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海归回流程度的不断加深,海归创业现象日趋受到关注。众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海归创业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文章基于资源、知识以及制度三个理论视角,梳理了海归创业的相关文献,并总结分析现有研究在海归创业者认识、理论认识与研究方法认识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海归创业;资源视角;知识视角;制度视角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才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人才回流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归归国越来越普遍化。与之紧随的是海归创业的浪潮,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在获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后选择回到国内,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据统计,截止2017年,仅中关村地区由海归创办的企业就已经累计超过8 000家。
海归创业的兴起也引发了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大量学者将其视为研究新兴经济体创业和跨国创业的切入点,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海归创业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等进行了众多研究。总结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理论视角:(1)资源视角;(2)知识视角;(3)制度视角。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对海归创业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识别研究不足,厘清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二、 基于资源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资源追求机会的过程(Timmons, 1985)。资源既是驱动创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创业的必要的支持和保证。围绕资源的海归创业研究主要从海归创业者的资源禀赋着手,对海归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务资本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人力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人力资本包括一般人力资本,即创业者的教育背景、个性品质特征等,和特殊人力资本,即产业相关技能和经验、先前的创业经验或创业背景等(杨俊、张玉利,2004)。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业学派认为,创业者是创业过程的核心,他们往往被认为在个性、特质或经历方面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从创业者人力资本角度研究海归创业也就不足为奇。研究表明,积聚于海归创业者身上的人力资本会导致他们对创业机会和创业过程有不同的认知。例如,Wright等(2008)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入手,發现海外经历(受教育还是工作)对创业者的地点选择和公司绩效存在影响;Dai和Liu(2009)通过海归创业者和本土创业者的对比发现,海归创业者的创业导向有助于他们回国后的创业,并会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Filatotchev等(2009)发现,海归背景和海外经历与新创企业的出口导向和出口绩效密切相关;Qin等(2017)则发现,海外经历会影响海归创业者的创业速度。
2. 社会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的关系与结构资源(Wright et al.,2008),嵌入于并取决于关系网络的规模和关系成员拥有的资本量(杨俊、张玉利,2004)。在与关系网络间的互动中,创业者可以发现和评估创业机会,并且可以获取或创造资源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同于非海归创业者,由于其海外经历,海归创业者具有国内和国际两种社会网络,使得他们可以获得国内的和国际两方面的社会资本,并最终可能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Drori et al.,2009)。Batjargal(2007)从结构洞角度指出,由于海归创业者处于多重网络的交叉口,他们会成为很多断开网络的连接点,并以此解释了为什么海归创业者可能更容易发现和利用机会以及海归企业为什么可能具有先天优势;Qin和Estrin(2015)发现,海归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影响他们的创业速度和创业地点;黎赔肆和李利霞(2011)从强弱关系角度研究发现,海归创业者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对其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有积极影响;张枢盛和陈继祥(2012)基于双重社会网络提出,海归创业者国际和国内社会网络的连接强度与结构洞对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会产生不同影响。
3. 经济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经济资本是指创业者具备的的财务资源(蔡莉、柳青,2006)。虽然创业动态过程模型认为创业往往短缺的是创业者和商机,而不是经济资本,但不可否认它仍是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王辉耀等(2012)对海归创业者的经济资本来源研究发现,海归创业者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存款,其余可能来源于亲友借款、国内资本投资和国际资本投资;McCormick和Wahba(2001)研究了经济资本来源的影响,指出资金来源会影响海归的创业倾向;Wright(2007)从投资者的角度研究指出,由于海归创业者具有的海外经历和海外社会网络,投资者将认为与海归建立社会联系更加有利,因此会优先选择投资海归创业者;Qin等(2017)发现,受外资支持的海归人员创业速度更慢。
三、 基于知识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知识基础观指出,由人所创造的并存储的人身上的知识,尤其隐性知识,是企业创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大的基础(Grant,1996)。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和企业间两个层次上对知识视角下的海归创业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企业层次研究。企业层研究主要探究了海归创业者拥有的知识对创业的影响问题。研究指出,海归创业者存在“知识优势”:首先,在海外接受教育、培训或工作的过程中,海归创业者有机会接触和获得新的技术、管理等知识,并以此形成创业的关键优势(Saxenian,2006);其次,海归创业者有更快的知识更新能力。双重社会网络使得海归创业者不仅可以依靠已经具备的知识开展创业活动,更能够依赖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网络及时获取新知识,从而实现不断更新知识基础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目的(Drori et al.,2009)。例如,Wright(2007)指出,海归创业者在国外获得的知识会影响其创业地点选择,使得具有创新知识和专利的海归人员更倾向于在非大学科技园中创业,并且与在大学科技园创业的企业相比,这些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快;Dai和Liu(2009)发现,技术知识有助于海归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商业知识则促进了他们对机会的开发利用,这都使得海归创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绩效;Liu等(2015)则发现,海归创业者的经验和学习能够提升企业绩效。 2. 企业间层次研究。虽然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往往是难以模仿的,但知识扩散的障碍不是不可逾越的,公司间的战略联系、人流流动等都可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造(Inkpen,1996)。企业间层次的海归研究就主要探讨了海归创业所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问题。研究指出,作为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海归创业者发挥着知识中介的重要功能(Saxenian,2006)。通过构筑知识沟通的“桥梁”,海归创业者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技术、战略方法和商业模式等信息传播给与之互动的企业。例如,Tan(2006)通过海归造成的知识溢出效应解释了中关村科技园出现的产业集聚现象,指出海归创业企业能够吸引意图占据细分市场或者提供上下游供需的其它创业企业,由此会导致产业聚集;Filatotchev等(2011)发现,非海归企业会受益于海归创业者携带的知识和网络,使得海归企业越密集,区域内的非海归企业创新强度越大,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受限于非海归企业的转化和吸收能力。
四、 基于制度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制度塑造了创业企业的重要外部环境(Scott
关键词:海归创业;资源视角;知识视角;制度视角
一、 引言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才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人才回流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归归国越来越普遍化。与之紧随的是海归创业的浪潮,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在获取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后选择回到国内,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据统计,截止2017年,仅中关村地区由海归创办的企业就已经累计超过8 000家。
海归创业的兴起也引发了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大量学者将其视为研究新兴经济体创业和跨国创业的切入点,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海归创业的影响因素、过程和结果等进行了众多研究。总结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理论视角:(1)资源视角;(2)知识视角;(3)制度视角。本文将从这些角度出发对海归创业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识别研究不足,厘清一些未来研究方向。
二、 基于资源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创业是创业者利用资源追求机会的过程(Timmons, 1985)。资源既是驱动创业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创业的必要的支持和保证。围绕资源的海归创业研究主要从海归创业者的资源禀赋着手,对海归创业者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务资本进行了深入探讨。
1. 人力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人力资本包括一般人力资本,即创业者的教育背景、个性品质特征等,和特殊人力资本,即产业相关技能和经验、先前的创业经验或创业背景等(杨俊、张玉利,2004)。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业学派认为,创业者是创业过程的核心,他们往往被认为在个性、特质或经历方面是与众不同的。所以,从创业者人力资本角度研究海归创业也就不足为奇。研究表明,积聚于海归创业者身上的人力资本会导致他们对创业机会和创业过程有不同的认知。例如,Wright等(2008)从资源互补的角度入手,發现海外经历(受教育还是工作)对创业者的地点选择和公司绩效存在影响;Dai和Liu(2009)通过海归创业者和本土创业者的对比发现,海归创业者的创业导向有助于他们回国后的创业,并会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影响;Filatotchev等(2009)发现,海归背景和海外经历与新创企业的出口导向和出口绩效密切相关;Qin等(2017)则发现,海外经历会影响海归创业者的创业速度。
2. 社会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社会资本是指个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所获得的关系与结构资源(Wright et al.,2008),嵌入于并取决于关系网络的规模和关系成员拥有的资本量(杨俊、张玉利,2004)。在与关系网络间的互动中,创业者可以发现和评估创业机会,并且可以获取或创造资源以利用这些机会。不同于非海归创业者,由于其海外经历,海归创业者具有国内和国际两种社会网络,使得他们可以获得国内的和国际两方面的社会资本,并最终可能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Drori et al.,2009)。Batjargal(2007)从结构洞角度指出,由于海归创业者处于多重网络的交叉口,他们会成为很多断开网络的连接点,并以此解释了为什么海归创业者可能更容易发现和利用机会以及海归企业为什么可能具有先天优势;Qin和Estrin(2015)发现,海归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影响他们的创业速度和创业地点;黎赔肆和李利霞(2011)从强弱关系角度研究发现,海归创业者社会网络中的弱关系对其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有积极影响;张枢盛和陈继祥(2012)基于双重社会网络提出,海归创业者国际和国内社会网络的连接强度与结构洞对创业机会的创新性会产生不同影响。
3. 经济资本下的海归创业研究。经济资本是指创业者具备的的财务资源(蔡莉、柳青,2006)。虽然创业动态过程模型认为创业往往短缺的是创业者和商机,而不是经济资本,但不可否认它仍是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之一。王辉耀等(2012)对海归创业者的经济资本来源研究发现,海归创业者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存款,其余可能来源于亲友借款、国内资本投资和国际资本投资;McCormick和Wahba(2001)研究了经济资本来源的影响,指出资金来源会影响海归的创业倾向;Wright(2007)从投资者的角度研究指出,由于海归创业者具有的海外经历和海外社会网络,投资者将认为与海归建立社会联系更加有利,因此会优先选择投资海归创业者;Qin等(2017)发现,受外资支持的海归人员创业速度更慢。
三、 基于知识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知识基础观指出,由人所创造的并存储的人身上的知识,尤其隐性知识,是企业创造并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大的基础(Grant,1996)。已有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和企业间两个层次上对知识视角下的海归创业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企业层次研究。企业层研究主要探究了海归创业者拥有的知识对创业的影响问题。研究指出,海归创业者存在“知识优势”:首先,在海外接受教育、培训或工作的过程中,海归创业者有机会接触和获得新的技术、管理等知识,并以此形成创业的关键优势(Saxenian,2006);其次,海归创业者有更快的知识更新能力。双重社会网络使得海归创业者不仅可以依靠已经具备的知识开展创业活动,更能够依赖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网络及时获取新知识,从而实现不断更新知识基础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目的(Drori et al.,2009)。例如,Wright(2007)指出,海归创业者在国外获得的知识会影响其创业地点选择,使得具有创新知识和专利的海归人员更倾向于在非大学科技园中创业,并且与在大学科技园创业的企业相比,这些企业能够发展得更快;Dai和Liu(2009)发现,技术知识有助于海归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商业知识则促进了他们对机会的开发利用,这都使得海归创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绩效;Liu等(2015)则发现,海归创业者的经验和学习能够提升企业绩效。 2. 企业间层次研究。虽然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往往是难以模仿的,但知识扩散的障碍不是不可逾越的,公司间的战略联系、人流流动等都可以促进知识的转移和创造(Inkpen,1996)。企业间层次的海归研究就主要探讨了海归创业所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问题。研究指出,作为人才流动的重要组成,海归创业者发挥着知识中介的重要功能(Saxenian,2006)。通过构筑知识沟通的“桥梁”,海归创业者可以将国外先进的技术、战略方法和商业模式等信息传播给与之互动的企业。例如,Tan(2006)通过海归造成的知识溢出效应解释了中关村科技园出现的产业集聚现象,指出海归创业企业能够吸引意图占据细分市场或者提供上下游供需的其它创业企业,由此会导致产业聚集;Filatotchev等(2011)发现,非海归企业会受益于海归创业者携带的知识和网络,使得海归企业越密集,区域内的非海归企业创新强度越大,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受限于非海归企业的转化和吸收能力。
四、 基于制度视角的海归创业研究
制度塑造了创业企业的重要外部环境(Scott