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课改为成功自信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契机
1.1教材的编排为实施成功自信教育创设了条件
旧的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深的状况,其中有不少的学生不能达到教材规定的要求,教育不能真正体现为一切学生服务的思想,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进而导致厌恶学习,产生了许多“学习困难学生”.
课改后,课程标准定性为国家规定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是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标准,各门学科都把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大降低了知识本身的难度,与此同时,知识的编排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如物理教材中把学生最感兴趣的声、光放在最前面,避免了一上来便使学生产生物理难学的畏难心理.
各门学科知识结构上难度的降低,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也为实施“低起点,小步子”的成功教育腾出了时间和空间,所以可以这么说“学习困难学生”并不是课改的产物,恰恰是课改为解决“学习困难学生”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
同时,课改认为教学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而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不是游离在课程的外面,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只有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课程才具备生命力,它为更多的学生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注重过程为实施成功自信教育提供了平台
所谓教学的结论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获得的结果,毫无疑问,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结论,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以学生的升学为最终目的的思想,导致在具体教学中淡化教学过程,而采用一些死记结论,搞题海战术等所谓“实用”的方法.这些不经过学生的质疑、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仅仅靠教师讲解得出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从根本上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参与认知全过程,没有经过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现在就重视教学的过程来说,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的体验;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化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从“学会”向“会学”转移.学会,指的是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掌握知识内容;而会学,则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索知识,是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知识时代,单凭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行不断“充电”,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因此,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是知识经济的需要.
而从另一角度来考虑,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取得成功的过程,它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部分,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将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础,它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台阶式地上升,最终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注重过程可以说为教学过程中实施成功自信教育提供了平台.
为了使“经历”学习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各科教材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如物理教材中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探究栏目和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是学生不断产生疑惑,而后又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可以说整个探究过程是学生不断成功的过程.
1.3激励评价是实施成功自信教育的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认为在一个群体中总存在着成功者和失败者,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少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一来,只有部分“优秀者”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鼓励,而一部分学生则在经历不断的失败中逐步丧失信心,变为教育的“牺牲品”.
课程标准的激励评价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情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找出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学习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同时评价还要关注个体差异,突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教师的评价不只局限于学业成就,而且还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这样随着评价点的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多把尺去衡量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是多元化评价的最好说明,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以“成功者”的姿态跨出校门,充满信心地走向生活.
2实施初中生成功自信教育的基本策略
2.1营造民主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我们实施课改的必要条件,又是课改实施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建立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营造民主氛围,关键是教师应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2尊重个体差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初中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很大,不少学生学习困难,在这个以“学习成绩决定一切”的校园环境中,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往往被冠以“差生”,成为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的人,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消极、逆反、对立.自信心全无,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决无可能成为成功者,等待他们的是再一次失败.
当然产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原因很多,但传统的只为少数学习优秀者设计的教学环境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设想若在课堂讲授中采用统一内容,全班同学回答同一题目,进行同样的课堂练习,这样的课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很空洞,课上举手发言的同学一直是成绩较好的同学,这样一节课下来,不少的同学仍然一窍不通.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使需要讲要求高一点的内容也应设置分档提问,给学生设置适合他们水平的目标,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降低教学难点等办法,尽量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并抓住每一次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不断成功中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开发出自己的潜能,使他们中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 2.3加强实践转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成分,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所引起,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但对初中生来说,借助他们的直接兴趣而引起间接兴趣,是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把学生的短暂的兴趣变为稳定的兴趣.
然而,在传统教育中,把教学过程简化成无需通过学生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行,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深刻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学到的只是一些教条,而未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因而缺乏意义和价值,新课程中把学习视为“做”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做”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注重过程,以科学探究为例,它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成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主要环节,它们层层相扣,而在每个环节中都可通过降低难度,创设情境,交流互动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整个探究过程在“探究环节→成功→受到激励 新的探究环节→新的成功……”中完成.
另外,加强课程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丰富经验,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于生活和生产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力量,使学生充满一种言溢于表的成功感.
2.4进行激励评价
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分数区分出“优生”和“差生”,这样一来,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很有可能被人为划为“差生”,他们得不到正确的评价,甚至被歧视,他们的自信心丧失,陷入反复失败的困境之中.因此,教育部门要建立适应学生具体情况的激励评价机制,其激励评价的主要原则是:
(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用适合初中生个体独特性发展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个体而言,“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全优”,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发展个性,以促进个体价值的最大程度的实现.例如:除单一的文化考试外,我们还可以把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人际交往等纳入评价的范围,增加能进行激励评价的“作用点”.
(2)注重评价的个体化.学生的差异性存在是客观的,评价也要注重差异性.例如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表扬的同时应提出不足之处;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要鼓励他们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成功.
(3)评价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化.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通过关注“过程”,使“结果”圆满成功.
(4)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可以进行自评、互评,这样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为全面、正确;同时在自评、互评中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和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
(5)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起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把评价的过程当作被评价者自我展示的过程,鼓励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绩,然后通过他人的赞赏得到进一步激励.
1.1教材的编排为实施成功自信教育创设了条件
旧的教材内容存在繁、难、偏、深的状况,其中有不少的学生不能达到教材规定的要求,教育不能真正体现为一切学生服务的思想,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了许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进而导致厌恶学习,产生了许多“学习困难学生”.
课改后,课程标准定性为国家规定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是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标准,各门学科都把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大降低了知识本身的难度,与此同时,知识的编排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如物理教材中把学生最感兴趣的声、光放在最前面,避免了一上来便使学生产生物理难学的畏难心理.
各门学科知识结构上难度的降低,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也为实施“低起点,小步子”的成功教育腾出了时间和空间,所以可以这么说“学习困难学生”并不是课改的产物,恰恰是课改为解决“学习困难学生”问题提供了新的机会.
同时,课改认为教学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而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不是游离在课程的外面,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标准为教师留有较大的发挥和创造空间.只有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课程才具备生命力,它为更多的学生取得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2注重过程为实施成功自信教育提供了平台
所谓教学的结论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获得的结果,毫无疑问,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结论,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以学生的升学为最终目的的思想,导致在具体教学中淡化教学过程,而采用一些死记结论,搞题海战术等所谓“实用”的方法.这些不经过学生的质疑、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仅仅靠教师讲解得出的结论,学生不可能从根本上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没有参与认知全过程,没有经过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现在就重视教学的过程来说,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的体验;从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化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从“学会”向“会学”转移.学会,指的是接受知识,积累知识,掌握知识内容;而会学,则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索知识,是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在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知识时代,单凭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行不断“充电”,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因此,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是知识经济的需要.
而从另一角度来考虑,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取得成功的过程,它把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的部分,而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都将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础,它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台阶式地上升,最终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注重过程可以说为教学过程中实施成功自信教育提供了平台.
为了使“经历”学习过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各科教材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如物理教材中循序渐进地设计有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探究栏目和活动,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是学生不断产生疑惑,而后又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可以说整个探究过程是学生不断成功的过程.
1.3激励评价是实施成功自信教育的保证
传统的教育评价认为在一个群体中总存在着成功者和失败者,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少数的优秀者选拔出来,教师总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一来,只有部分“优秀者”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鼓励,而一部分学生则在经历不断的失败中逐步丧失信心,变为教育的“牺牲品”.
课程标准的激励评价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情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找出适合评价对象发展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学习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同时评价还要关注个体差异,突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教师的评价不只局限于学业成就,而且还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这样随着评价点的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多把尺去衡量学生,就会多一批好学生”是多元化评价的最好说明,努力让更多的学生以“成功者”的姿态跨出校门,充满信心地走向生活.
2实施初中生成功自信教育的基本策略
2.1营造民主氛围
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既是我们实施课改的必要条件,又是课改实施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建立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
营造民主氛围,关键是教师应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跟学生说话”,努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要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2尊重个体差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作为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初中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很大,不少学生学习困难,在这个以“学习成绩决定一切”的校园环境中,伴随而来的是他们往往被冠以“差生”,成为被大家遗忘在角落里的人,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消极、逆反、对立.自信心全无,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决无可能成为成功者,等待他们的是再一次失败.
当然产生“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原因很多,但传统的只为少数学习优秀者设计的教学环境无疑是重要的因素.我们可以设想若在课堂讲授中采用统一内容,全班同学回答同一题目,进行同样的课堂练习,这样的课看上去很热闹,实际上很空洞,课上举手发言的同学一直是成绩较好的同学,这样一节课下来,不少的同学仍然一窍不通.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即使需要讲要求高一点的内容也应设置分档提问,给学生设置适合他们水平的目标,增加学生成功的机会,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降低教学难点等办法,尽量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并抓住每一次成功,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不断成功中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开发出自己的潜能,使他们中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 2.3加强实践转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组成学习动机的因素之一,兴趣在动机中处于中心地位,是动机的最活跃成分,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间接兴趣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任务所引起,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但对初中生来说,借助他们的直接兴趣而引起间接兴趣,是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把学生的短暂的兴趣变为稳定的兴趣.
然而,在传统教育中,把教学过程简化成无需通过学生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行,学生的思维没有经历深刻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学到的只是一些教条,而未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因而缺乏意义和价值,新课程中把学习视为“做”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
“做”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注重过程,以科学探究为例,它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分成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主要环节,它们层层相扣,而在每个环节中都可通过降低难度,创设情境,交流互动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整个探究过程在“探究环节→成功→受到激励 新的探究环节→新的成功……”中完成.
另外,加强课程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丰富经验,使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化运用于生活和生产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感受学习的力量,使学生充满一种言溢于表的成功感.
2.4进行激励评价
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而教师则通过学生的分数区分出“优生”和“差生”,这样一来,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很有可能被人为划为“差生”,他们得不到正确的评价,甚至被歧视,他们的自信心丧失,陷入反复失败的困境之中.因此,教育部门要建立适应学生具体情况的激励评价机制,其激励评价的主要原则是:
(1)注重评价的多元化.用适合初中生个体独特性发展的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个体而言,“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全优”,而是允许和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发展个性,以促进个体价值的最大程度的实现.例如:除单一的文化考试外,我们还可以把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人际交往等纳入评价的范围,增加能进行激励评价的“作用点”.
(2)注重评价的个体化.学生的差异性存在是客观的,评价也要注重差异性.例如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表扬的同时应提出不足之处;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要鼓励他们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成功.
(3)评价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化.评价是一个过程,不仅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同时也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通过关注“过程”,使“结果”圆满成功.
(4)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可以进行自评、互评,这样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为全面、正确;同时在自评、互评中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和他人合作的精神和技巧.
(5)评价以鼓励和表扬为主.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起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把评价的过程当作被评价者自我展示的过程,鼓励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绩,然后通过他人的赞赏得到进一步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