保“课外阅读课”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
第四,教师准备要充分
每个单元的活动,教师要有充分准备。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内容健康的好书。除了教师推荐的读物外,学生可能会有其他一些读物,教师要了解学生身边有哪些课外读物,发现内容不健康的,应禁止学生阅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内容健康的好书。二是,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书读。三是,教师要尽量将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都浏览一遍,有的甚至要精读,对学生读完后可能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可能形成的一些观点进行预想,甚至深入学生中进行了解,以便及时指点和“课外阅读课”上进行引导、点评和总结。四是,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课”活动的其他有关准备工作,包括辅导学生去组织活动,必要时还要当好“导演”,做好后勤服务。
第五,形式要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根据阅读内容不断变化“课外阅读课”的课堂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第六,要建立激励机制
无论是哪种课堂活动形式,都必须引进激励机制。每次活动都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判,教师给予辅导。学生评判一般组织评议组,由教师和3~5名学生共同组成,以学生为主。评议组要广泛听取意见,对学生评定的结果,教师应予尊重,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学生复议。对评议组评出的优秀读书个人、优秀课外阅读小组、优胜方,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还可以组织优秀读书笔记(或征文)展览等,这些都有利于调动学生动手(摘抄、写作)的积极性。
几年来,笔者试着在所教班级开设“课外阅读课”。实践证明,“课外阅读课”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不仅使他们开拓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使他们锻炼了胆子,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课外阅读课”和语文等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初中开设“课外阅读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有同感者,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长安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