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所有时间,教师也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要改变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状况,首先就要努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每堂语文课都成为有效教学。我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率。
一、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却必须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我们在上课前先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了解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求;再根据学情和文本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
例如我在教《景阳冈》这篇文章时,先阅读教材、教材确定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提高默读速度。再根据学情和文本内涵,确定《景阳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文本,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和各种训练,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豪爽,感受古典文学名著语言的韵味;通过默读实践和同伴介绍,初知默读方法,能读懂课文,正确评价武松和作品。
二、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课的预习是很重要的。预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又能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如我在教《草船借箭》时,让学生回家预习,读读课文,把自己在读课文中感受和疑问写下来。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遍擂鼓一遍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一点或少一点的船?……对于这些问题急于知道答案,因此,学生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课堂上经过集体讨论和我的点拨,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视朗读,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十年后的礼物》这课,文中“生活啊,我爱你!”这句话,我教学生朗读了三次,学生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说我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学生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我的引导下,在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他们感受到了达格妮听着乐曲感动得眼泪流满了双颊,听完乐曲以后,激动得来到海边大声呼喊,生活是这样美好,情感在迅速积聚,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四、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如果多运用现代教具,如: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用声音、图片、视频,就能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江南》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江南的优美景色,感受着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樣……”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我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我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拥有了活力,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及时反思,总结得失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遗憾应是自我感到的遗憾,只有主动遗憾,才说明发现了不足,才会对今后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深刻地感觉它。每堂课后,教师及时认真地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办法。我们上完课后,最好及时拿出教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从教材钻研、使用入手思考,从教学整体思路入手思考,从具体教学环节入手思考:什么地方好?为什么好?什么地方不足?为什么不足?找到原因。然后从课标、理念上思考,分析根本原因。最后想:怎样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如此长期坚持,会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共同探究。让我们携起手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
一、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要想上好课,却必须备好课。于是,备好课自然而然成了上好课的前提。我们在上课前先认真研读教参教材,了解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求;再根据学情和文本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面面俱到,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
例如我在教《景阳冈》这篇文章时,先阅读教材、教材确定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提高默读速度。再根据学情和文本内涵,确定《景阳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文本,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和各种训练,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豪爽,感受古典文学名著语言的韵味;通过默读实践和同伴介绍,初知默读方法,能读懂课文,正确评价武松和作品。
二、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语文课的预习是很重要的。预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又能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如我在教《草船借箭》时,让学生回家预习,读读课文,把自己在读课文中感受和疑问写下来。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遍擂鼓一遍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一点或少一点的船?……对于这些问题急于知道答案,因此,学生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课堂上经过集体讨论和我的点拨,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视朗读,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十年后的礼物》这课,文中“生活啊,我爱你!”这句话,我教学生朗读了三次,学生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环节的教学,可以说我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反复的朗读中,一方面,学生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我的引导下,在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他们感受到了达格妮听着乐曲感动得眼泪流满了双颊,听完乐曲以后,激动得来到海边大声呼喊,生活是这样美好,情感在迅速积聚,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灵。
四、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乐于接受,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如果多运用现代教具,如: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用声音、图片、视频,就能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江南》一课时,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江南的优美景色,感受着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草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是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樣……”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我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我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拥有了活力,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及时反思,总结得失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遗憾应是自我感到的遗憾,只有主动遗憾,才说明发现了不足,才会对今后的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深刻地感觉它。每堂课后,教师及时认真地进行课堂反思,总结得失,是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好办法。我们上完课后,最好及时拿出教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从教材钻研、使用入手思考,从教学整体思路入手思考,从具体教学环节入手思考:什么地方好?为什么好?什么地方不足?为什么不足?找到原因。然后从课标、理念上思考,分析根本原因。最后想:怎样做才对?怎样做才好?如此长期坚持,会使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途径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共同探究。让我们携起手来,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