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吗?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chen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美]玛格丽特·米德
  
  关于代沟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国内的讨论在八九十年代也进行得很火热,但讨论的焦点大部分集中于代沟的有无、如何消减以至消除,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确实,代沟的存在有各方面原因,想要消减自然少不了上述各门学科的参与。但在各种讨论近乎平静之后,我们发现,其实代沟有时只是一个言语的问题,或者说,言语的差异是代沟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鲜明的征兆。
  
  一、言语的差异
  
  1.言语
  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这位伟大的现代语言学之父就提出了把人类的语言活动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大部分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学界已基本认同。学者们普遍认为,语言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稳固的、社会的、相对静态的、有限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个人的、相对动态的、无限的。当然,语言系统虽然相对静止,却由于不断被运用、被改造,所以也处在绝对的运动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明确了语言学研究的不同领域。语言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界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侧重于语言结构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的系统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等流派也都在语言的语言学这块领域上耕耘出了累累硕果。这一方面使得语言的语言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系统的科学,为其他领域的开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点,一方面也让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仅有语言的语言学是不充分的,索绪尔很早就提出的言语的语言学已经很久没有人去拓荒了。
  岑运强在《言语的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指出:言语的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言语,研究具体的人运用语言工具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相对动态的、交叉的、异质的语言学。“目前言语的语言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疆界”,“从广义上说,凡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对语言工具的使用过程和结果的内容都可属于言语的语言学”,它所包括的内容应该十分宽泛,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语用学、言语交际语言学、言语修辞学、话语分析、篇章语法、言语评论学,以及当今逐渐成为热门的认知语言学。由于言语及言语活动无处不在,言语的语言学的研究本身就应该是和当前的各门先进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2.言语的年龄差异
  下面是我们记录的家长和孩子之间一段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妈妈:今天怎么样啊?跟妈妈汇报汇报。
  儿子:今天我是超级郁闷啊,不小心被我那该死的同桌恶搞了一回,真晕!
  妈妈:就不会好好说话!我刚听楼下的玲玲妈妈说你们今天又考英语了,人家可考了98分呢!你呢?
  儿子:切!她是谁啊?那是我们班的牛人!她考多少分都正常!
  妈妈:不用说,你又考了个六十几分。
  儿子:哈哈,妈妈,你太有才了!
  妈妈:真是和你没话说,还不赶紧给我背单词去!
  儿子:是!马上!我狂背单词!
  妈妈:从来就不知道好好学习,就知道疯玩!明天还得让家教老师来给你再辅导辅导!真是让人操心!
  儿子:啊?妈,不是说好明天可以玩吗?怎么又要上家教啊?
  妈妈:谁让你总不考个好成绩啊!明天的家教必须上!你们现在这些个孩子,就是不知道珍惜,想想我们那会儿,要是有你们这条件,我们……
  儿子:行了,行了,行了,都听你的还不行吗?唉,真是郁闷,没共同语言了!
  从这段简单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和家长之间相互都“没有共同语言”,且不说兴趣爱好的差异,单是言语使用的不同也足以让两代人头痛。既然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使用过程及结果,除了社会性,还具有明显的个体性,那么个体的差异性在言语中的表现自然会很鲜明。由于受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的影响,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言语的接受和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年轻人早已厌倦了20世纪流行的脉脉温情,他们热衷于追捧新事物、新思想,喜求奇特、标新立异,而那些表现新鲜事物的词语又大多带有明显的夸张调侃、玩笑戏谑的搞笑意味,这自然迎合了年轻一代抛弃定式、玩世不恭、求简求变的心理需求,于是他们不但乐于接受,并且在接受之后自觉并愉快地运用到日常的说话当中,形成了年轻一代特有的言语形式。纵使有些年轻人可能不完全接受这些言语形式,但从心理的角度讲,当一种时尚开始流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时,如果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这种时尚,就有可能被其他年轻人讥笑。于是这种模仿、从众的心理便会推动他们加入追逐时尚的大军,以便他们从心理到行动都有可以自我标榜的资本。
  与此同时,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对年轻人所热衷的这些新鲜事物、新鲜词汇,中老年人大多呈现出一种排斥或者抵制的心态。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说话大多沉稳、大方、感情内敛,反对过度的夸张调侃或戏谑搞笑,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空虚、无聊,甚至荒唐、胡闹的表现。对孩子们所追捧的这些“新时代的言语”,他们接受起来尚且困难,要用到实际交流之中就更是不太可能了。言语的年龄差异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孩子们说话大人们不爱听,有时也几乎听不懂;大人们说话孩子们也没有兴趣,枯燥、古板,在他们听来根本没什么意思。由此可见,从狭义的语言角度上说,我们常说的“没有共同语言”其实是没有共同言语而已,因为说话人之间都运用同一种语言系统,只是运用的方式与运用的结果不同。“我们没有共同语言”的真正意思是“我们说不到一块”或“你所说的我不爱听”……
  从表面上看,言语的这种差异似乎是以年龄为划分依据的。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言语新潮、多变,为追求不一样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惜用各种方式扭曲或改变以往已经固定的词汇、语法。而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那些已经稳定下来的、固定的词语及用法,难以接受这些所谓的新词语、新用法,大多也不喜欢孩子们这样的“不好好说话”。但事实上,年龄也并不一定是上述言语差异的衡量标准,并不排除有这样的人,虽然不再年轻,但由于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也善于与年轻人对话和交流,从而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言语表达上都保持着一种非常年轻的生命形态,不但不反对年轻人的言语,还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时,年龄的差距已经不成为他们沟通的障碍了。所以更确切地说,一方面,言语的差异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差异也不能完全按照年龄的不同来划分。
  
  二、言语的差异和代沟的形成
  
  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书出版后,人们对代沟、代际冲突问题的讨论便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定义,年轻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对立、冲突就是代沟。
  在我们看来,代沟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事实,而且在现如今的社会里,代沟更多地呈现在上下代人之间,甚至几岁之差的人之间,而且相当明显。表现在思想方式上,年轻人喜新,乐于追求时尚,而年老者则大多求不变,思维模式稳定,对传统的认同感根深蒂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年轻人节奏快,生活紧张,在压力和动力中寻求自身价值,而年老一代多喜欢平静,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乐于在陈年旧事中寻找满足;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年轻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辉煌感,乐于陶醉在众多追捧、羡慕甚至嫉妒的情感之上,而年老者则更倾向于处事稳重,凡事不强出头,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少波澜壮阔。
  玛格丽特·米德告诉我们,代沟的存在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的差异。现代世界的特征,就是接受代际冲突,接受由于不断的技术化,每一代的生活经历都将与他们的上一代有不同的信念。那么这种文化差异和不同信念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表现出来的呢?早在1987年,这位声誉卓著的女学者就给了我们答案:“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而今天参与对话的双方却缺少共同的语言……如果交流者愿意学习对方的语言……那么就有可能找到一条交流的途径。这能够办到,但人们往往没有去做……除非他们愿意聆听,发问,他们才能够开始交谈,开始推心置腹地畅谈。”用我们现在更准确的话来说,正是言语的差异承载了这一系列的文化差异、信念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代沟和代际冲突。
  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在言语的使用上呈现出来的各种差异,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能直接地感受到的,也是代沟问题的最表层的表现。我们不否认教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影响等在代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但当人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投注在这些难以把握也难以改变的背景和环境中的时候,似乎忽略了言语差异在代沟问题上的警示灯作用。代沟在形成之初其实只是一个言语差异的问题。用我们最常用却几乎熟视无睹的一句话来说,代沟就是双方“没有共同语言”。而从语言和言语区分的角度来讲,没有共同言语正是形成代沟的最初也是最鲜明的征兆。
  鉴于此,对于代沟的消减问题,我们就不妨以言语为警示灯。当两代人之间出现言语沟通上的差异,当交流双方觉得没有共同语言的时候,也正是代沟在我们之间开始形成的时候。此时如果双方加以努力,各自稍投些精力在对方的言语上,注意发现差异,并积极向减小言语差异的方向努力,那么建立在表层言语差异之上的各种差异也自然会相对减少,代沟的形成也会相对慢并且小一些。
  既然代沟真实地存在,大的社会环境我们又无法改变,那何不从我们可以捕捉到也力所能及的言语上着手呢?让代沟两岸的人们携起手来,通过言语,共同交流,一起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周怡译《文化与承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岑运强著《语言学基础理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岑运强主编《言语的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仇敏、张亚红《代沟的形成和缩小》,《心理与健康》1998年第6期。
  〔7〕赫广义《寻求与探索:对“代沟”问题的新思维》,《毕节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8〕Diana Rachel Goldenberg:Genera Gap? Sometimes it’s just words,OverseasEnglish,2005/Z1。
其他文献
疫情打乱了原有的校园生活节奏。“停课不停学”期间,线上教育成了各学校的主要教育方式,这无疑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如何设计适合的课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如何进行学习反馈?教与学该何去何从?师生又该如何相处?这些都成为热点话题。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于2020年2月7日起正式开启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线上课程,以当前疫情的真实议题等多个项目主题、
2004年秋,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率先实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到2007年就是三年了。面对新课标引导下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2007年的作文命题将能否与新课标的要求达成默契呢?    一、从“作文”到“写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不是使用“作文”一词,而是以“写作”指称对学生作文要求的。这是一个预示改变的信号——“作文”是个人练习层面的写作,带有明显的训练、
个人简介  夏维波,男,东北师大附中高中教师。吉林省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科研名师,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曾在《外国文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文学的文化解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    教育观点  在仿悟中建构学生的写作能力  仿悟是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
一、严厉、自主的家庭教育  我是樊丽美,1961年出生于陕北核工业的军人家庭。因为父母都是军人,所以对我们也实行军事化的教育,说一不二。但是父母又是非常开明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中也注重倾听我们的声音,从来不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我的性格中既有军人的服从与守纪,又有自己的独立与追求。  1968年,我上小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一二年级的时候,还能学习些知识,到了五
从1992年起,高考开始进行名言名句默写考查,但到了1999年,在当时“减负”的大环境下,取消了这种题型。自2002年起又恢复了对名言名句的考查,目前已连续进行了七年。2008年我国大陆高考的19套语文试题,全部专项考查了名言名句。为了解所考名言名句的具体情况,我们对2008年各套试卷所考查的名言名句进行了专项调查统计与分析,并对命题原则及规律做了一些探讨。  一、赋分  在我们所统计的19套试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在语文教育长期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这一理念提出的背景和根本目的来看,这种倡导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语文学界却对这一理念持有不同看法,一些教师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究性学习难以真正开展。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缺乏知识积累”和“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  我们先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材分析  鲁迅小说《社戏》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笔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课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描写了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作者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及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课时安排  教学共用三课时。第一课时分析农家少年形象,可用“你愿意与小说中的哪一个少年交朋友,为什么?”等问题切入;第二课时体会景物描写及其抒情作用,重点感受江
我们运用矩阵抽样法,从四年间(2005~2008年)搜集到的339套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88套试卷作为样本试卷(下文简称“样本卷”)。本文从试题概况、测试内容、测试材料、测试形式四个方面,结合样本卷的数据统计,对2005至2008年中考试卷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释,以期探讨中考作文评价的历时特点。    一、试题概况    1.试题设置数量保持基本稳定  我们选取的88套样本卷共命
就某一节语文课而言,我们判断和检验学生学习水平与发展状态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言语思维方式与品质。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从品味语言出发,“做言语体操,跳思维舞蹈”,思考、分析、揣摩,使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零散到集中、由狭隘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由庸常到创新、由缓慢到敏捷。  具体到散文教学,其基本任务之一是,让学生获得对语言的直观体验。但有这些显然不够,还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领悟、发现、探究活动中充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的一篇回忆性的经典作品,和其他经典文本一样,其内涵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是在反复阅读中生成的。在笔者看来,创伤、忏悔和怀念是构成文本的三种情感元素。读出、读懂了它们,就真正理解了巴金先生,真正进入了文本深处。    一、魂牵梦萦的创伤    令人惊奇的是,开头巴金先生首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里采用了类似于我国文学传统中起兴的手法:在描写某一事物之前,先描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