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的目的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学科;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一、坚持基础性
1.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首先关于语文素质诸方面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要打好基础。不能只抓阅读,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更不能忽略写字训练。凡语文能力的诸方面样样都要训练,但每项训练都必须是初步的、入门的、浅显的。这方面“新大纲”提得非常明确,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教会少数优等生并不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发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2.牢固性
基础必须是牢固的。每一项语文能力都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如写字不打好基础,到中学再要求写好字已难;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中学拿一篇文章读不连贯,不会概括文章要点,读速又慢,怎能阅读长课文呢?所以小学语文必须要打好牢固的基础。
二、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
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并不是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大谈知识的掌握,好像一谈知识就不现代,因为传统教学论强调教学要掌握知识。前面叶老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结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的知识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础知识;一类是内容反映的文化科学知识。
就语文基础知识来说,一般来讲,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语文知识的运用,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并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例如朗读能力的训练,开始要多读,但要提高朗读水平,就要学习朗读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怎样掌握重音?如何掌握停顿?又如何掌握高低、强弱、缓急三类不同的语调?又怎样依据每句话末尾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等等。当学生依据这些朗读的基础知识反复练习后,使朗读能力训练有方法可依,会更快地提高朗读水平。
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要形成语文能力,也还需要一般的知识,例如学生的作文,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不清楚,是写不出文章的。所以关于课文内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的情感因素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学科。语文课是传情的主要课程,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教学的情感性和思想性。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思想和情感。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语文能力训练一般分两大类:
1. 字、词、句、段为主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就是指字、词、句、段的训练
如,①字要读准字音,写的端正、规范,不出或少出错别字;当然,不是盲目的一个字写上一二十遍,一个字认真写五遍即可。②词句理解,有的要准确,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③要会理解自然段,会分意义段,会概括段意。语文课若不教识字、识词、解词、析句、明段,又怎样理解篇呢?这些基础训练是必要的。问题是前一时期对基础训练因考试引导而走了样。如字、词、句训练多于段篇训练,忽视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积累、运用,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思想性。有的练习册编了许多文字游戏似的词语练习,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比较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概念以及背记段意等。这不仅浪费学生语文学习时间,也无意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要大力反对。但是正确的基础训练还是很重要的。如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认识生字词,理解难字难词及重点词句,这样才能为理解篇章打下基础。问题的关键是设计练习的指导思想要转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2.关于段的训练,虽然“新大纲”没提出段的训练,但我认为不能没有段的训练
因为:①段是文章的结构,它体现了作者的思路。②理解句子的目的在于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如果不把每段话的内容层次理解清楚,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③段意的概括训练,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会提高阅读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讲过一句名言“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概括文章要点。所以段的训练是必要的。有人提出淡化段的训练。我理解所谓淡化,即取消一些不科学的做法,如教师代替分段、概括段意,要求学生背段意等。正确的做法还是要坚持的。①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每段分层阅读,先教会读懂自然段。②分段时,不能只按教参要求,有的课文可分两段,也可分三段,只要说出理由即可。③教师不要按教参给现成的段意要求学生死记;要教会学生概括段意,学生概括的段意大意对了即可,不能要求和教参一字不差。这样就降低了概括段意的难度。
3.以语言运用为主的综合训练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段的目的,也是为了读懂全篇,从而受到教育,积累语言。从运用讲,学习了语文就要会读课文,会用语言表达,要能说会写;学会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写文成章,能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因此,①讲读中,要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当然,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理解文章内容、思想、情感。②训练中,要加强读书训练,要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③加强作文训练,可以从二年级开始训练写日记,写孩子们想写、愿写、能写的文章,体现出语言的综合运用。總之,要把语文的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好语文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我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全面激发。而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一、坚持基础性
1.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首先关于语文素质诸方面要打好基础;尤其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听说读写诸方面要打好基础。不能只抓阅读,忽略作文;也不能只抓读、写训练,忽略听、说训练;更不能忽略写字训练。凡语文能力的诸方面样样都要训练,但每项训练都必须是初步的、入门的、浅显的。这方面“新大纲”提得非常明确,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次,要面向全体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教会少数优等生并不难,但要使全班学生都发展好,可不是一件易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2.牢固性
基础必须是牢固的。每一项语文能力都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如写字不打好基础,到中学再要求写好字已难;如阅读不打好基础,到中学拿一篇文章读不连贯,不会概括文章要点,读速又慢,怎能阅读长课文呢?所以小学语文必须要打好牢固的基础。
二、语文知识、能力、情感相结合
强调语文能力训练,并不是忽视语文知识的学习。现在有一种风气,不大谈知识的掌握,好像一谈知识就不现代,因为传统教学论强调教学要掌握知识。前面叶老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讲得很清楚。知识和能力是紧密结合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语文课的知识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础知识;一类是内容反映的文化科学知识。
就语文基础知识来说,一般来讲,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换句话说,语文知识的运用,才能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并以一定的语文知识为基础。例如朗读能力的训练,开始要多读,但要提高朗读水平,就要学习朗读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怎样掌握重音?如何掌握停顿?又如何掌握高低、强弱、缓急三类不同的语调?又怎样依据每句话末尾的标点符号,读出不同的语气?等等。当学生依据这些朗读的基础知识反复练习后,使朗读能力训练有方法可依,会更快地提高朗读水平。
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同时要形成语文能力,也还需要一般的知识,例如学生的作文,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如果学生对于所写的内容涉及的知识不清楚,是写不出文章的。所以关于课文内容的文化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和人格发展都是有益的。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的情感因素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学科。语文课是传情的主要课程,因为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都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因此,在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教学的情感性和思想性。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感悟思想和情感。加强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语文能力训练一般分两大类:
1. 字、词、句、段为主的基础训练。基础训练就是指字、词、句、段的训练
如,①字要读准字音,写的端正、规范,不出或少出错别字;当然,不是盲目的一个字写上一二十遍,一个字认真写五遍即可。②词句理解,有的要准确,有的了解大意即可,不要背概念。③要会理解自然段,会分意义段,会概括段意。语文课若不教识字、识词、解词、析句、明段,又怎样理解篇呢?这些基础训练是必要的。问题是前一时期对基础训练因考试引导而走了样。如字、词、句训练多于段篇训练,忽视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积累、运用,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情感性,思想性。有的练习册编了许多文字游戏似的词语练习,脱离语言环境的孤立的词语比较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概念以及背记段意等。这不仅浪费学生语文学习时间,也无意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当然要大力反对。但是正确的基础训练还是很重要的。如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认识生字词,理解难字难词及重点词句,这样才能为理解篇章打下基础。问题的关键是设计练习的指导思想要转变,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2.关于段的训练,虽然“新大纲”没提出段的训练,但我认为不能没有段的训练
因为:①段是文章的结构,它体现了作者的思路。②理解句子的目的在于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如果不把每段话的内容层次理解清楚,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③段意的概括训练,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会提高阅读能力,数学家华罗庚曾讲过一句名言“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概括文章要点。所以段的训练是必要的。有人提出淡化段的训练。我理解所谓淡化,即取消一些不科学的做法,如教师代替分段、概括段意,要求学生背段意等。正确的做法还是要坚持的。①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每段分层阅读,先教会读懂自然段。②分段时,不能只按教参要求,有的课文可分两段,也可分三段,只要说出理由即可。③教师不要按教参给现成的段意要求学生死记;要教会学生概括段意,学生概括的段意大意对了即可,不能要求和教参一字不差。这样就降低了概括段意的难度。
3.以语言运用为主的综合训练
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讲,就是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段的目的,也是为了读懂全篇,从而受到教育,积累语言。从运用讲,学习了语文就要会读课文,会用语言表达,要能说会写;学会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写文成章,能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因此,①讲读中,要重视对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当然,要通过具体的语言理解文章内容、思想、情感。②训练中,要加强读书训练,要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③加强作文训练,可以从二年级开始训练写日记,写孩子们想写、愿写、能写的文章,体现出语言的综合运用。總之,要把语文的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打好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