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象的一门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缜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依据数学的学科特点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之源。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渗透类比思想,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类比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活动。小学数学中那些类似的、相关联的知识的传授,常常运用类比推理,不少概念、定律、法则都是用类推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
如运用类比思想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类比的思想可以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渗透转化思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再运用已知学习新知;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转化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数学思想,就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圆面积的公式的推导,关键在于转化。教学时,我先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然后出示思考题:把圆转化为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怎么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挂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富哲理的标语充分说明了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写出该图形的计算方法。这时同学们积极的活动起来,思维活跃,方法各异。
(三)渗透分类思想,可以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分类思想在数学学科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的突变,产生概括。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节时,我在明确了约数概念和一个数的约数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判断、讨论、改错等活动,丰富了感性材料,渗透了自然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透过约数的个数的多少不尽相同的表象,揭示了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征。
类比推理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的思想,都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认识深刻、思维灵活、敏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提问,创设思维碰撞的氛围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创设富有动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欲望。“设问”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正是因为设问,学生就要思考,就要回答,就要动脑、动口、动手。所以教师每一个高质量的设问,都能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亲自尝到思维飞跃之果,这样便犹如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
设问的高质量一方面在于设问内容的适时适度,另一方面在于设问方式的灵活多变。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探讨、提高的教学目的。
(一)在知识的相似易混处设问,大胆放手展开讨论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想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这些相似易混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弄清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百分数就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这句话对吗?
学生A:这句话对,因为百分数的分母就是一百。
学生B:这句话不对,因为百分数不写分母,只写百分号。
学生C:这句话对,因为百分号就是表示分母是一百,只是它不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D:这句话不对,因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数量。
学生E:这句话不对,因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分数可以表示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量。
最后这个同学的发言,使全班同学取得了共识,大家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辨析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发展。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建构,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以观察和思辨为表现形式,并在观察和思辨中形成有效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设“障”立“疑”,借学生之口,提出疑问,这也是精心设计,提问的手段之一。
例如,我在教比例尺的意义一节时,我有意识的选用了三张地图,其中两张是一大一小的中国地图,还有一张是和较大的中国地图一样大小的世界地图。在认识了比例尺的意义以后,一个学生提问:“为什么两幅中国地图能够画得不一样大呢?”另一个学生提问:“为什么同样大的纸,一张可以画世界地图,而另一张只能画的下中国地图呢?”学生们积极思考,得出结论:每幅图的比例尺不同。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当今时代,需要成千上万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手执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智慧之源。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习过程,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渗透类比思想,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类比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思维活动。小学数学中那些类似的、相关联的知识的传授,常常运用类比推理,不少概念、定律、法则都是用类推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的。
如运用类比思想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可以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因此,类比的思想可以使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二)渗透转化思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再运用已知学习新知;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转化的思想在数学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数学思想,就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圆面积的公式的推导,关键在于转化。教学时,我先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思想。然后出示思考题:把圆转化为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和圆形有什么关系?怎么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挂有这样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富哲理的标语充分说明了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圆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写出该图形的计算方法。这时同学们积极的活动起来,思维活跃,方法各异。
(三)渗透分类思想,可以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分类思想在数学学科中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思维过程,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的突变,产生概括。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一节时,我在明确了约数概念和一个数的约数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判断、讨论、改错等活动,丰富了感性材料,渗透了自然数的约数的个数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透过约数的个数的多少不尽相同的表象,揭示了质数与合数的本质特征。
类比推理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的思想,都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使认识深刻、思维灵活、敏捷,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提问,创设思维碰撞的氛围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创设富有动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欲望。“设问”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正是因为设问,学生就要思考,就要回答,就要动脑、动口、动手。所以教师每一个高质量的设问,都能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亲自尝到思维飞跃之果,这样便犹如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
设问的高质量一方面在于设问内容的适时适度,另一方面在于设问方式的灵活多变。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探讨、提高的教学目的。
(一)在知识的相似易混处设问,大胆放手展开讨论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想紧密的概念、法则、公式等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在这些相似易混处设问,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节时,为了使学生弄清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百分数就是分母是一百的分数”这句话对吗?
学生A:这句话对,因为百分数的分母就是一百。
学生B:这句话不对,因为百分数不写分母,只写百分号。
学生C:这句话对,因为百分号就是表示分母是一百,只是它不写成分数形式。
学生D:这句话不对,因为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母是一百的分数可以表示一个数量。
学生E:这句话不对,因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而分数可以表示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数量。
最后这个同学的发言,使全班同学取得了共识,大家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辨析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得到发展。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建构,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以观察和思辨为表现形式,并在观察和思辨中形成有效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设“障”立“疑”,借学生之口,提出疑问,这也是精心设计,提问的手段之一。
例如,我在教比例尺的意义一节时,我有意识的选用了三张地图,其中两张是一大一小的中国地图,还有一张是和较大的中国地图一样大小的世界地图。在认识了比例尺的意义以后,一个学生提问:“为什么两幅中国地图能够画得不一样大呢?”另一个学生提问:“为什么同样大的纸,一张可以画世界地图,而另一张只能画的下中国地图呢?”学生们积极思考,得出结论:每幅图的比例尺不同。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当今时代,需要成千上万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手执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