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开设“私家文学课”这一选修课期间,尝试着举办了一次朴素的“经典推荐会”。因为是第一次,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做好示范,就给学生介绍了《牡丹的拒绝》《狗这一辈子》《怀念萧珊》等十篇散文,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进行赏读,然后写一段推荐词。让笔者感到比较兴奋的是,这样一种稍微花了点心思的尝试,我们的学生就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字。有一个学生写了关于张抗抗《牡丹的拒绝》的推荐词,其中这样写道:
面对着满城的从四方而来的看花人,牡丹却迟迟不开。即便整个洛城都在期待目睹牡丹花开的景象,她却依旧遵循着自己的花期,拒绝了参拜,拒绝了赞美,也拒绝了荣耀。然而我们可以想象,满园未开的牡丹芬芳四溢的那一刻,想象着开花时的牡丹的恣肆的色彩与生命力,想象着“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的喧嚣。似乎未开的牡丹,更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
不得不说,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字。这些从笔端倾泻出来的文字,有着对牡丹的拒绝给人带来的“美”的独特解读,给笔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痛心于学生的文字,要么“言之无物”,要么“文无章法”。简而言之,就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在笔者看来,常规的形式是可以教的,也是具备实效性的。但是怎样充实文章,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在直面当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之“痛”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为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阅读了学生所写的这些推荐词之后,笔者就产生了“怎么看,怎么评,怎么读,就怎么写”这样一个想法。或许这就是我们突破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言之无物”这一弊病的其中一个视角。我们可以给学生多铺设一些议论文“微写作”场,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朴实、适度的表达空间,转变固有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式,围绕“看、评、读”这些灵活的方式,多角度、多维度来推进议论文写作实践,进而打开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视野,充实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资源,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习惯。
一、怎么看,就怎么写
笔者在“私家文学课”考查时,给学生播放了视频《最后的男旦》,并请学生就此写两百字以上的观后体悟。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紧紧抓住了视频中“梦想在,希望就在”这句有关主旨的话语,所写内容几乎都是以议论的口吻,来阐释了“坚守梦想”这一主题。其中朱雯瑛同学这样写她的感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只有起舞,才有美丽。杨磊,一位京剧演员,一名半路起家的男旦。在不为人理解与接受的孤独岁月里,他曾经犹豫彷徨过,也曾踯躅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但最终他还是咬牙坚持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舞台上。在多少个漫长的黑夜里,在多少次婉言拒绝之后,他仍然一遍遍地在幕后舞动水袖,练习着男旦的声腔、步态。作为程派弟子的他端庄美丽,他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尽显女性的婀娜与妩媚。他那千回百转的嗓音,清亮且醇厚,引人遐思。杨磊用他内心对男旦艺术的那一份挚爱,用他的坚持,为自己赢得了几次难得的出场机会。踽踽独行于梦想的道路上,也许孤独,也许痛苦,但“梦想在,希望就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杨磊心中的梦想会支撑他前行,那些坚定的信念和不悔的精神将会如常青的藤蔓,爬满他生命的每一季。
能够这样运用一则素材,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论说,已经触及议论文教学中“材料的有效转述”“论点和论据的统一”等学生比较难把握的内容。那么怎么有效地转化感官给我们带来的感性思考,并有效转化成我们需要的理性的文字呢?笔者以为,我们需要把准“怎么看”的问题。首先要把准“看”的核心词,即:谁,因为什么,怎么做。其次是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词,某一句话,展开相似联想或者作原因剖析,这一点其实涉及议论文怎么论证的问题。最后,学会运用整散结合,围绕主旨美化议论语言。
视觉的冲击应该是,也可以是写作内容常规化之一,而我们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我们可以选择纪录片或者人物叙事类的影视片段,这类影像资料往往主题比较鲜明,而且它的解说词也极具韵味,如《最后的男旦》。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观看经典影片,写一段自己的影评。如笔者曾经推荐学生看《赛德克·巴莱》,不少学生“看”出了多样化的内容。既有导演魏德圣对理想主义坚持,也有对影片中“文化与信仰”“民族尊严”“灵魂的骄傲”等多层面的解读。当然这样的引导需要一以贯之,提前布局,努力形成以主题为切入口的影视欣赏系列。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写作与思考的母题,比如:命运,生命,英雄,梦想,青春,责任,成长,坚守等。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写一段,二是自己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写一段”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浓缩,不要求泛滥式地堆砌,也不是一例到底。“写自己的”即要求学生真正写出属于自我的独特感知,毕竟真实性是写作是一个大前提。
二、怎么评,就怎么写
所谓的“怎么评”其实也是源自笔者曾开设的另一门选修课“新闻深呼吸”给我带来的启迪。“新闻评论”也是一个不错的议论文“微写作”场。在这门课的开设过程中,笔者经常面对“单一型材料”的多角度评论,“复合型材料”的综述论说,“互补型材料”的比较分析。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材料分析,基本都会涉及“亮出你的观点”“怎样使论证更充实、深刻”等议论文写作的要点。
“怎么评”首先让学生收获的是口语表达的自信和理性,但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进行论说,让“论证更丰富、充实、深刻”,有助于拓展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在“新闻深呼吸”的课堂上,笔者曾经就“宫斗剧热播荧屏”一事让学生进行评说,并给出了以下一些背景信息:
国家广电总局去年年底发布通知,从2012年1月1日起,各卫视黄金档不得播出宫斗剧、穿越剧等四类剧集,并在2012年10月之前不再接受批准以上题材剧集的立项申请。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宫斗剧也一如既往的是收视保证。《金枝欲孽》《宫心计》,到现在的《甄嬛传》,宫斗剧一路走红伴随着“勾心斗角放大人性阴暗面”的非议。但是这从来不妨碍下一部宫斗剧的热播。 我们的学生在评说的过程中,有从“宫斗剧容易让人价值观扭曲”这一角度切入的,各种勾心斗角,一个比一个坏,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这样不利于引导和谐、向上的积极力量,也不利于人们对基本道德的坚守。也有同学从网络流行语“甄嬛体”出发,认为“甄嬛体”有调侃、戏谑的意味。但在调侃之外也说明《甄嬛传》之所以能流行,台词是很重要的一点。复古的风格,典雅的造词,再一次触动了汉语的神经,让国人对熟悉而又陌生的语言有了一次重温。当然也有学生觉得可以从甄嬛身上学到生存原哲学等。至于该不该停播,大多数同学认为收视率意味着市场需求,一味禁止显然并不合适。
很显然,学生的分析比较理性透彻,他们既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能辩证地对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能以此为基点,拓展成一次议论文“微写作”,在“评”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写”的储备,也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评”的“弊端”也是显然的,尽管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它往往是只言片语式的,往往是零碎的。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写议论文围绕一个中心多维度分析论证有所偏差。在笔者看来,这里就涉及“相似联想”和“比较分析”的问题。同类材料如果不是单一的,相似性联想有助于组合分析。比如说与“宫斗剧”同时热播的“谍战戏”。也可以比较分析,对照着解读,比如与国人热衷“宫斗戏”相对的,人们对经典阅读的淡漠,在比较中就不至于让议论的文字太过琐碎、无序了,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认知。
三、怎么读,就怎么写
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在夹缝中寻求“读”的空间。选修课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载体。尽管我们都知道,读书不能太过功利。那么“怎么读”,才能促进“怎么写”呢?笔者曾经在随笔中看到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马寅初在文革时期因《新人口论》而被打为右派,被狂风暴雨般的批斗了几个月后,被免除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当他得知此事时,他神色从容,只淡定地“哦”了一声。后来他受尽了磨难,终于平反。当所有人都为他高兴,向他道贺时,他仍然淡定从容的说了一声“哦”。面对人生的起伏,挫折与荣耀,马寅初对此淡定从容。跌落低谷,捧上云端,两件差别如此之大的事,马寅初只有“哦”这一个字的反应。淡定从容,宠辱不惊,这便是内心的强大,也是真正的强大。
笔者当时就思考,看来能不能学会“读”,对“怎么写”的意义重大。这个学生或许没有看过《新人口论》,但我们可以相信,该学生了解马寅初的相关经历,并且恰到好处地抓住了马寅初的两声“哦”。这就是阅读的细节,也是“怎么读”的要义之一。
还有一个学生在阅读了《回忆祖父梁漱溟先生》之后,写了以下这段文字:
梁漱溟的孙辈梁钦宁回忆说,祖父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梁钦宁年轻时吃得比较咸,梁漱溟常看到他加酱油。他没有批评,而是找到一本科普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出来,让梁钦宁看。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后来梁漱溟在家信里说:“为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此义亦由你父母给你讲明。……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一切逾矩,大都处于一个“贪”字。能克贪者,是“度”。饮食有度,处事也有度,顺天时,无愧于心。这个度在今天是法纪,是良心,是底线。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学生写的这段文字会发现,他在“怎么读”这一点上又给我们“怎么写”呈现了一种新的视角。学会合理引用“所读”,并以主题“自觉坚守‘度’,用良知维护底线”加以贯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入虚,让所读与所写有机融合在一起。
当然笔者在议论文片段教学的过程中,也曾尝试着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对两则以上材料进行“组合”。这其实是对一则材料围绕一个主题贯穿的升级版,已经涉及“议论段落的扩展”和“议论篇章的构成”等。“怎么读”除了注重细节把握,强调主题归属之外,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对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作相应的引导。简单地说,就是“一人一事一名言”。我们最需要学生去读的是人物叙事类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材料,必然有“可分析的人物”“可观察的细节”“可论述的事实”“可引用的话语”“可解读的主题”。自然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切入主题,合理运用材料,有效展开论证。
四、结语
“怎么看,怎么评,怎么读,就怎么写”这一个想法的提出,是建立在笔者必修课的尝试和选修课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再次整合的时候,笔者发现议论文片段写作已经把“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会分析论证”“学会结构安排”这些最主要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渗透其中。如此说来,教学方式转变了,但教学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而笔者的教学实践也再次表明,议论文写作并不是一个能在语文课堂上解决的难题。怎样有效地转换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空间的有效拓展,是我们正面临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也需要我们俯下身来思考议论文“微写作”教学,真的让学生认为议论文写作难度降低了一些了吗?学生真的对议论文写作感兴趣一些了吗?学生真的知道一些“写什么”“怎么写”了吗?如果真的有“一些”了,那么这样的“微写作”教学,它的存在意义也便凸显了。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镇海中学]
面对着满城的从四方而来的看花人,牡丹却迟迟不开。即便整个洛城都在期待目睹牡丹花开的景象,她却依旧遵循着自己的花期,拒绝了参拜,拒绝了赞美,也拒绝了荣耀。然而我们可以想象,满园未开的牡丹芬芳四溢的那一刻,想象着开花时的牡丹的恣肆的色彩与生命力,想象着“花开花落二十日,满城人人皆若狂”的喧嚣。似乎未开的牡丹,更给人以一种独特的美。
不得不说,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文字。这些从笔端倾泻出来的文字,有着对牡丹的拒绝给人带来的“美”的独特解读,给笔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当下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痛心于学生的文字,要么“言之无物”,要么“文无章法”。简而言之,就是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过在笔者看来,常规的形式是可以教的,也是具备实效性的。但是怎样充实文章,让学生有东西可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在直面当下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之“痛”时,我们也应该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写,为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写。阅读了学生所写的这些推荐词之后,笔者就产生了“怎么看,怎么评,怎么读,就怎么写”这样一个想法。或许这就是我们突破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言之无物”这一弊病的其中一个视角。我们可以给学生多铺设一些议论文“微写作”场,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些朴实、适度的表达空间,转变固有的议论文写作教学方式,围绕“看、评、读”这些灵活的方式,多角度、多维度来推进议论文写作实践,进而打开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的视野,充实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资源,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习惯。
一、怎么看,就怎么写
笔者在“私家文学课”考查时,给学生播放了视频《最后的男旦》,并请学生就此写两百字以上的观后体悟。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紧紧抓住了视频中“梦想在,希望就在”这句有关主旨的话语,所写内容几乎都是以议论的口吻,来阐释了“坚守梦想”这一主题。其中朱雯瑛同学这样写她的感悟: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只有起舞,才有美丽。杨磊,一位京剧演员,一名半路起家的男旦。在不为人理解与接受的孤独岁月里,他曾经犹豫彷徨过,也曾踯躅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但最终他还是咬牙坚持在没有鲜花和掌声的舞台上。在多少个漫长的黑夜里,在多少次婉言拒绝之后,他仍然一遍遍地在幕后舞动水袖,练习着男旦的声腔、步态。作为程派弟子的他端庄美丽,他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尽显女性的婀娜与妩媚。他那千回百转的嗓音,清亮且醇厚,引人遐思。杨磊用他内心对男旦艺术的那一份挚爱,用他的坚持,为自己赢得了几次难得的出场机会。踽踽独行于梦想的道路上,也许孤独,也许痛苦,但“梦想在,希望就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杨磊心中的梦想会支撑他前行,那些坚定的信念和不悔的精神将会如常青的藤蔓,爬满他生命的每一季。
能够这样运用一则素材,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论说,已经触及议论文教学中“材料的有效转述”“论点和论据的统一”等学生比较难把握的内容。那么怎么有效地转化感官给我们带来的感性思考,并有效转化成我们需要的理性的文字呢?笔者以为,我们需要把准“怎么看”的问题。首先要把准“看”的核心词,即:谁,因为什么,怎么做。其次是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词,某一句话,展开相似联想或者作原因剖析,这一点其实涉及议论文怎么论证的问题。最后,学会运用整散结合,围绕主旨美化议论语言。
视觉的冲击应该是,也可以是写作内容常规化之一,而我们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我们可以选择纪录片或者人物叙事类的影视片段,这类影像资料往往主题比较鲜明,而且它的解说词也极具韵味,如《最后的男旦》。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观看经典影片,写一段自己的影评。如笔者曾经推荐学生看《赛德克·巴莱》,不少学生“看”出了多样化的内容。既有导演魏德圣对理想主义坚持,也有对影片中“文化与信仰”“民族尊严”“灵魂的骄傲”等多层面的解读。当然这样的引导需要一以贯之,提前布局,努力形成以主题为切入口的影视欣赏系列。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学生写作与思考的母题,比如:命运,生命,英雄,梦想,青春,责任,成长,坚守等。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写一段,二是自己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写一段”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浓缩,不要求泛滥式地堆砌,也不是一例到底。“写自己的”即要求学生真正写出属于自我的独特感知,毕竟真实性是写作是一个大前提。
二、怎么评,就怎么写
所谓的“怎么评”其实也是源自笔者曾开设的另一门选修课“新闻深呼吸”给我带来的启迪。“新闻评论”也是一个不错的议论文“微写作”场。在这门课的开设过程中,笔者经常面对“单一型材料”的多角度评论,“复合型材料”的综述论说,“互补型材料”的比较分析。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材料分析,基本都会涉及“亮出你的观点”“怎样使论证更充实、深刻”等议论文写作的要点。
“怎么评”首先让学生收获的是口语表达的自信和理性,但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多角度进行论说,让“论证更丰富、充实、深刻”,有助于拓展议论文写作的思维。在“新闻深呼吸”的课堂上,笔者曾经就“宫斗剧热播荧屏”一事让学生进行评说,并给出了以下一些背景信息:
国家广电总局去年年底发布通知,从2012年1月1日起,各卫视黄金档不得播出宫斗剧、穿越剧等四类剧集,并在2012年10月之前不再接受批准以上题材剧集的立项申请。然而,这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宫斗剧也一如既往的是收视保证。《金枝欲孽》《宫心计》,到现在的《甄嬛传》,宫斗剧一路走红伴随着“勾心斗角放大人性阴暗面”的非议。但是这从来不妨碍下一部宫斗剧的热播。 我们的学生在评说的过程中,有从“宫斗剧容易让人价值观扭曲”这一角度切入的,各种勾心斗角,一个比一个坏,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这样不利于引导和谐、向上的积极力量,也不利于人们对基本道德的坚守。也有同学从网络流行语“甄嬛体”出发,认为“甄嬛体”有调侃、戏谑的意味。但在调侃之外也说明《甄嬛传》之所以能流行,台词是很重要的一点。复古的风格,典雅的造词,再一次触动了汉语的神经,让国人对熟悉而又陌生的语言有了一次重温。当然也有学生觉得可以从甄嬛身上学到生存原哲学等。至于该不该停播,大多数同学认为收视率意味着市场需求,一味禁止显然并不合适。
很显然,学生的分析比较理性透彻,他们既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也能辩证地对待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如果学生能以此为基点,拓展成一次议论文“微写作”,在“评”的过程中同时实现“写”的储备,也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做法。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评”的“弊端”也是显然的,尽管是多角度,多层面的,但它往往是只言片语式的,往往是零碎的。在这一点上与我们写议论文围绕一个中心多维度分析论证有所偏差。在笔者看来,这里就涉及“相似联想”和“比较分析”的问题。同类材料如果不是单一的,相似性联想有助于组合分析。比如说与“宫斗剧”同时热播的“谍战戏”。也可以比较分析,对照着解读,比如与国人热衷“宫斗戏”相对的,人们对经典阅读的淡漠,在比较中就不至于让议论的文字太过琐碎、无序了,同时也可以加深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认知。
三、怎么读,就怎么写
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在夹缝中寻求“读”的空间。选修课也许是一个不错的载体。尽管我们都知道,读书不能太过功利。那么“怎么读”,才能促进“怎么写”呢?笔者曾经在随笔中看到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
马寅初在文革时期因《新人口论》而被打为右派,被狂风暴雨般的批斗了几个月后,被免除了北大校长的职务。当他得知此事时,他神色从容,只淡定地“哦”了一声。后来他受尽了磨难,终于平反。当所有人都为他高兴,向他道贺时,他仍然淡定从容的说了一声“哦”。面对人生的起伏,挫折与荣耀,马寅初对此淡定从容。跌落低谷,捧上云端,两件差别如此之大的事,马寅初只有“哦”这一个字的反应。淡定从容,宠辱不惊,这便是内心的强大,也是真正的强大。
笔者当时就思考,看来能不能学会“读”,对“怎么写”的意义重大。这个学生或许没有看过《新人口论》,但我们可以相信,该学生了解马寅初的相关经历,并且恰到好处地抓住了马寅初的两声“哦”。这就是阅读的细节,也是“怎么读”的要义之一。
还有一个学生在阅读了《回忆祖父梁漱溟先生》之后,写了以下这段文字:
梁漱溟的孙辈梁钦宁回忆说,祖父教育孩子不用说教的方式。梁钦宁年轻时吃得比较咸,梁漱溟常看到他加酱油。他没有批评,而是找到一本科普书,拿红笔把题目勾出来,让梁钦宁看。书上说,吃盐过多等于慢性自杀。后来梁漱溟在家信里说:“为人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俯仰无愧,此义亦由你父母给你讲明。……不贪是根本,一切贪皆从身体来,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一切逾矩,大都处于一个“贪”字。能克贪者,是“度”。饮食有度,处事也有度,顺天时,无愧于心。这个度在今天是法纪,是良心,是底线。有心,有自觉,即有主宰。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学生写的这段文字会发现,他在“怎么读”这一点上又给我们“怎么写”呈现了一种新的视角。学会合理引用“所读”,并以主题“自觉坚守‘度’,用良知维护底线”加以贯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入虚,让所读与所写有机融合在一起。
当然笔者在议论文片段教学的过程中,也曾尝试着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对两则以上材料进行“组合”。这其实是对一则材料围绕一个主题贯穿的升级版,已经涉及“议论段落的扩展”和“议论篇章的构成”等。“怎么读”除了注重细节把握,强调主题归属之外,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对读的内容我们也可以作相应的引导。简单地说,就是“一人一事一名言”。我们最需要学生去读的是人物叙事类的文字,这样的阅读材料,必然有“可分析的人物”“可观察的细节”“可论述的事实”“可引用的话语”“可解读的主题”。自然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切入主题,合理运用材料,有效展开论证。
四、结语
“怎么看,怎么评,怎么读,就怎么写”这一个想法的提出,是建立在笔者必修课的尝试和选修课的实践基础之上的。再次整合的时候,笔者发现议论文片段写作已经把“选取立论的角度”“选择和使用论据”“学会分析论证”“学会结构安排”这些最主要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点渗透其中。如此说来,教学方式转变了,但教学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而笔者的教学实践也再次表明,议论文写作并不是一个能在语文课堂上解决的难题。怎样有效地转换教学方式,实现写作教学空间的有效拓展,是我们正面临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也需要我们俯下身来思考议论文“微写作”教学,真的让学生认为议论文写作难度降低了一些了吗?学生真的对议论文写作感兴趣一些了吗?学生真的知道一些“写什么”“怎么写”了吗?如果真的有“一些”了,那么这样的“微写作”教学,它的存在意义也便凸显了。
[作者通联:浙江宁波市镇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