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储蓄存款量也不断的增加。近几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有大幅度增长,这和我们国家这几年迅猛的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近几年,关于我国居民高储蓄的现象,国内外有大量文献对此研究。
关键词:中国 高储蓄 收入
1、储蓄率的影响因素
1.1收入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各种储蓄理论中均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对低收入国家的居民储蓄行为有很强的解释作用,而持久收入假说则更是适应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其中,Bosworth et al.(1988)用49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当期收入水平对储蓄率有正向效应的结论[1]。Koskela and Virene(1983)在研究一组工业化国家时,把暂时性收入定义为为预料到得收入变化,认为未预料到的实际收入对储蓄有正向影响[2]。
1.2生命周期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Thurow(1969)最早以美国为例,研究了劳动者在整个工作年龄中的消费和收入,发现两者均成倒U型,并且路径和峰值年龄也几乎相同[3]。Banks et al(1998)发现老年人退休以后的消费水平下降了3个百分点[4]。
2、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
2.1居民收入的影响
大多学者都同时提到了收入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显著影响。杨絮飞(2009)通过多元回归和虚拟变量模型得出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收入差距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并不固定,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并不明显[5]。李雪峰(2011)利用我国1981 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镇居民收入、利率变动、基尼系数等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都有影响[6]。
2.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的储蓄一部分是居民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防性储蓄,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李宏(2010)得出结论,社会保障计划的引入会对私人储蓄产生替代效应;其次,社会保障计划所导致的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由社会保障缴费水平和计划所提供的工资替代率水平决定;第三,利率和人口增长因素对以社会保障计划降低储蓄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居民运用自我保障的形式填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白,居民大额储蓄挤占消费[7]。
2.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渠道匮乏
杨玲玲(2010)通过选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组面板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经济因素,发现资产市场价格变动及其发展规模对居民储蓄存在较为显著的负向作用[8]。
尚文程(2010)指出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个人投资渠道不畅,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相对有限[9]。此外,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未被大多数投资者所了解和接受,而且其品种不够丰富且供给不足,居民难以找到相对稳健和具备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这就使得居民投资空间大打折扣。由于投资渠道受限、房价的居高不下和国家对房地产业相关政策的频繁出台,致使更多的人转向储蓄。
2.4制度层面探讨储蓄过高的原因
梁万泉(2010)指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居民储蓄率过高的首要原因,我国的直接融资制约力较强,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必然会造成储蓄过剩[10]。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为避免引发社会风险,我国银行业几乎没有倒闭破产的,即使极个别的案例其后果也一定由国家来承担我国的财税体制和政策也造就了储蓄过剩。
3、对我国高储蓄率现象的评价
对中国高储蓄率现象的评价,从积极的一面看,普遍认同的一点是我国总体的高储蓄推动了中国甚至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认为我国在转型经济下劳动力转移、资本短缺的阶段存在高储蓄回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研究(IMF,2005)认为,全球各国间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世界各国国内的储蓄和投资的失衡。
除了积极的一面,还有很多研究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高储蓄率背后的问题。马丁·沃尔夫(MartinWolf,2008)在其发表的《亚洲的复仇》一文中提出新兴经济体高储蓄美国金融危机根源。较高储蓄率的东亚国家是集体被迫与储蓄率较低的美国保持贸易盈余关系。在美国居民低储蓄率和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压力下,美国正在使用这种无限制借款能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8)则针对这一觀点提出了强烈质疑,认为导致美国高消费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施建淮,朱海婷认为高储蓄加大了向商业银行集中的风险,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2]。
参考文献:
[1]Bosworth, B, Burtless, G. Sabelhaus, J.M and Summers, L.H. The Decline in saving: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1 (1991), pp, 183-256.
[2]杨絮飞,我国银行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收入差距造成的储蓄效应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6):62-69.
[3]李雪峰,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经济分析,商业经济,2011(2):30-32.
[4]李宏.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0,(6):87-94.
[5]杨玲玲,资产市场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10(8):28-32.
[6]尚文程.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财经界,2011,(5):106-107.
[7]梁万泉.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制度性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0,(17):85-86.
[8]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3-2003[J],经济研究,2004(10):73-74.
关键词:中国 高储蓄 收入
1、储蓄率的影响因素
1.1收入水平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各种储蓄理论中均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储蓄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对低收入国家的居民储蓄行为有很强的解释作用,而持久收入假说则更是适应与发达国家的情况。其中,Bosworth et al.(1988)用49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当期收入水平对储蓄率有正向效应的结论[1]。Koskela and Virene(1983)在研究一组工业化国家时,把暂时性收入定义为为预料到得收入变化,认为未预料到的实际收入对储蓄有正向影响[2]。
1.2生命周期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Thurow(1969)最早以美国为例,研究了劳动者在整个工作年龄中的消费和收入,发现两者均成倒U型,并且路径和峰值年龄也几乎相同[3]。Banks et al(1998)发现老年人退休以后的消费水平下降了3个百分点[4]。
2、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原因分析
2.1居民收入的影响
大多学者都同时提到了收入对我国居民储蓄的显著影响。杨絮飞(2009)通过多元回归和虚拟变量模型得出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收入差距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并不固定,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并不明显[5]。李雪峰(2011)利用我国1981 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镇居民收入、利率变动、基尼系数等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数量都有影响[6]。
2.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中国的储蓄一部分是居民为了防止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预防性储蓄,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李宏(2010)得出结论,社会保障计划的引入会对私人储蓄产生替代效应;其次,社会保障计划所导致的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的大小,主要由社会保障缴费水平和计划所提供的工资替代率水平决定;第三,利率和人口增长因素对以社会保障计划降低储蓄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居民运用自我保障的形式填补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白,居民大额储蓄挤占消费[7]。
2.3城乡居民个人投资渠道匮乏
杨玲玲(2010)通过选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组面板数据检验了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主要经济因素,发现资产市场价格变动及其发展规模对居民储蓄存在较为显著的负向作用[8]。
尚文程(2010)指出我国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个人投资渠道不畅,可供选择的投资工具相对有限[9]。此外,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未被大多数投资者所了解和接受,而且其品种不够丰富且供给不足,居民难以找到相对稳健和具备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这就使得居民投资空间大打折扣。由于投资渠道受限、房价的居高不下和国家对房地产业相关政策的频繁出台,致使更多的人转向储蓄。
2.4制度层面探讨储蓄过高的原因
梁万泉(2010)指出: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居民储蓄率过高的首要原因,我国的直接融资制约力较强,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必然会造成储蓄过剩[10]。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为避免引发社会风险,我国银行业几乎没有倒闭破产的,即使极个别的案例其后果也一定由国家来承担我国的财税体制和政策也造就了储蓄过剩。
3、对我国高储蓄率现象的评价
对中国高储蓄率现象的评价,从积极的一面看,普遍认同的一点是我国总体的高储蓄推动了中国甚至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认为我国在转型经济下劳动力转移、资本短缺的阶段存在高储蓄回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研究(IMF,2005)认为,全球各国间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世界各国国内的储蓄和投资的失衡。
除了积极的一面,还有很多研究深刻地指出了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高储蓄率背后的问题。马丁·沃尔夫(MartinWolf,2008)在其发表的《亚洲的复仇》一文中提出新兴经济体高储蓄美国金融危机根源。较高储蓄率的东亚国家是集体被迫与储蓄率较低的美国保持贸易盈余关系。在美国居民低储蓄率和政府巨额财政赤字压力下,美国正在使用这种无限制借款能力。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2008)则针对这一觀点提出了强烈质疑,认为导致美国高消费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产业分工深化。施建淮,朱海婷认为高储蓄加大了向商业银行集中的风险,不利于中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12]。
参考文献:
[1]Bosworth, B, Burtless, G. Sabelhaus, J.M and Summers, L.H. The Decline in saving: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1 (1991), pp, 183-256.
[2]杨絮飞,我国银行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收入差距造成的储蓄效应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6):62-69.
[3]李雪峰,居民储蓄存款的计量经济分析,商业经济,2011(2):30-32.
[4]李宏.社会保障对居民储蓄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0,(6):87-94.
[5]杨玲玲,资产市场对居民储蓄率影响的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10(8):28-32.
[6]尚文程.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财经界,2011,(5):106-107.
[7]梁万泉.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的制度性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0,(17):85-86.
[8]施建淮,朱海婷,中国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及预防性动机强度:1993-2003[J],经济研究,2004(1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