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国产教融合制度建设的思考

来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han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笔者分析了作为产教融合制度重要组成的各地相关规范性文件,认为当前产教融合规范性文件的数量增长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复制与自我维持”的过程,并未很好地激发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并发挥应有的制度效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在充分分析油气行业产业升级对石油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聚焦新时代石油工程师的核心素养,构建了“五新”人才培养体系:即构建新知识结构、探寻新成长路径、实施新教学方法、提升新工程素养、完善新协同机制,形成了传统特色行业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方案,为我国石油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如何高效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落地的关键.本文设计了以项目为中心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为以项目实践为载体完成“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以及“校企深度合作”与“项目式实践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进行了人才培养实践,大幅提升了毕业生竞争力.教学改革成果被应用到百余所高校,形成了显著的成果辐射效应.
毕业要求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内很多工科院校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上成熟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比,我国高校在认证实践中较为缺乏毕业要求评估量规,现行的认证逻辑也制约着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科学性发展,需要转变毕业要求指标构建理念导向,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评估、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
产学合作是大学嵌入工业革命的重要途径.其演进遵循可追溯的逻辑主线,即通过激励政策,对公共知识进行需求与供给的竞争性动态配置.英德美日四国产学合作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表现出不同运行模式:自发、分散的英国模式;科学主导的德国模式;市场主导的美国模式;政府主导的日本模式.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要实现对工业发展反向流动,需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发展,进行科技资源整合,发挥研究型大学作用并侧重对经济社会效益评估.
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是机械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基于该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侧重点,探讨了实践平台的选择原则及实践内容在机械和电控两个方向延伸的边界;以“XY数控工作台”实践平台为例,从软硬件任务确定到鼓励沟通与独立思考的有序高效教学活动组织,以及软件编程实践的实施细节等方面,确定了一套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分析了实物平台的不足,提出了虚实结合的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的开发方向和实例.该综合实践课程为相关教学工作开展和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高等工程教育和高技术产业通过资源互补、发展共赢,促进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进而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在探讨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8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技术产业发展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类型从中度耦合、濒临失调转化到高度耦合、中级协调,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高技术产业发展.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要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新工科;服务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
基于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的改革要求和前期实践经验,为了在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将课程思政贯穿所有课程,针对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的不同特点,本文提出对数理类基础课侧重辩证唯物主义,专业课侧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具体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类课程中采用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分析视角,从正确的历史观出发,解读工程史中社会制度的影响和意义.根据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工科课程思政执行路径,展示了六个课程思政实施案例,并结合课堂问卷调查的结果,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为工科课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研究生教材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培养规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从科学范式与内容模块化设计、研究方法与内容深度融合、创新过程“非理性突跃”和“预见性”创新特质培养等角度,重塑岩土塑性力学教材新体系,充分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潜力,建构研究生的创新基因,形成基于研究生培养规律的教材建设理论.通过40余年的努力,新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工科学生在实践中会遇到大量复杂工程问题,这对高校培养学生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带来新的挑战.本文以湖南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阐述电气测量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因素及非技术因素的主要特征,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非技术因素进行了能力要素分解,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活动,构建了具有电气测量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相关专业改革提供借鉴.
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拔尖计划”首届毕业生以及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截至目前八成以上毕业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数理融通课程对塑造学生思维方式和激发科研兴趣起到关键作用,科研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科研自我效能感,参与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形成学者身份认同,不断增强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促进学者身份认同中均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